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典範
孫中山25歲時,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他不僅擅長西醫,對中醫學和飲食營養也有很精辟的研究。“四物湯”集四種素食原料之精華而成,是孫中山的飲食營養研究成果之一。至今,“四物湯”仍被營養學家稱為素食中的佳品。
“四物湯”,由四種原料配伍:黃花菜、木耳、豆腐、豆芽。
黃花菜有令人喜歡的別名:金針菜、安神菜、忘憂草。黃花菜菜蕾肥大,菜條豐潤,富有彈性,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堿性食品,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如去濕利水、涼血除熱、止咳消煩、開胸寬膈。
木耳有“蘑菇皇後”的美譽,被公認為“素中之葷、菜中之肉”。木耳含有豐富的膠質,對消化係統有良好的潤滑作用,適合各類人群,是采礦、紡織、理發等特殊行業理想的保健食品。據測定,木耳還是“含鐵食品之冠”。
豆腐有“植物肉”的美譽。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豆腐是我國人民發明的,舉世公認。古往今來,豆腐受到我國各族人民的喜歡,“既好吃,又滋補”。
豆芽被形容為“白龍之須”、“春蠶之蟄”,大豆在發芽過程中會分解出氨基酸和維生素,其營養成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豆芽入饌,在東漢的《神農本草經》、宋代的《山家清供》、明代的《本草綱目》等古籍中都有記載。
孫中山對“四物湯”的評價是:“夫中國食品之發明,如古所稱之‘八珍’,非日用尋常所需,固無論矣。即如日用尋常之品,如金針、木耳、豆腐、豆芽等品,實素食之良者,而歐美各國並不知其為食品者也。”正是以諸如此類的事實為根據,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寫道:“中國不獨食品發明之多,烹飪方法之美,為各國所不及,而中國人之飲食習尚暗合乎科學衛生,尤為歐美各國一般人所望塵莫及也。”
二按摩養生
原文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素問·舉痛論》
譯文
寒邪停留於背俞經脈,血氣凝塞而不暢流,血氣凝塞則血虛,血虛則產生疼痛,背俞與心相連,所以心與背牽引而痛,用手按壓時熱氣可以到達病所,熱氣到達病所,疼痛就會停止。
闡釋
《內經》雲:“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仁,治之以按摩醪藥。”身體經常受到驚恐,經脈氣血不通,容易產生肌肉麻痹不仁的病變,用按摩或藥酒治療。
《內經》又雲:“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寒邪停留於背俞經脈,血氣凝塞而不暢流,血氣凝塞則血虛,血虛則產生疼痛,背俞與心相連,所以心與背牽引而痛,用手按壓時熱氣可以到達病所,熱氣到達病所,疼痛就會停止。
以上便是《內經》對按摩之術的記載。所謂按摩,又稱推拿,就是用手在人體皮膚、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種手法,達到保健、治病的目的。
在《內經》看來,按經絡的循行路線和氣血的循行方向,通過運用各種不同的按摩手法,直接對體表相應的經絡、穴位及反應點進行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激發人體內髒各器官之間矛盾的相互轉化,使陰陽達到整體相對平衡的狀態,從而起到調整機體,消除疾患,增強體質的作用。
事實上,按摩療法,是一種非藥物自然療法,它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損傷和副作用。按摩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正由於這些優點,按摩逐漸成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養生健身措施。對正常人來說,它能增強人體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對病人來說,它既可使局部症狀消退,又可加速恢複患部的功能,從而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