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司徒丁鴻薨。
正月己卯(二十一日),司徒丁鴻去世。
二月,丁未,以司空劉方為司徒,太常張奮為司空。
二月丁未(二十日),將司空劉方任命為司徒,將太常張奮任命為司空。
夏,五月,城陽懷王淑薨,無子,國除。
夏季,五月,城陽懷王劉淑去世。因無子嗣,封國撤除。
秋,七月,京師旱。
秋季,七月,京城發生旱災。
西域都護班超發龜茲、鄯善等八國兵合七萬餘人討焉耆,到其城下,誘焉耆王廣、尉犁王泛等於陳睦故城,斬之,傳首京師;因縱兵鈔掠,斬首五千餘級,獲生口萬五千人,更立焉耆左侯元孟為焉耆王。超留焉耆半歲,慰撫之。於是西域五十餘國悉納質內屬,至於海濱,四萬裏外,皆重譯貢獻。
西域都護班超征發龜茲、鄯善等八國軍隊,共七萬餘人,討伐焉耆。大軍抵達焉耆城下,把焉耆王廣、尉黎王等引誘到已故西域都護陳睦駐紮過的故城,然後斬殺,將人頭送往京城洛陽。班超乘勝放縱士兵抄劫擄掠,斬殺五千餘人,生擒一萬五千人,改立焉耆左侯元孟為焉耆王。班超留駐焉耆半年,進行安撫。於是西域五十餘國全都派送人質,歸附漢朝。遠至西海之濱,四萬裏外的國家,都經過幾重翻譯來漢朝進貢。
南單於師子立,降胡五六百人夜襲師子,安集掾王恬將衛護士與戰,破之。於是降胡遂相驚動,十五部二十餘萬人皆反,脅立前單於屯屠何子日逐王逢侯為單於,遂殺略吏民,燔燒郵亭、廬帳,將車重向朔方,欲度幕北。九月,癸醜,以光祿勳鄧鴻行車騎將軍事,與越騎校尉馮柱、行度遼將軍朱徽將左右羽林、北軍五校士及郡國跡射、緣邊兵,烏桓校尉任尚將烏桓、鮮卑,合四萬人討之。時南單於及中郎將杜崇屯牧師城,逢侯將萬餘騎攻圍之。冬,十一月,鄧鴻等至美稷,逢侯乃解圍去,向滿夷穀。南單於遣子將萬騎及杜崇所領四千騎,與鄧鴻等追擊逢侯於大城塞,斬首四千餘級。任尚率鮮卑、烏桓要擊逢侯於滿夷穀,複大破之,前後凡斬萬七千餘級。逢侯遂率眾出塞,漢兵不能追而還。
南匈奴單於師子即位後,有五六百投降的北匈奴人乘夜襲擊師子。安集掾王恬率領衛士迎戰,將他們擊敗。於是投降的北匈奴人互相驚擾,十五個部落、二十餘萬人全部叛變。他們脅迫前單於屯屠何的兒子日逐王逢侯,將他立為單於。然後,屠殺搶劫官吏百姓,焚燒郵亭和廬帳,帶著輜重前往朔方,打算穿越大漠北去。九月癸醜(疑誤),和帝命光祿勳鄧鴻代理車騎將軍職務,同越騎校尉馮柱、代理度遼將軍朱徽一道率領左右羽林軍、北軍五校士及各郡各封國的弓箭手、邊郡士兵,另由烏桓校尉任尚率領烏桓、鮮卑部隊,共計四萬人,進行討伐。當時,南匈奴單於和中郎將杜崇駐紮在牧師城,逢侯率領萬餘騎兵向他們發動圍攻。冬季,十一月,鄧鴻等到達美稷,逢侯這才解圍離去,向滿夷穀行進。南單於派他的兒子率領一萬騎兵及杜崇部下四千騎兵,會同鄧鴻的部隊,在大城塞追擊逢侯,斬殺四千餘人。任尚則率領鮮卑、烏桓兵在滿夷穀進行截擊,再次大敗叛軍。先後共斬殺一萬七千餘人。於是逢侯率領部眾逃出塞外,漢軍因無法追擊而返回。
以大司農陳寵為廷尉。寵性仁矜,數議疑獄,每附經典,務從寬恕,刻敝之風,於此少衰。
和帝將大司農陳寵任命為廷尉。陳寵生性仁厚端莊,曾多次審理疑難案件,總是引用儒家經典,力求遵循寬恕之道。苛刻的風氣,從此稍有衰減。
