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邊疆急報(2 / 2)

“陛下,這次吐蕃犯我邊疆,不將他們全部留在我大唐的占戈之下不足以平民憤,不足以威震四方啊。”許多大臣都請求出戰。畢竟隻有戰功才是加官進爵最快的方法,至於李林甫這種人,是在上百年難得一見。雖然說他們嘴上說李林甫誤國,可是內心也很嫉妒這個李林甫。畢竟才三十多歲就當上了大唐第一權臣的位子,這讓很多人心裏恨極了李林甫。

“好,我大唐有這麼多的忠臣能臣,何愁吐蕃不滅。”李隆基豪氣大發。

一直以來,唐在西域略占優勢,吐蕃則在河隴占有優勢。唐朝初年在軍事上對周邊各族大都占有明顯優勢,唯獨吐蕃是個例外。除軍事指揮原因外,還有其它多種原因。如吐蕃國法嚴整,上下齊力,內部較穩固,民風剽悍尚武,且河隴一帶的軍事地理形勢對其十分有利。吐蕃位於青藏高原,攻唐可居高臨下,直入平川;而唐擊吐蕃卻要仰攻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軍作戰十分不便。

李隆基心氣也是十分的高,每天都聽著自己太宗留下的偉跡,也想著超越前人,現在吐蕃給了自己這個機會,自己一定要打敗吐蕃,在曆史上留下一筆,讓後人看看,自己這個太宗的後人沒有丟了太宗的臉麵。

現在吐蕃國事不強,根本沒有幾十年前的樣子,李龍級在內心深處根本就沒有高看過這個對手,雖然大唐長久以來和吐蕃都是雙方各有勝負,可是畢竟大談法國這麼多年的休養生息已經恢複了國力,可是吐蕃由於製度落後,農奴眾多,雖然全國上下很齊心,可這種齊心是在勝利的時候,如果自己可以一戰畢功的話,恐怕對吐蕃的戰役就會輕鬆很多。

“張將軍,對於此次的戰役你有什麼看法?”李隆基和藹的問道,大唐的對外戰爭可都是靠這位。

張守珪可沒有李隆基這麼自大和輕鬆,他很清楚大唐和吐蕃之間的距離,大唐的確超過吐蕃很多,可是大塘洲拜年還有很多的少數民族,突厥、回紇、黠戛斯、突騎施、契丹、奚族等少數民族都需要防範,雖然他們平時看上去就像哈巴狗一樣老實,可是在大唐動亂之後他們不介意肯大唐這個主人一嘴。所以和吐蕃戰鬥能夠動用的兵力也就是皇上的禁軍還有各地節度使的兵力。滿打滿算不會超過五十萬人。

其實張守珪不知道的是,李隆基很不擔心這次的戰鬥噗,如果到時候自己兵敗之後,還有李雲他們,且風這個時候李雲向自己提出釋放太平公主的要求,如果自己兵敗之後,還可以以此要挾太平公主和李雲他們。太平公主手裏的軍隊可都是女皇留下來的軍隊,輪戰鬥能力甚至可以和皇帝的禁軍一拚,而且人數大約有二十萬人左右。

還有李雲,李隆基根本不相信那個安平王爺手裏麵沒有一點勢力,即使李雲的實力小一點,可是10萬人還是可以拿得出來的,30萬人的軍隊,30萬的精銳,李隆基根本不用擔心兵敗的後果。

這也是李隆基積極出戰的原因。沒有了後顧之憂的感覺讓李隆基顯得有點飄飄然。

“陛下可以派出 北衙的羽林軍和南衙的左右千牛衛隨便一隻作為精銳先行支援靈州。”張守珪很看重這次的戰鬥,畢竟自己的歲數已經不小了,恐怕這一生沒有幾次可以經曆了。大唐的將軍不怕死亡,可是他們卻怕病死,老四在床榻上,他們寧願馬革裹屍還。這也是為什麼大唐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可是朕的禁軍隻有十二萬人,如果將其一隻派出去,也僅僅隻有四萬人,他們能夠打敗吐蕃嗎?”李隆基雖然不懂軍事,可是畢竟也知道四萬人和三十萬人的差距,即使再加上靈州的10萬軍隊,野菜14萬,根本無法和吐蕃的三十萬精銳相比啊。

“ 陛下不需要擔心,陛下難道忘記了太子東宮六衛率?”張守矽笑著說道。

太子東宮六衛率--太子左右衛率、太子左右司禦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諸衛率各領軍府3至5不等,東宮十帥府中的太子左右監門率府、太子左右內率府。

李隆基的眼睛一下就亮了,如果不是張守珪提醒自己自己差點就忘了。自己好像一講講太子府遺忘太久了自從自己登基皇位之後那些軍隊就一直閑置,現在既然發生戰亂,那麼自己完全可以不用調動各地的府兵就可以將吐蕃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