第九章 太子承乾(1 / 2)

對於現在的三個皇子,李世民對他們的本性還算了解,魏王李泰,手裏聚集了一大幫文人,但是隻知道吟詩做賦,對於國家政事不關心,很多東西都不知道了。一直都隻會玩笑聰明,而吳王李恪,文武雙才,在這兩方麵是有才幹。和自己多有相似,但是出生不好,其母陰妃乃隋煬帝之女。就為這一點朝廷幾乎沒有人願意支持他。但是性格有些膽怯,不適合做一個國王。而九子李治性格懦弱,才華不出眾。綜合而言,李世民還是比較看好李恪,但是朝廷大臣這一關就過不了,所以求其次寧可選擇魏王李泰。

於是李世民就欲宣布立魏王李泰為新儲君,正在這個時候,門外一個太監跑了進來,小跑到趙世達附耳言語,而趙世達聽到消息後,知道很重要於是向皇上道:“稟皇上,宮內傳來消息,太子回來了。”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下麵的大臣可以說是表情各異啊。不管下麵的人的想法,李世民見大家都知道太子回來了,那麼這件事就必須說清楚,而長孫無忌等些人,就像看到了救星一樣。於是長孫無忌出列道:“稟皇上,既然太子已經回來了,那麼就先讓太子回來吧。”李世民知道長孫無忌想攪亂剛才的局,但是還是肯定的答道:“宣太子覲見。”隻聽見一聲聲傳出後,大概過了一刻鍾,太子就太極殿門口進來拜倒道:“兒臣,拜見父皇。兒臣不孝,讓父皇和各位大人擔心了。”說完對周圍的各位大臣也是一拜。而這個人就是邱誌強,或者說是李承乾。昨天晚上一整晚他都在太子東宮,不過隻有極少人知道,其中就有他的老師李綱,對於知道的那幾個人李承乾也是下了封口令的。去那的目的就是了解李承乾的過去。等那邊忙完了,才告別李綱,安排阿福後來到宮外,至於為什麼從宮外來,而不是從東宮來,是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已經回來了。長孫無忌昨晚告訴的情形十分嚴重,所以要想扳回自己的優勢和大臣的支持,就必須表現出自己的才幹實力。而這個時候也算是比較合適的時候。以前太子也會每天來上朝,而且眾人也熟悉李承乾,但是這次都發現太子河原來不同,但是又說不出。有這個感覺的不隻是下麵的大臣,還有長孫無忌和李世民。

這個時候。李世民正要說話,但是突然魏王李泰說道:“父皇,太子殿下雖然已經回歸。但是失蹤七個多月,於國家禮製不合,有失帝王顏麵。且太子殿下以前性格變得粗暴頑劣,與小人為伍。已經不再適合做為太子,請父皇另立新儲君。”聽到李泰的話,不少人都在冷笑,這個時候了,你還在落井下石。就是李世民對他的印象也打了折扣。而此時最後悔的就是他的老師宰相岑文本,心裏低聲歎息道,怎麼就不知道忍呢。果然是隻看眼前利益啊。其實魏王李泰不得不這樣做,因為那封信是他呈上去的,而且他策劃了這麼久,眼看太子出現,一切的努力就要白費了,所以對於他這種小聰明的人而言,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否則要是板不倒太子,以後自己等人就有得受,一旦太子登基,那麼自己這些人日記就不好過,所以這樣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李承乾聽到這個魏王李泰如此說話,心裏不由低看了他,果然是不能忍的人,就隻會點小聰明。不過李承乾從一進來,就是平著頭,不低頭是為了不讓自己別人看低了,不抬頭是因為他的那個便宜老爹正坐在上麵,要是自己的表現點異常,就會被人攻訐,心想還好以前在中南海和出國見識的大人物多,否者就憑著這個九五之尊的身份都可以把自己的雙腿弄得打擺子。

雖然李世民也很痛恨李承乾的作風,尤其的這半年多來無聲無息的失蹤,讓帝王之家的顏麵盡失。但還是開口道:“承乾,這半年多時間失蹤是怎麼回事?”對於這一點,李承乾是準備好了措辭,於是趕緊恭聲道:“回父皇,兒臣以前做事多欠考慮,犯下不少錯誤。那個時候兒臣常常偷偷溜出宮。犯下有損皇家尊嚴的事。請父皇恕罪。但是後來兒臣遇到了一個異人,從那裏得到異人指點,反思自己以前的行為後,深感對不起父皇的栽培,對不起恩師的教誨,對不起各位大人的厚愛。那個時候兒臣深感愧疚。所以就當即求異人指點自己,最後異人答應考驗考慮授兒臣平生所學。但是要考驗兒臣的誠意,所以來不及向父皇傳回消息。就被異人帶走了,所以在以後的半年多時間裏,兒臣下定決心應當桶蓋前非,努力學習各種知識,所以也因此一直不曾回來。請父皇恕罪。”大家都在想太子所說的話的真是性,但是卻無人敢來直接詢問。別人不敢,但是不代表李承乾他老爹李世民不問,他剛才的信裏知道,太子以前可是當著自己是一套,背著是另一套,常常說假話。所以李世民就決定要是真的改過自新,學有所成的話,他儲君的位置就穩定多了,而且自己可以放心。這個時候李世民忽然感歎道,難道自己就養不出來一個好兒子嗎。其實回顧曆史,李世民卻是沒有養出來一個有本事的兒子,他的十幾個兒子裏,不是造反,就是貶為庶人,或者是被冤死,除了一個做了皇帝還有一個傻乎乎的兒子得到善終外,其他皇子的遭遇很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