帝以尚書令江夏黃香為東郡太守,香辭以:“典郡從政,才非所宜,乞留備冗官,賜以督責小職,任之宮台煩事。”帝乃複留香為尚書令,增秩二千石,甚見親重。香亦隻勤物務,憂公如家。
和帝任命尚書令江夏人黃香為東郡太守。黃香推辭道:“主管郡的地方行政,我的能力並不適宜。請讓我留下充當散官,賜予從事督察的微職,承擔宮中尚書台的繁瑣事務。”於是和帝便重新任命黃香為尚書令,而將官秩增加為二千石,對他很是親近器重。黃香本人也謙恭勤奮,忠於職守,憂公事如憂家事。
七年(乙未、95)
七年(乙未,公元95年)
春,正月,鄧鴻等軍還,馮柱將虎牙營留屯五原;鴻坐逗留失利,下獄死。後帝知朱徽、杜崇失胡和,又禁其上書,以致胡反,皆征,下獄死。
春季,正月,鄧鴻等率軍班師,馮柱率虎牙營留駐五原。鄧鴻被指控逗留不進、坐失軍機,下獄處死。後來,和帝發現了朱徽、杜崇與匈奴不和,並使單於無法上書,致使匈奴反叛,於是將朱、杜二人征召進京,下獄處死。
夏,四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夏季,四月辛刻朔(初一),出現日食。
秋,七月,乙巳,易陽地裂。
秋季,七月乙巳(二十六日),易陽發生地裂。
九月,癸卯,京師地震。
九月癸卯(二十五日),京城洛陽發生地震。
樂成王黨坐賊殺人,削東光、二縣。
樂成王劉黨被指控有殺人之罪,削去封國的東光、縣二縣。
八年(丙申、96)
八年(丙申,公元96年)
春,二月,立貴人陰氏為皇後。後,識之曾孫也。
春季,二月,將貴人陰氏立為皇後,陰皇後是陰識的曾孫女。
夏,四月,樂成靖王黨薨。子哀王崇立,尋死,無子,國除。
夏季,四月,樂成靖王劉黨去世。他的兒子哀王劉崇繼位為王,不久也去世了。因無子嗣,封國撤除。
五月,河內、陳留蝗。
五月,河內、陳留兩郡發生蝗災。
南匈奴右溫禺犢王烏居戰畔出塞。秋,七月,度遼將軍龐奮、越騎校尉馮柱追擊破之,徙其餘眾及諸降胡二萬餘人於安定、北地。
南匈奴右溫禺犢王烏居戰反叛出塞。秋季,七月,度遼將軍龐奮、越騎校尉馮柱出兵追擊,打敗烏居戰,將他的殘餘部眾及歸降的匈奴部落二萬餘人遷徙到安定、北地二郡。
車師後部王涿反,擊前王尉畢大,獲其妻子。
車師後部王涿反叛,攻擊車師前王尉畢大,俘虜了尉畢大的妻子兒女。
九月,京師蝗。
九月,京城洛陽發生蝗災。
冬,十月,乙醜,北海王威以非敬王子,又坐誹謗,自殺。
冬季,十月乙醜(二十三日),北海王劉威由於不是前北海王劉睦的親子,並被指控犯有誹謗之罪,因而自殺。
十二月,辛亥,陳敬王羨薨。
十二月辛亥(初十),陳敬王劉羨去世。
丁巳,南宮宣室殿火。
丁巳(十六日),南宮宣室殿失火。
護羌校尉貫友卒,以漢陽太守史充代之。充至,遂發湟中羌、胡出塞擊迷唐。迷唐迎敗充兵,殺數百人。充坐征,以代郡太守吳祉代之。
護羌校尉貫友去世。命漢陽太守史充接替貫友之職。史充到任後,便征發湟中的羌人、胡人出塞攻打迷唐。迷唐迎戰,打敗史充的部隊,殺死數百人。史充因罪被召回京城,命代郡太守吳祉接替史充之職。
九年(丁酉、97)
九年(丁酉、公元97年)
春,三月,庚辰,隴西地震。
春季,三月庚辰(初十),隴西郡發生地震。
癸巳,濟南安王康薨。
癸巳(二十三日),濟南安王劉康去世。
西域長史王林擊車師後王,斬之。
西域長史王林進攻車師後王,將他斬殺。
夏,四月,丁卯,封樂成王黨子巡為樂成王。
夏季,四月丁卯(二十八日),將樂成王劉黨的兒子劉巡封為樂成王。
