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吳小姐趕緊聯係了對方,對方就說是吳小姐操作失誤造成的,又給吳小姐發來一個網址鏈接。而這次操作,吳小姐又被扣了3000多元,等她反應過來,對方已經找不到人了,無奈之下,吳小姐隻好報警。吳小姐認為,網購時留意了賣家的信譽等信息,所購玩具也已收到,應該不是賣家詐騙,但就算如此,網站也應該為信息泄露負責。對此,網店客服表示不可能參與詐騙,對於信息泄露一事,願意協同吳小姐及警方徹查。目前警方已經受理此案。
應對策略:網購過程中一定要提高防範意識,一旦遇到需要輸入賬號、密碼等環節,一定要仔細核實網址是否準確無誤,再進行填寫。千萬不要輕易嚐試點擊得到的交易鏈接;不在對方以低價或其他理由發送的站外商品頁麵、付款頁麵等處交易;還應當為經常網購的電腦安裝殺毒軟件,並設定為自動更新,確保自己的賬戶與資金安全免受病毒、木馬等非釣魚類威脅。
商品虛假打折
有的購物網站中,東西看著便宜,但買到手時算算總賬,加上運費,就不像想象中那麼劃算了。有些網站的標價動輒5折甚至3折,其實所標的原價都會比網下的要貴,而對大家耳熟能詳、對價格比較清楚的產品標很低的價位,給人造成這個網站非常便宜的假相。其實多數其他商品並不合算,甚至還會超出實體店折後價,總賬算下來,網站的利潤非常高,消費者可不劃算。
去年11月9日晚,何女士在一家購物網站看中了一件“男款睡衣”,覺得很適合老公,她放進收藏夾時睡衣打五折,價格是98元。11月11日,她上網時順手翻看收藏夾發現該商品打上了“11·11購物狂歡節”標簽,點擊進去一看大跌眼鏡,該商品的標價竟為99元,注釋為“價格30天內最低”。“這不比之前還貴了1元嗎?”讓她很是驚訝。
應對策略:怎麼避免上當?盡量多逛,不管網上網下,要對你所要購買的東西行情有個大概了解,到實體店看看到底多少錢,然後再看它在網上買是否確實便宜,建議使用網站上的比價工具或是貨比三家。此外,最好查看所買商品曆史價格和價格趨勢,看是否在最佳購買時機,如果是並且質量過硬,再下手。
留心快遞詐騙
汪先生前幾天接到一個陌生電話:“你好,我是快遞公司的,有你一個快遞,快遞單被雨淋濕了,看不到你的地址,隻能看到你的電話,你在哪?”汪先生雖然心裏納悶,自己沒在網上買東西,但還是說了自己的地址。沒過一會,電話又打過來了:“你好,我們剛才出庫掃描的時候發現你的包裹裏有違禁物品,已經被扣住了,你要承擔很嚴重的刑事責任,你趕緊處理一下……”聽到這,汪先生就已然明白,這是一通詐騙電話。
應對策略:律師告訴我們,這類問題屬於網購和快遞行業衍生出來的詐騙犯罪,如果快遞有違禁物品,公安機關會直接找你。所以,可支的招就是不要貪圖小便宜上了騙子當,另外,及時向警方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