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族以陰為主,陽次之;陸之類以陽為主,陰次之。故水類出水則死,風類入水則死。然有出入之類者,龜蟹鵝鳧之類是也。
天地之交十之三。
天火,無體之火也;地火,有體之火也。無體因物以為體。金石之火烈於草木之火者,因物而然也。
氣形盛則魂魄盛,氣形衰則魂魄亦從而衰矣。
魂隨氣而變,魄隨形而止。故形在則魄存,形化則魄散。
星為日餘,辰為月餘。
星之至微如塵沙者,隕而為堆阜。
藏者,天行也;府者,地行也。天地並行,則配為八卦。
八卦相錯者,相交錯而成六十四卦也。
夫《易》根於乾坤而生於複姤。蓋剛交柔而為複,柔交剛而為姤,自茲而無窮矣。
龍能大能小,然亦有製之者,受製於陰陽之氣,得時則能變化,變變則不能也。
一歲之閏,六陰六陽,三年三十六日,故三年一閏,五年六十日,故五歲再閏。
先天圖,環中也。
月體本黑,受日之光而白。
水在人之身為血,土在人之身為肉。
膽與腎同陰,心與脾同陽。心主目,脾主鼻。
陽中陽,日也;陽中陰,月也;陰中陽,星也;陰中陰,辰也;柔中柔,水也;柔中剛,火也;剛中柔,土也;剛中剛,石也。
鼻之氣,目見之,口之言,耳聞之。以類應也。
倚蓋之說崑侖四垂而為海,推之理則不然。夫地直方而靜,豈得如圓動之天乎?
動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自首生命在首,自根生命在根。
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應月者,從其類也。
震為龍,一陽動於二陰之下,震也。重淵之下有動物者,豈非龍乎?
風類,水類,大小相反。
天之陽在東南,日月居之;地之陰在西北,火石處之。
起震終艮一節,明文王八卦也;天地定位一節,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錯者,明交錯而成六十四也。數往者順,若順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雲數往也;知來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旋也,皆未生之卦也,故雲知來也。夫《易》之數由逆而成矣。此一節直解圖意,逆若逆知四時之謂也。
《堯典》期三百六旬有六日,夫日之餘盈也,六則月之餘縮也,亦六,若去日月之餘十二,則有三百五十四,乃日行之數,以十二除之,則得二十九日。
《素問》,肺主皮毛,心脈,脾肉,肝筋,腎骨,上而下,外而內也。心血腎骨,交法也。交即用也。
"乾為天"之類,本象也,"為金"之類,別象也。
天地並行則藏府配四,藏天也,四府地也。
乾奇也,陽也,健也,故天下之健莫如天。坤偶也,陰也,順也,故天下之順莫如地,所以順天也。震起也,一陽起也,起,動也,故天下之動莫如雷。坎陷也,一陽陷於二陰,陷,下也,故天下之下莫如水。艮止也,一陽於是而止也,故天下之止莫如山。巽入也,一陰入二陽之下,故天下之入莫如風。離麗也,一陰離於二陽,其卦錯然成文而華麗也,故天下之麗莫如火,又如附麗之麗。兌說也,一陰出於外而說於物,故天下之說莫如澤。
火內暗而外明,故離陽在外,火之用,用外也;水外暗而內明,故坎陽在內,水之用,用內也。
人寓形於走類者,何也?走類者,地之長子也。
自泰至否,其間則有蠱矣,自否至泰,其間則有隨矣。
天有五辰,日月星辰與天為五;地有五行,金木水火與土為五。
有溫泉而無寒火,陰能從陽而陽不能從陰也。
有雷則有電,有電則有風。雨生於水,露生於土,雷生於石,電生於火。電與風同為陽之極,故有電必有風。
木之堅非雷不能震,草之柔非露不能潤。
陽尊而神,尊故役物,神故藏用,是以道生天地萬物而不自見也。天地萬物亦取法於道矣。
陽者道之用,陰者道之體。陽用陰,陰用陽,以陽為用則尊陰,以陰為用則尊陽也。
陰幾於道,故以況道也。六變而成三十六矣,八變而成六十四矣,十二變而成三百八十四矣。六六而變之,八八六十四變而成三百八十四矣。八八而變之,六八四十八變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無極之前陰含陽也,有象之後陽分陰也。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父,故母孕長男而為複,父生長女而為姤。是以陽起於複而陰起於姤也。
性非體不成,體非性不生,陽以陰為體,陰以陽為體。動者性也,靜者體也。在天則陽動而陰靜,在地則陽靜而陰動。性得體而靜,體隨性而動,是以陽舒而陰疾也。
陽不能獨立,必得陰而後立,故陽以陰為基;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後見,故陰以陽為唱。陽知其始而享其成,陰效其法而終其勞。
陽能知而陰不能知,陽能見而陰不能見也。能知能見者為有,故陽性有而陰性無也。陽有所不偏,而陰無所不偏也。陽有去,而陰常居也。無不偏而常居者為實,故陽體虛而陰體實也。
天地之本其起於中乎?是以乾坤屢變而不離乎中。
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則盛,月中則盈,故君子貴中也。
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故二者一而已矣;四者,二而已矣;六者,三而已矣;八者,四而已矣,是以言天不言地,言君不言臣,言父不言子,言夫不言婦也。然天得地而萬物生,君得臣而萬化行,父得子、夫得婦而家道成,故有一則有二,有二則有四,有三則有六,有四則有八。
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數。數立則象生,象生則言著彰,言著彰則意顯。象、數則筌蹄也,言、意則魚兔也。得魚兔而忘筌蹄,則可也,舍筌蹄而求魚兔,則未見其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