五月,封皇後父屯騎校尉陰綱為吳房侯,以特進就第。
五月,將皇後的父親、屯騎校尉陰綱封為吳房侯,陰綱以特進身份離開官位,前往邸第。
六月,旱,蝗。
六月,發生旱災和蝗災。
秋,八月,鮮卑寇肥如,遼東太守祭參坐沮敗,下獄死。
秋季,八月,鮮卑侵犯肥如。遼東太守祭參被指控怯懦無能、作戰失利,下獄處死。
閏月,辛巳,皇太後竇氏崩。初,梁貴人既死,宮省事秘,莫有知帝為梁氏出者。舞陰公主子梁扈遣從兄奏記三府,以為“漢家舊典,崇貴母氏,而梁貴人親育聖躬,不蒙尊號,求得申議。”太尉張言狀,帝感慟良久,曰:“於君意若何?”請追上尊號,存錄諸舅。帝從之。會貴人姊南陽樊調妻上書自訟曰:“妾父竦冤死牢獄,骸骨不掩;母氏年逾七十,及弟棠等遠在絕域,不知死生。願乞收竦朽骨,使母、弟得歸本郡。”帝引見,乃知貴人枉歿之狀。三公上奏,“請依光武黜呂太後故事,貶竇太後尊號,不宜合葬先帝”,百官亦多上言者。帝手詔曰:“竇氏雖不遵法度,而太後常自減損。朕奉事十年,深惟大義:禮,臣子無貶尊上之文,恩不忍離,義不忍虧。按前世,上官太後亦無降黜,其勿複議!”丙申,葬章德皇後。
閏八月辛巳(十四日),皇太後竇氏駕崩。當初,梁貴人死後,宮廷保守秘密,沒有人知道和帝是梁貴人所生。至此,舞陰公主之子梁扈派堂兄梁向太尉、司徒、司空三府上書,提出:“漢朝舊製,一向尊崇皇帝生母。然而梁貴人親自誕育皇上,卻沒有尊號,請求得到申理討論。”太尉張向和帝報告了實情。和帝傷感哀痛良久,說道:“您認為應當怎樣?”張建議為梁貴人追加尊號,並查找各位舅父,給予他們應有的名份。和帝聽從了他的建議。適逢梁貴人的姐姐、南陽人樊調的妻子梁上書自訴道:“我的父親梁竦屈死在牢獄之中,屍骨不得掩埋;母親年過七十,同弟弟梁堂等在極遠的邊域,不知道是死是活。我請求準許安葬父親的朽骨,讓我的母親和弟弟返回故郡。”和帝召見梁,這才知道生母梁貴人枉死的慘狀。三公上書:“請依照光武帝罷黜呂太後的先例,貶去竇太後的尊號,不應讓他與先帝合葬。”文武百官也紛紛上言。和帝親手寫詔作答:“竇氏家族雖不遵守法律製度,但竇太後卻常常自我減損。朕將她當作母親,侍奉了十年。深思母子大義:依據禮製,為臣、為子者沒有貶斥尊長的道理。從親情出發,不忍將太後之墓與先帝之墓分離;從仁義考慮,不忍作有損於竇太後的事情。考察前代,上官桀被誅殺,而上官太後也不曾遭到貶降罷黜。對此事不要再作議論!”丙申(二十九日),安葬竇太後。
燒唐羌迷唐率眾八千人寇隴西,脅塞內諸種羌合步騎三萬人擊破隴西兵,殺大夏長。詔遣行征西將軍劉尚、趙騎校尉趙世副之,將漢兵、羌、胡共三萬人討之。尚屯狄道,世屯罕;尚遣司馬寇盱監諸郡兵,四麵並會。迷唐懼,棄老弱,奔入臨洮南。尚等追至高山,大破之,斬虜千餘人。迷唐引去,漢兵死傷亦多,不能複追,乃還。
燒當羌部落首領迷唐率領部眾八千人侵犯隴西郡,並裹脅塞內各羌人部落,共計步兵、騎兵三萬人,打敗了隴西郡郡兵,殺死大夏縣長。和帝下詔,派遣劉尚代理征西將軍,以越騎校尉趙世為劉尚的副手,率領漢兵和羌、胡兵,共三萬人,進行討伐。劉尚駐紮在狄道,趙世駐紮在罕。劉尚派司馬寇盱監督各郡郡兵,從四麵一同會合。迷唐感到恐懼,拋棄了部落中的老弱成員,逃到臨洮之南。劉尚等人追擊到高山,大敗迷唐軍,斬殺、俘獲一千餘人。迷唐退走。漢軍也有大量死傷,不能再繼續追趕,於是回師。
