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紙壽千年(1 / 2)

葉凡的袋子裏放了三本書,兩新一舊,舊的自然是那本撿漏《祭侄文稿》的古書,另外兩本則是他買來準備學習古玩鑒賞這方麵知識的書籍,此刻那張宣紙就夾在其中一本內。

之前葉凡隻打算找李遠山一個人看的,不過現在看來是沒可能了,不過有李遠山在,另外兩人也是見過一次麵的,加上王老本身看起來也不像是偷奸耍滑之輩,葉凡也就放下心來,取出書本,將裏麵夾著的那張宣紙抽了出來。

宣紙是折疊起來的,外麵看上去潔白瑩潤,很有質感,不過乍一看到葉凡手中的紙質,幾位老人就都搖了搖頭,包括李遠山在內,也是有些意外,心說難不成自己剛才猜錯了,這小子根本就是個菜鳥,對古玩行當一竅不通?

這幾個老頭子混跡古玩這一行最少的也有三十多年了,打眼一看那紙張的顏色,就足以斷定這不可能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了。

像字畫一類的古玩是最難保存的,時間越長褪色越嚴重,影響整體的質感和美觀。顏真卿素來以硬豪和麻紙見長,《祭侄文稿》便是如此,不說是他的巔峰之作也差不多了。

麻紙分為兩種,白麻和黃麻,特點是纖維長,紙漿粗,紙質堅韌,曆經千年也不宜變脆變色,對於字畫一類作品的保存有著很好的作用,不過麻紙多用於隋唐五代,隨著新型造紙技術的發展,到宋元時已經不占主導地位,這種造紙的技術也就日趨消失,因此到了後世,麻紙就成為鑒定古籍的依據,極難被人偽造。

葉凡拿出來的是折疊起來的白宣紙,單從紙質的顏色分辨,就可以斷定這部文稿並非真跡了,是以在看到第一眼的時候,四名老人幾乎同時都輕輕地搖了搖頭。

對此葉凡卻是不怎麼在意,隻是很隨意地將紙張展開,鋪在了身前的桌麵之上,供其他四人觀看。

“哎,不太對啊……”李遠山看了一會兒,忽然想到了什麼,站起身來,指著桌麵說道:“這是生宣紙啊,看著潤墨性的程度,還是上好的生宣紙,這應該有些年頭了吧?”

說到後麵,李遠山的聲音逐漸小了下來,而他的目光,此時也隨著葉凡將宣紙全部展開,而緊緊地盯在了上麵的墨跡之上。

其他三人聞言,也不禁麵露驚訝之色,一開始葉凡將宣紙拿出來的時候,他們隻看了一眼,心裏便有了評判,這一看就是贗品仿作了,坊間流傳極廣的那些名家摹本幾乎見不著痕跡,但是想要找到一些做舊的贗品出來,卻是再簡單不過了。

包括李遠山在內,他們心裏的想法都是一樣的,但是李遠山卻多了一眼,也是出於對葉凡的信任,不過正是這一眼,才讓他看出了一些不同之處。

宣紙是一種很高的造紙工藝,始於唐代,可以說是古代造紙技術的巔峰產物,迄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曆史,而由於宣紙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亦不會褪色的特點,還享有“紙壽千年”的美譽。

按紙張洇墨程度不同,分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而生宣紙顧名思義就是沒有經過加工的宣紙,其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很強,容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以之行潑墨法、積墨法,能收水暈墨章、渾厚華滋的藝術效果。

生宣容易化墨,用於書法創作是最好的選擇,一般初學生手首選熟宣,因為生宣價格較貴,沒有強硬的書法功底輕易不用生宣,不然就是純粹浪費材料了。

而在宣紙創始的初期,製作宣紙的工藝成本相當高,普通人家是用不起這種紙張的,除非是一些富賈商隸或者書法大家,從這一點也能看得出來,宣紙的價值所在。

葉凡拿出來的宣紙,以李遠山等人的眼力,自然能夠看出來一些端倪,生宣久藏為好,因為剛生產出來的宣紙過於白淨,給人一種火氣逼人之感,而久藏的生宣色澤柔和,用墨用色更有韻味,葉凡手中的宣紙,所表現出來的色澤,正是久藏之後才有的,那種強烈的曆史沉澱感尤為突出。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淨禪閣中這四名老者,酷好收藏,對一些書法筆墨也是下過一番功夫的,尤其是那位一身唐裝的周老,更是對書法頗有研究,雖然算不上書法大家,但也能懂得個五六分的精髓了。

“這可是陳年的老生宣啊……”周老收斂其剛才的輕視之心,第一個沒忍住伸手在宣紙的背麵捏了一下,嘴裏發出一聲輕呼。

普通的陳宣以五年為一個界限,超過五年以上的宣紙,就可以稱之為陳宣了,但是對於這些熱衷於古玩收藏的人來說,五年的界限實在是太短了,這種年份的宣紙在他們的眼中,收藏的價值並不高,畢竟他們年齡都不小了,還能有幾個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