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肝血管瘤切除術後並發症及危險因素分析(1 / 2)

肝血管瘤切除術後並發症及危險因素分析

臨床研究

作者:許龍

【摘 要】目的:探討患者肝血管瘤切除術後並發症及相關危險因素。方法:對2010年1月到2014年4月行肝血管瘤切除術治療的83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對臨床基本資料、圍手術期、術後並發症等采用單因素logistic分析,對有意義的指標再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患者術後並發症發生的原因及危險因素。結果:83例肝血管瘤患者中19例術後發生了並發症,發生率為20.48%(17/83),主要為膽漏6例,肺部感染8例,斷麵出血2例、切口感染1例、胸腔積液1例。多因素變量篩選後發現肝切除量、失血量和輸血量是肝血管瘤術後並發症獨立危險因素(P

【關鍵詞】肝血管瘤;並發症;危險因素

肝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肝髒良性腫瘤,一般情況患者無不適感,多為體檢發現,但如腹部受外部重擊或嚴重高血壓可導致瘤體破裂,引起休克性出血[1]。目前,治療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為開腹肝切除術,但由於肝部血流豐富,術後易出現並發症等風險,所以應嚴格選擇有手術指證的患者進行[2]。現收集我院肝膽外科2010年1月~2014年4月因肝血管瘤手術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患者術後並發症及危險因素,為今後肝血管瘤的治療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嚴格掌握手術指證選擇手術患者:

(1)保守治療難以控製、症狀頑固者。

(2)巨大肝血管瘤(瘤體直徑≥10cm)或瘤體快速生長。

(3)難以排除惡性腫瘤且術前診斷困難。

按照以上標準共選擇83例肝血管瘤術手患者,其中男30例,女58例,平均年齡為(46.1±21.6)歲。患者術前均行B超、CT等檢查確定病灶部位,瘤體大小,瘤體平均直徑為(8.2±4.3 )cm。所有患者肝功正常,無活動性感染。

1.2 研究方法

對83例手術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收集患者臨床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既往病史、病灶位置、術前術後檢查 、肝切除量、失血量、手術方式、住院期間並發症等,分析術後出現的並發症及可能的危險因素。

1.3 統計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應用SPSS19.0軟件包進行。各種臨床資料單因素分析采用t檢驗、χ2檢驗,將單因素分析得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再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引入和剔除水平α=0.05。

2 結果

2.1 並發症發生情況

83例肝血管瘤患者術中術後無死亡病例,19例患者術後發生了並發症,發生率為20.48%(17/83)。並發症主要為:膽漏6例、肺部感染8例、斷麵出血2例、切口感染1例、胸腔積液1例。

2.2 並發症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與肝血管瘤切除術後並發症相關的因素有:腫瘤位置、腫肝切除量、失血量、輸血量(≥2 U)和住院天數 (P

0.05)。  2.3 術後並發症的多因素分析  對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發現最終三個變量與肝血管瘤術後並發症獨立危險意因素,分別為肝切除量、失血量和輸血量(P  3 討論  肝血管瘤發病原因不清,可能與先天發育異常有關,各年齡段均可發病,但以中老年多見,其中女性多於男性,影像學檢查,如B超、CT是診斷肝血管瘤的重要依據。患者臨床上主要以海綿狀血管瘤最為常見[3],瘤體大小不一。多數研究認為,瘤體小且的無臨床症狀的肝海綿狀血管瘤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定期隨訪即可[2,3]。對肝血管瘤的衡量可依據瘤體大小,生長速度和臨床指證。如果在6個月內瘤體最大直徑增加大於25%為迅速增長者,此時患者應采取適當的治療[4]。  多數肝血管瘤患者病程進展較為緩慢,且不發生惡變,隻需行B超隨訪,個別患者需行肝血管瘤手術,但由於瘤體呈浸潤性生長,周圍血管豐富,所以手術也有一定風險,患者術中、術後易出現大出血。目前,國內外對於手術指證尚未有統一明確的標準,但瘤體自發或重創性破裂,或短期內快速生長是手術的絕對適應證,也有相關研究將肝血管瘤瘤體直徑>10 cm或>15 cm的劃定為手術指征[5],亦有研究認為可根據瘤體三級分類定義:小型:直徑  臨床資料中共篩選出三個肝血管瘤術後並發症獨立危險因素,分別為肝切除量、失血量和輸血量,而評估肝髒手術風險的重要指標就是肝切除量以及殘肝組織的體積,特別是當患者合並有肝炎或肝硬化時,其手術風險和術後並發症都會增大[4]。而術後並發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危險因素為術中患者出血量與輸血量。術中失血量增加加重了肝髒負擔,很可能誘發或加重患者術後肝功能的損害,也會使術後感染幾率增加[6]。導致患者術中出血量大的原因一方麵可能是瘤體組織較大,導致肝切除麵積增大、失血較多,另一方麵,可能是瘤體侵犯臨近重要血管,術中遊離肝髒或肝血管時導致出血量增加[8]。而控製瘤體切除出血有三種方法:最常見的是第一肝門阻斷法,將肝門間歇性阻斷15 min後放開5 min用以延長肝血流阻斷時間;另一種為選擇性對地進入肝髒血流的左半肝或右半肝靜動脈進行阻斷 [6,8],第三種為對肝髒上腔靜脈和下腔靜脈行全肝血流阻斷。三者均可關鍵性的減少出血進而減少患者術中輸血量。而術中輸血作為引起術後並發症的另一危險因素是由於異體血輸入也可引起機體出現炎症反應和術後感染等並發症[5]。  簡而言之,肝血管瘤切除術中肝組織切除量、患者術中失血量以及輸血量是影響其術後並發症發生的危險因素。應控製術中失血減少輸血量以降低肝管瘤術後並發症的發生率,提高患者預後。  參考文獻  [1]Troisi R,Montalti R,Smeets P, etal. The value of laparoscopie liver surgery for solid benign hepatic tumors[J]. Surg Endose,2008,22(8):38-44.  [2]曹梅利,李麗,費國雄.肝血管瘤切除術後常見並發症及其相關危險因素[J].解放軍護理雜誌,2013,30(21):9-12.  [3]李家瑜,向冬梅.巨大肝血管瘤手術的準備及配合[J].血栓與止血學,2012,18(6):273-274.  [4]賈利紅,賈利珊,餘克萍.肝動脈介入栓塞術後合並症1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誌,2012(10):122-123.  [5]劉誌剛,錢葉本,耿小平,等. 肝血管瘤手術危險因素分析[J].肝膽胰外科雜誌,2009,21(1):37-39.  [6]黃誌強,徐立寧,楊滔,等.肝切除術20年回顧:單一中心連續2008例肝切除術的經驗 [J].中華外科雜誌,2008,46(17):1314-1321.  [7]韋樹長,侯昭才.肝海綿狀血管瘤動脈栓塞術後膽管損傷原因分析與對策[J].醫學影像學雜誌,2011,21(9):19-22.  [8]邱明權.肝血管瘤傳統手術切除和剝離術療效對比[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9):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