九月,庚申,司徒劉方策免,自殺。
九月庚申(二十四日),和帝頒策將劉方免官。劉方自殺。
甲子,追尊梁貴人為皇太後,諡曰恭懷,追複喪製。冬,十月,乙酉,改葬梁太後及其姊大貴人於西陵。擢樊調為羽林左監。追封諡皇太後父竦為褒親湣侯,遣使迎其喪,葬於恭懷皇後陵旁。征還竦妻子;封子棠為樂平侯,棠弟雍為乘氏侯,雍弟翟為單父侯,位皆特進,賞賜以巨萬計,寵遇光於當世,梁氏自此盛矣。
甲子(二十八日),和帝追尊梁貴人為皇太後,諡號“恭懷”,追補服喪。冬季,十月乙酉(十九日),將梁太後及她的姐姐梁大貴人之墓改葬到章帝陵墓之西。將樊調擢升為羽林左監。追封皇太後之父梁竦為褒親侯,諡號為“湣”,派使者迎接他的靈柩,葬在梁太後墓旁。召回梁竦的妻子兒女,將梁竦的兒子梁棠封為樂平侯,將梁棠的弟弟梁雍封為乘氏侯,將梁雍的弟弟梁翟封為單父侯,全都位居特進。他們所得的賞賜極多,所蒙受的的恩寵和優待榮耀於當世。梁氏家族從此興盛了。
清河王慶始敢求上母宋貴人塚,帝許之,詔太官四時給祭具。慶垂涕曰:“生雖不獲供養,終得奉祭祀,私願足矣!”欲求作祠堂,恐有自同恭懷梁後之嫌,遂不敢言,常泣向左右,以為沒齒之恨。後上言:“外祖母王年老,乞詣雒陽療疾,”於是詔宋氏悉歸京師,除慶舅衍、俊、蓋、暹等皆為郎。
清河王劉慶這才敢請求為母親宋貴人祭掃墳墓。和帝應許,下詔命令太官春夏秋冬四季供應祭祀之物。劉慶流淚說道:“雖然不能在母親生前供養,但最終能為她進行祭祀,我的心願滿足了!”他想請求為母親建造祠堂,但又害怕有自比梁太後的嫌疑,於是不敢開口。他經常對左右隨從哭泣,認為這是終身之憾。後來,他上書說:“我的外祖母王氏年事已高,請準許她到洛陽治病。”於是和帝下詔準許宋氏全家返回京城,並將劉慶的舅父宋衍、宋俊、宋蓋、宋暹等全都任命為郎。
十一月,癸卯,以光祿勳河南呂蓋為司徒。
十一月癸卯(初八),將光祿勳、河南人呂蓋任命為司徒。
十二月,丙寅,司空張奮罷。壬申,以太仆韓棱為司空。
十二月丙寅(初一),將司空張奮免官。十二月壬申(初七),將太仆韓棱任命為司空。
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條支,窮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臨大海,欲渡,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渡,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乃止。
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派遣屬官甘英出使大秦帝國和條支王國。甘英走遍了西海一帶,沿途所經,都是前代之人所未到過的地方,他在各處都全麵了解風土人情,收集帶走珍奇的物產。當他到達安息國西部邊界的時候,遇到了大海。他打算渡過大海,船夫告訴他說:“海水廣闊,航海者遇到順風,要用三個月才能到達彼岸;如果遇到逆風,也有用兩年的。所以,渡海的人都帶上三年的口糧。海上容易使人懷戀鄉土,經常有人死亡。”甘英這才作罷。
十年(戊戌、98)
十年(戊戌,公元98年)
夏,五月,京師大水。
夏季,五月,京城洛陽發生水災。
