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行軍篇第九(3 / 3)

卜戰爭的結果不吉利。司馬子魚說:“我得上遊,何故不吉?”於是出戰,果然大敗吳軍,奪得吳國巨型戰船“餘皇”。由此可見,水戰占據上遊,有地利的優勢。

鹽堿沼澤地。在這種地形行軍、作戰對敵我都不利,既少水草,又無糧食,因前必須“亟去無留”,迅速通過,迅速脫離。一旦在這種地形同敵人遭遇,孫子要求“必依水草而背眾樹”。因為一方麵可以借草木以為依托,另一方麵在沼澤地中,凡是生長草木的地帶,土質相對他說要堅硬一些,便於立足和通行,占據它就增加了主動權。

平地作戰。一要“處易,而右背高”——選擇地勢平坦之地以便於戰車馳突,又以右翼依托高地,以便戰場觀察。二要“前死後生”。

杜牧注;“死者,下也;生者,高也。”前低後高利於出擊。我們認為僅僅局限於“高低”還不能說明“死”、“生”的全部涵義。它應當還包括蔭蔽條件的好壞、險易程度的優劣、行進道路的方便程度等。

孫子還強調了宿營時要注意的事項:選擇地勢高而幹燥衛生、水草豐美而又糧道便利的地方紮營。他認為很好地利用地形,是取勝的重要條件,所謂“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他在講了漲洪水時涉渡江河應注意觀察水勢之後,提出了“六害之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大陷、天隙。對於這六種斷裂地形必須采取誘敵“近之”,我則“遠之”;

迫敵“背之”,我則“迎之”,以便聚而殲之。當部隊行進於“險阻、潢井、葭葦、山林蘙薈”之地時,要嚴密搜索,防止敵人的偵察和間諜隱藏其內。

(二)觀察判斷敵情的方法

如何判斷敵情,孫子在本篇總結了32條經驗,也就是詳細列舉了32種現象,統稱戰場觀察的“相敵”32法。自“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起四個自然段。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依自然景象的特征和變化來觀察和判斷敵情;二是依據敵人行動來觀察判斷敵情。孫子“相敵”之法,是那個時代在白晝直接用視力在陣地前沿進行敵情觀察的方法。這些通過各種征候以判斷敵情的方法,雖然是古樸的、原始的,然而是生動的、具體的,它從一個側麵真實地反映了春秋時代的戰爭特點。下麵,我們僅舉兩個戰例加以說明。

“眾樹動者,來也”。曹操注:“斬伐樹木,除道進來,故動。”

不僅如此,當時樹木還可以作為兵器和軍械。例如晉楚城濮戰前,晉軍“伐其木以益其兵”(《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就是為了增加作戰的器械。所以,樹木搖動是敵人要到來的征候。

“族旗動者,亂也”。曹判在長勺之戰就是根據齊軍“轍亂旗靡”而建議發起追擊的。

孫子所以不厭其煩地舉數十種“相敵”的征候,目的就是告誡那些自以為兵強馬壯而魯莽從事的將領,“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如果既不注意“處軍”的原則,又不懂得“相敵”之法,·而是“無慮而易敵”,那麼必遭失敗,“必擒於人”。

(三)管教軍隊的方法

在治軍上,孫子提出要“令之以文,齊之以武”。他說:“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又說:“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強調管教軍隊要文武並用,嚴格貫徹執行法則,做到內部團結,令行禁止,目的是為了在戰場上“足以並力”,一致對敵。

在治軍上,孫子提出要“令之以文,齊之以武”。他說:“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又說:“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強調管教軍隊要文武並用,嚴格貫徹執行法則,做到內部團結,令行禁止,目的是為了在戰場上“足以並力”,一致對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