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品拔絲烹調的技法
烹調中的甜品拔絲就是原料經過過油預製,然後放入熬好糖漿的炒鍋內加熱攪拌,使原料包裹一層有黏性呈透明狀糖漿的甜菜的烹調技法。
拔絲菜最早起源於山東,拔絲是山東濟南傳統甜菜的烹調方法。清初山東著名文學家蒲鬆齡當時是這樣形容拔絲菜的:“而今北地興果,無物不可用糖粘”。這說明山東在明末清初就已經有“拔絲”的烹調方法了,但當時還不普遍。到清末民國初時,拔絲的烹調方法就逐漸聞名並盛行開來,其後又傳到京、津和江浙地區。
清代宣統年間翰林學士薛寶辰在他所著《素食說略》中提到“拔絲山藥”的做法。他說:“去皮,切滾刀塊,以油灼之,加入調好水冰糖起鍋,即有長絲。但以由糖炒之,則無絲也。京師庖人喜為之。”拔絲山藥後來成了北京的傳統名菜。而今拔絲山藥又加上點兒桂花,撒上點炒熟的白芝麻。吃的時候要趁熱,夾塊山藥一拉,常吃的人就這麼一拉,這糖絲能拔3 m多長,入口之前一定要在涼開水碗裏蘸一下,避免燙嘴。
製作拔絲菜肴的原料大多數是果蔬類植物性原料,水果、芋薯,幹果等,當然也有一些動物性原料,如肉、魚、鬆花蛋、鴿蛋等。製作拔絲菜肴先要將原料加工成條、塊、片、球等,體積要小一點,一般大的不超過核桃,小的不小於蓮子。原料一般要經過熱處理,製成半成品。有的要炸透,有的要蒸酥,有的要煮熟。要炸透的原料,有的事先還要拍粉,或上漿,或掛糊。有骨頭和魚刺的動物性原料要去骨去刺。
拔絲菜肴的調料主要有白糖、冰糖、蜂蜜、食油、清水、澱粉、芝麻等。製作拔絲菜肴的關鍵是熬糖漿,亦稱炒糖漿。熬拔絲菜肴的糖漿大體有三種方法,即“水糖漿”、 “油糖漿”和“水油糖漿”。水糖漿是用水加糖熬成;油糖漿是油加糖熬成;水油糖漿是水加油加糖熬成。以做一款拔絲菜為例,水糖漿的比例是用水25 ml,白糖100 g,油糖漿的比例是油20 ml,白糖100 g;水油糖漿的比例是水50 ml,油30 ml,白糖100 g。
熬糖漿是製作拔絲菜的關鍵,要注意的是熬糖的時間和火候:如大火或熬糖時間長了,糖漿的顏色過深,黏性過大,吃口發硬,又拔不出絲來,食趣頓減;如小火或熬糖的時間短了,糖漿稀而不黏,容易流汁,外觀不透明,無亮光,吃口不脆不爽。烹調方法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一是炒鍋上火,火力不宜過旺,投料按比例規定,先放油(油糖漿),待油溫升至五六成熱時,放入白糖,並用手勺輕輕推炒,防止被粘住結成糖塊。
二是當白糖被炒拌呈淡黃色化為液體時,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將炒鍋離火或半離火,但手中的勺還要不停的拌炒,預防糖漿結塊。所謂的離火,就是將熬糖漿的炒鍋完全端離爐灶,所謂的半離火就是將炒鍋端離火眼的一半,也就是炒鍋一半在火上,一半離開火,或者是離火3/4,鍋的1/4在火眼上炒動,直至糖漿有點冒煙即可。
三是一見糖漿冒煙,就要把炒鍋迅速向後傾斜,讓糖漿流向離火的一邊降溫,待糖漿溫度降低一些,再將鍋向前傾斜,使糖漿流向火眼的一邊受熱,直至糖漿起響聲又沒有起沙。此時糖漿色澤金黃,濃度變稠,並出現小氣泡。待糖漿再由稠變稀,即到了出絲的階段,這也是製作拔絲菜最關鍵的時刻,要以極快的速度將加工後的主料投入,若過了時機,做的拔絲菜可能就會失敗。
四是投入主料時,一手端起鍋,一手投料,雙手配合共同行動。即投料的手,以飛快地動作投放主料,拿鍋的手在投料的同時,向前一推,緊接著顛翻幾下,也不能多翻,否則就會翻掉主料上炸好的脆表皮,汁水就會流出來,主料的表皮就會變爛,影響菜品質量。拔絲菜肴製作完畢,要趕緊裝盆上桌,趁熱品嚐,待菜涼了,也就拔不出絲來了,也就沒有了拔絲菜的風味和特色了。
除此之外,製作拔絲菜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熬製糖漿的炒鍋要洗幹淨,一方麵為了防止粘鍋,另一方麵也為了保證菜肴的色澤美觀。
二是有的拔絲菜肴要增加一些輔料來增加香氣,如淋上芝麻或桂花等。一般在裝盆時淋上芝麻。
三是裝拔絲菜肴的盆子要在盆底均勻地抹上一些香油或熟油,防止糖漿粘在盆子上不容易洗滌。
四是在拔絲菜上席的同時跟上一碗冷開水,用筷子夾甜菜時不會粘筷子,還可夾甜菜後在冷開水中浸一下,拔絲菜更為香脆、甜蜜、可口,還可避免燙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