秋,七月,己巳,司空韓棱薨。八月,丙子,以太常太山巢堪為司空。
秋季,七月己巳(疑誤),司空韓棱去世。八月丙子(十五日),將太常太山人巢堪任命為司空。
冬,十月,五州雨水。
冬季,十月,有五個州大雨成災。
行征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坐畏懦征,下獄,免。謁者王信領尚營屯罕,謁者耿譚領世營屯白石。譚乃設購賞,諸種頗來內附。迷唐恐,乃請降;信、譚遂受降罷兵。十二月,迷唐等帥種人詣闕貢獻。
代理征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被指控畏懼敵人、怯懦無能,被召回京城,下獄,免去官職。謁者王信率領劉尚的部隊,駐紮在罕;謁者耿譚率領趙世的部隊,駐紮在白石。耿譚便懸賞招降,有不少羌人部落前來依附。迷唐感到恐懼,就向漢軍請降。於是王信、耿譚接受歸降而罷兵。十二月,迷唐等率領本族人到京城朝見進貢。
戊寅,梁節王暢薨。
戊寅(十九日),梁節王劉暢去世。
初,居巢侯劉般薨,子愷當嗣,稱父遺意,讓其弟憲,遁逃久之,有司奏絕愷國。肅宗美其義,特優假之,愷猶不出。積十餘歲,有司複奏之,侍中賈逵上書曰:“孔子稱:‘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有司不原樂善之心,而繩以循常之法,懼非長克讓之風,成含弘之化也。”帝納之,下詔曰:“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聽憲嗣爵;遭事之宜,後不得以為比。”乃征愷,拜為郎。
起初,居巢侯劉般去世,他的兒子劉愷應當繼位。但劉愷聲稱遵從父親的遺願,要將爵位讓給弟弟劉憲,自己卻逃走了。劉愷逃走後很久,有關部門上書請求撤除他的封國。章帝讚美劉愷的義行,特別優待寬容,可劉愷還是不肯露麵。過了十餘年,有關部門重申原來的請求。侍中賈逵上書說:“孔子說:‘能夠以禮讓治國嗎?這有什麼困難?’有關部門不推究劉愷樂於為善的本意,而依照平常的法則處理此事,這恐怕不能鼓勵禮讓的風氣,也不能成全寬容仁厚的教化。”和帝采納了他的意見,下詔說:“王法推崇善舉,助人完成美事。現準許劉憲襲爵。這是對特殊情況的權宜處理,以後不得以此為例。”於是征召劉愷,將他任命為郎。
南單於師子死,單於長之子檀立,為萬氏屍逐單於。
南匈奴單於師子去世,前單於長的兒子檀繼位,此即萬氏屍逐單於。
十一年(己亥、99)
十一年(己亥,公元99年)
夏,四月,丙寅,赦天下。
夏季,四月丙寅(初九),大赦天下。
帝因朝會,召見諸儒,使中大夫魯丕與侍中賈逵、尚書令黃香等相難數事,帝善丕說,罷朝,特賜衣冠。丕因上疏曰:“臣聞說經者,傳先師之言,非從己出,不得相讓;相讓則道不明,若規矩權衡之不可枉也。難者必明其據,說者務立其義,浮華無用之言,不陳於前,故精思不勞而道術愈章。法異者各令自說師法,博觀其義,無令芻蕘以言得罪,幽遠獨有遺失也。”
和帝利用朝會之機召見儒生,讓中大夫魯丕和侍中賈逵、尚書令黃香等,就儒家經書中的難點互相質疑。和帝讚同魯丕的觀點,散朝後,特別賞賜他禮服冠帽。於是魯丕上書說:“我聽說,討論經書,乃是傳述先師的理論,並非發表個人見解,不能相互退讓。如果相互退讓,道理就難以明白,如同圓規、方矩、秤錘、尺寸的標準不可隨意增減一樣。質疑的一定要說清根據,解答的務必講明觀點。那些華而不實的言辭,不在人前鋪陳辦列,因此神思不勞苦而道理卻愈發明白。當意見分歧時,讓各自申說先師的理論,以便麵了解經典的大義,不使儒生們因言辭不當而獲罪,不可唯獨讓那些精微深刻的見解有所遺漏。”
