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於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則令不行,令不行則政不正,政不正則道不通,道不通則邪臣勝,邪臣勝則主威傷。
【注釋】
出:出自。
下:下達,傳達。
施:寫的意思。
竹帛:竹簡,白娟。
奉:遵從。
行:執行。
失:失誤。
不正:有偏差。
不通:行不通。
邪臣:奸臣。
邪臣勝則主威傷:奸臣得勢,君主的權威就會受到損害。
【譯文】
君主發出旨意,下達給臣民叫做“命”;把它寫在竹簡或白絹上叫做“令”;遵照執行命令叫做“政”。君主的旨意有失誤,命令就不能執行;命令不能執行,“政”就會出現偏差;“政”有偏差,治國之道就行不通;治國之道行不通,奸臣就會得勢;奸臣得勢,君主的權威就會受到傷害。
【簡析】
君無戲言,皇帝的號令是有絕對權威的,在古代,“命令政道”的形成和實施,有其至關重要的意義。權威的高度集中將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居上位的領導人如號令本身就是錯誤的,其權威性帶的後果可能就是災難的。因此,君上號令的正確性要求是極高的。
但如果再好的號令得不到貫徹執行,或者說執行者自行其是,即使主觀願望再好,即使局部取得多好的戰果,也不能讓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事情發生。否則,法令不被執行,就會破壞全局,政治形勢就會發生混亂,君主的權威就必將受到破壞。
【例文】
陳平抗旨保樊噲
劉邦作為布衣出身的皇帝,雖行為舉止不雅,但在治國用人上可謂英明,開創了漢朝大業。
高祖時期,燕王盧綰反判。劉邦遣樊噲將兵討伐盧綰。正當樊噲在前線激戰之時,和其平時有怨仇的人乘機進饞,誣陷樊噲有謀反之心。劉邦本來病情沉重,加之年老多疑,時時提防有人反叛,一聽樊噲有不軌之謀,勃然大怒說:“樊噲這老匹夫,趁我有病,竟然希望我馬上死掉!”樊噲是呂後的妹夫(即劉邦的連襟),而且在鴻門宴的時候,是樊噲挺身而出才救了劉邦一條命。
劉邦下定決心要除掉樊噲,他命令陳平用驛馬把周勃送到軍中,前去接替樊噲的兵權,同時要陳平取回樊噲的首級向其交令。
陳平和周勃兩人接受詔令後,立刻奔赴前線。二人合計著,主上聽信一些饞言片辭就要殺掉與自己出生入死、忠貞不二的戰將,百思不得其解。作為最了解劉邦的老部下,陳平和周勃明知這是天大的冤枉,但是王命不可抗,二人犯起難來了。
二人一路尋思著,樊噲是皇上的老部下,戰功累累,又是呂皇後的親妹夫。這次皇上重病在身,容易動怒,聽信了別人的讒言,一時明白不過來才做出這等決定,一旦清醒下來,肯定會後悔莫及,到時即使皇上不怪罪,要是呂皇後知道了此事,也會拿我們兩人問罪。後來,兩人商量是不能親手殺樊噲的,不如把他裝入囚車,送回長安,交給皇帝,怎麼處理就由皇帝決定吧。這樣既不違抗命令,又能為自己和樊噲留有餘地。
陳平入營宣布了皇帝的詔書,由周勃接替樊噲統領軍隊,陳平把樊噲押進囚車,回長安交差。
陳平在押送樊噲回京的途中聽說高祖劉邦駕崩。陳平一想,劉邦已死,以太子劉盈之懦弱無能,以太後呂雉之精明強幹,可想而知,呂後日後勢必大權在握,為前途計,必須趕緊向呂後投誠。劉邦一時起意要殺樊噲,呂後可不想殺。不殺樊噲,本來隻是為了日後保全自己,現在不殺樊噲卻成了投靠呂後的最好的進身之階。
於是陳平讓押送樊噲的軍隊緩緩而行,自己則馬不停蹄地奔赴朝廷。路上遇到劉邦生前派來的使者,攜詔命令陳平和灌嬰領兵駐紮在滎陽。陳平接了詔令,也不去滎陽,搶過使者的傳車,“急馳先歸”。直奔到劉邦靈前,呼天搶地、號啕大哭了一回,然後就在靈堂裏向呂後奏明處理樊噲事件的經過。呂後說:“你辛苦了,回去好好休息吧。”陳平再三請求留宿在宮中守衛。太後便任命他為郎中令,並讓他輔佐新立皇帝。
過了幾天,樊噲回到長安,果然立即被赦罪,並恢複了原來的爵位和封地。陳平的審時度勢、當機立斷,雖有變相抗旨之實,但由於其及時地押寶於呂後,這才於千鈞一發之際,既救了樊噲的性命,也得到了呂後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