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很高興,就憑自己在長安中的兵力就可以將吐蕃打敗,自己完全可以不用擔心這次的戰鬥,如果可以的話,李隆基甚至想要揮兵直接將吐蕃滅了,可是他也不傻,知道吐蕃地理位置很不好,士兵去了哪裏容易生病,甚至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李隆基從心底打消這個念頭。
“張守珪聽令,這次朕命令你為出征大元帥,統帥禦林軍,和太子東宮三衛截擊吐蕃,務使吐蕃小兒知道我大唐天威不可犯。”
“臣遵旨。”張守珪興奮的喊道。吐蕃小二我來了。
“好,朕在玄武門為你辭行,希望你可以將吐蕃打退我邊疆,給朕狠狠的打,打出我大唐的威風。”李隆基很期待自己登記之後的第一次戰爭,自己必須勝利,給天下民眾安心,讓那些蠢蠢欲動之人看清自己的實力。
“是。”張守珪聽見李隆基的話,心中莫名興奮,能從玄武門出發簡直就是一個武將的榮譽,自己這次抗怕也是占了便宜。張守珪可不認為自己比那些開創大唐盛世的武將功勞還大。
河間王,李孝恭,宗室名王,獨稱軍功。鄂公,尉遲敬德,奪槊陷陣智勇雙全。最為出名的就是衛公,李靖,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號稱大唐軍神。褒公, 段誌玄,封號功勳有“樂遊府驃騎將軍”“褒國公”“右衛大將軍”“鎮軍大將軍”“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夔公 ,劉弘基 (582年—650年),劉弘基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襄,陪葬昭陵。蔣公 ,屈突通 (557年—628年)北周時任邛州刺史。雍州長安人。勳公 ,殷開山, 參加李世民曆次戰役。譙公 ,柴紹 ,李淵女婿,參與統一戰爭中的大部分戰役,立下大功,曾率兵消滅最後一個反王梁師都,李世民登基後,也立下不少功勞。是個重要人物。邳公, 長孫順德 ,太原起兵時和劉弘基一起招募兵馬。攻打長安時任先鋒,抓獲屈突通。陳公侯, 君集傳說是李靖的半個徒弟。 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穀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郯公 ,張公瑾, 功勞很大。病故,僅三十九歲。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混世魔王”“驍勇虎臣義氣將軍”。邢公, 劉政會, 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英公 ,李績 ,百戰而無一敗,是李靜的徒弟。胡公。 秦瓊,字叔寶。唐朝開國將領, 封為“左武衛大將軍”。貞觀十二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秦瓊被追封為胡國公。
這還僅僅是大唐貞觀年間的武將,各個身經百戰,赫赫戰功。可是他們之中也僅僅隻有寥寥數人經過玄武門出征。就連在唐高宗時期,最為出名的薛仁貴,“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這麼多的功勞,莫說自己可以抵得上薛仁貴,就說薛仁貴的功勞拿出一項,自己恐怕也是自愧不如啊。現在玄宗陛下承諾自己可以從玄武門出征,這件事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自己如果沒有打敗吐蕃的話,恐怕自己都沒有臉回來。
“臣遵旨。”張守珪興奮的說道。
“好,我大唐有張將軍這樣的人才何愁敵國犯我邊疆。”李隆基也是甚感欣慰。
此時楊府上,李雲聽著吐蕃翻邊疆的時候就一直呆坐在椅子上,他沒有想到曆史來的這麼快,自己來到大唐已經半年了,深刻的感覺到大唐的繁華和強盛,可是他沒有想到戰爭來得這麼快,大唐就是因為戰爭才迅速的衰落,不僅僅是因為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憑借大唐的底蘊完全可以抵擋過去,可是就是因為安史之使得大唐元氣大傷,吐蕃趁機攻打大唐,才使得大唐一蹶不振。
如果可以的話,李雲甚至希望自己親自帶兵,先滅了吐蕃這個大唐後患,可是李雲明白李隆基是不會給自己這個建立威望的機會的,再說了,現在自己手裏的實力根本不足以禁軍吐蕃和吐蕃展開正麵戰爭,自己訓練的軍隊根本沒有和吐蕃戰鬥的經驗,他們進入吐蕃之後,恐怕僅僅是高原反應就能讓那些軍隊死傷過半。李雲可不敢冒險。
不過李雲倒是很看好李隆基,李隆基雖然暗害過李雲,可是對於李隆基的才華李雲還是很肯定的,要不然李隆基也不會開創開元盛世。讓大唐達到另一個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