十二年(庚子、100)
十二年(庚子,公元100年)
夏,四月,戊辰,秭歸山崩。
夏季,四月戊辰(十六日),秭歸山發生山崩。
秋,七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秋季,七月辛亥朔(初一),出現日食。
九月,戊午,太尉張免。丙寅,以大司農張禹為太尉。
九月戊午(初九),將太尉張免職。丙寅(十七日),將大司農張禹任命為太尉。
燒當羌豪迷唐既入朝,其餘種人不滿二千,饑窘不立,入居金城。帝令迷唐將其種人還大、小榆穀;迷唐以漢作河橋,兵來無常,故地不可複居,辭以種人饑餓,不肯遠出。護羌校尉吳祉等多賜唐金帛,令穀市畜,促使出塞,種人更懷猜驚。是歲,迷唐複叛,脅將湟中諸胡寇鈔而去,王信、耿譚、吳祉皆坐征。
燒當羌人部落首領迷唐到京城洛陽朝見以後,他的殘餘部眾已不足兩千人,饑餓窮困無法生存,全部遷入金城居住。和帝命令迷唐率領部眾返回大、小榆穀。而迷唐認為,漢朝修築了河橋,軍隊來往無常,而舊地已不能再去居住,於是推辭說部眾饑餓,不肯遠行。護羌校尉吳祉等賜給迷唐很多金帛,命他購買穀物牲畜,催促早日出塞。但羌人卻更加猜疑和驚恐。本年,迷唐再度叛亂,裹脅湟中地區各胡人部落,攻殺搶掠而去。王信、耿譚、吳祉三人全都因罪被征召入京。
十三年(辛醜、101)
十三年(辛醜,公元101年)
秋,八月,己亥,北宮盛饌門閣火。
秋季,八月己亥(二十五日),洛陽北宮盛饌門樓失火。
迷唐複還賜支河曲,將兵向塞。護羌校尉周鮪與金城太守侯霸及諸郡兵、屬國羌、胡合三萬人至允川。侯霸擊破迷唐,種人瓦解,降者六千餘口,分徙漢陽、安定、隴西。迷唐遂弱,遠逾賜支河首,依發羌居。久之,病死,其子來降,戶不滿數十。
迷唐又回到賜支河曲,率兵接近漢朝邊塞。護羌校尉周鮪和金城太守侯霸,率領各郡郡兵、附屬國的羌兵、胡兵,共三萬人,到達允川。侯霸打敗迷唐,燒當部落瓦解,六千餘人投降,將他們分別遷徙到漢陽、安定和隴西。迷唐從此勢力衰弱,他越過賜支河源頭遠逃,投靠到發羌部落定居。多年以後,迷唐病死,他的兒子前來歸降,部眾已不足數十戶。
荊州雨水。
荊州大雨成災。
冬,十一月,丙辰,詔曰:“幽、並、涼州戶口率少,邊役眾劇,束修良吏進仕路狹。撫接夷狄,以人為本,其令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二歲舉一人,五萬以下,三歲舉一人。”
冬季,十一月丙辰(十四日),和帝下詔說:“幽州、並州、涼州地區戶口大多稀少,而邊境差役繁重,奉公守法的優秀官吏升遷困難。安撫外族和與異國交往,人才最為重要。現規定:邊疆人口十萬以上的郡,每年推舉孝廉一人;人口不足十萬的郡,每兩年推舉孝廉一人;人口五萬以下的郡,每三年推舉孝廉一人。”
鮮卑寇右北平,遂入漁陽,漁陽太守擊破之。
鮮卑進攻右北平,繼而侵入漁陽。漁陽太守迎戰,打敗鮮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