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因為那時不明白(1 / 1)

因為那時不明白

輕鬆一刻

作者:薛峰

從1961年起,金庸先生用3年時間完成了“射雕”三部曲最後一部《倚天屠龍記》的創作。1977年3月,金庸為此書的單行本寫了篇後記,最後兩段他這樣寫道:

“這部書情感的重點不在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男人與男人間的情義。然而,張三豐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之情,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也太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初讀這些文字時,總感到不解。見多識廣的金庸先生為什麼說自己寫的太膚淺、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那時候他還不明白什麼?

直到近日才在一本資料中看到,原來金庸先生在寫《倚天屠龍記》時,剛30多歲,對於人生的生死離別還沒有切身體會。1976年10月,也就是他寫這篇後記的5個月前,他的長子自殺了。起因是金庸先生要離婚,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的長子查傳俠不同意,以死進諫,時年19歲。當金庸先生得到兒子自縊喪命的消息時,真如晴天霹靂,他傷心得幾乎也想跟著自殺。

5個月後,當金庸先生提筆寫下《倚天屠龍記》後記時,物是人非,相隔兩世,人生的生離死別,血淋淋地展現在了他的麵前。一句“那時候我還不明白”飽含了他無盡的感傷和至痛,還有冷徹入骨的遺憾。

我們自己又有多少因為那時還不明白而留下的遺憾呢?

小時候,外婆一直住在我們家,90多歲的她,耳朵不靈便,說話也含糊不清。她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喊我去她房間裏陪她聽戲,她邊聽邊跟著哼唱兩聲,甚是入迷。年少的我哪有那個雅興,耐不住寂寞,凳子還沒暖熱就跑走了,留下外婆一個人在房間裏。現在想起便是遺憾,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工作後,有一個女同事,她最聽不得一些悲慘的故事,每當有人講誰出車禍了誰家裏遭到了不幸,她總是兀自落淚。我們都笑她,說她太脆弱了,這些事這些人與你有什麼關係,別搞得自己像個偉人似的心係天下蒼生。現在想想我們說錯了,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有了孩子,需要母親來照顧,我家離老家有20多裏路,每天早上母親5點多從老家騎車子來6點多到,不影響我們去上班,然後,晚上5點多我們下班回家後母親也回老家。我們都勸說她老家裏隻有父親一個人,沒什麼可掛念的,何必天天來回跑呢,天又那麼冷。母親不聽,依舊每天樂此不疲地早來晚回。現在想想,母親的堅持自有她的道理,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人生中還有許許多多當時不明白的事情,有些事需要時間和生活來告訴我們,而有些事需要我們自己來磨礪。還有一些人一些事,經過了,又錯過了;擁有了,又沒有珍惜。當所有的經曆都風幹成記憶時,才會讀懂那句話:“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而遺憾也就此鑄就。

早日去領悟去思考,我們的人生就少一些痛徹心骨的遺憾,用心去愛每一個人,用愛去明白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