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3 / 3)

九月,辛酉,中山王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九月,辛酉(初一),中山王劉箕子即帝位,大赦天下。

平帝年九歲,太皇太後臨朝,大司馬莽秉政,百官總己以聽於莽。莽權日盛,孔光憂懼,不知所出,上書乞骸骨;莽白太後,帝幼少,宜置師傅,徙光崐為帝太傅,位四輔,給事中,領宿衛、供養,行內署門戶,省服禦食物。以馬宮為大司徒,甄豐為右將軍。

平帝時年九歲,太皇太後臨朝聽政,大司馬王莽把持國政。百官各自負責本職,最後都聽王莽裁決。王莽的權勢日益上升,孔光憂慮恐懼,不知如何才好,上書請求退休。王莽奏報太後,認為皇帝年幼,應該為他配置師傅。於是調任孔光為皇帝的太傅,位居四輔,兼給事中,負責皇宮宿衛和皇帝的供養,兼管禁中官署門戶、察看皇帝服飾、禦用、食物等。任命馬宮為大司徒,甄豐為右將軍。

冬,十月,壬寅,葬孝哀皇帝於義陵。

冬季,十月,壬寅(十二日),將孝哀皇帝安葬在義陵。

孝平皇帝上元始元年(辛酉、1)

漢平帝元始元年(辛酉,公元1年)

春,正月,王莽風益州,令塞外蠻夷自稱越裳氏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莽白太後下詔,以白雉薦宗廟。於是群臣盛陳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周公及身在而托號於周,莽宜賜號曰安漢公,益戶疇爵邑。”太後詔尚書具其事。莽上書言:“臣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定策;今願獨條光等功賞,寢置臣莽,勿隨輩列。”甄邯白太後下詔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君有安宗廟之功,不可以骨肉故蔽隱不揚,君其勿辭!”莽複上書固讓數四,稱疾不起;左右白太後,“宜勿奪莽意,但條孔光等,”莽乃肯起。二月,丙辰,太後下詔:“以太傅、博山侯光為太師,車騎將軍、安陽侯舜為太保,皆益封萬戶;左將軍、光祿勳豐為少傅,封廣陽侯;皆授四輔之職。侍中、奉車都尉邯封承陽侯。”四人既受賞,莽尚未起。群臣複上言:“莽雖克讓,朝所宜章,以時加賞,明重元功,無使百僚元元失望!”太後乃下詔:“以大司馬、新都侯莽為太傅,幹四輔之事,號曰安漢公,益封二萬八千戶。”於是莽為惶恐,不得已而起,受太傅、安漢公號,讓還益封事,雲:“願須百姓家給,然後加賞。”群臣複爭,太後詔曰:“公自期百姓家給,是以聽之,其令公奉賜皆倍故。百姓家給人足,大司徒、大司空以聞。”莽複讓不受,而建言褒賞宗室群臣,立故東平王雲太子開明為王;又以故東平思王孫成都為中山王,奉孝王後;封宣帝耳孫信等三十六人皆為列侯;太仆王惲等二十五人皆賜爵關內侯。又令諸侯王公、列侯、關內侯無子而有孫若同產子者,皆得以為嗣;宗室屬未盡而以罪絕者,複其屬;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參分故祿,以一與之,終其身。下及庶民鰥寡,思澤之政,無所不施。

春季,正月,王莽暗示益州地方官,命令塞外蠻族自稱越裳氏部落,通過幾道翻譯,向天子進獻一隻白野雞,兩隻黑野雞。王莽向太皇太後報告此事,建議太後下詔,用白野雞祭獻宗廟。於是群臣大肆歌頌王莽的功德,認為他“像周公姬旦使周成王獲得白野雞的祥瑞一樣。姬旦活著時就被稱為‘周公’,因此王莽也應該被賜號為‘安漢公’,並增加他的采邑人戶,使與公爵爵位相稱。”太皇太後詔令尚書備辦此事。王莽上書說:“我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同製定迎立今上的國策,現在我希望僅讓孔光等人論功行賞,拋開我王莽,不要與他們列在一起。”甄邯向太皇太後報告,太皇太後下詔說:“尚書》說:‘不偏向,不結黨,聖王之道,寬廣坦蕩。’你有安定宗廟的大功,不能因為你是我的骨肉親戚,就遮蓋隱諱,不加宣揚褒獎。請你不要推辭了。”王莽又四次上書堅持推讓,稱病不上朝。左右臣子對太後說:“還是不要硬改變王莽謙讓的心意,隻論功賞賜孔光等人吧。”王莽才肯起床。二月,丙辰(二十八日),太皇太後下詔:“任命太傅、博山侯孔光為太師,車騎將軍、安陽侯王舜為太保,均增加采邑民戶到萬戶。任命左將軍、光祿勳甄豐為少傅,封廣陽侯。以上三人都分別授與四輔的職務。封侍中、奉車都尉甄邯為承陽侯。”四人接受封賞後,而王莽尚未起來上朝理事。群臣又進言:“王莽雖然克己謙讓,但朝廷對應當表彰的大臣,還是應及時加以封賞,以表明重視元勳,不要使百官和人民失望!”於是太皇太後下詔:“任命大司馬、新都侯王莽為太傅,主管四輔事務,稱‘安漢公’,增加采邑民戶到二萬八千戶。”於是王莽惶恐,不得已而起來,接受太傅、安漢公的封號,但推辭了增加的采邑民戶。他說:“我願等到百姓家家自足,然後才能接受賞賜。”群臣又力爭,太皇太後下詔說:“安漢公自己約定要等到百姓家家自足之後才接受賞賜,因此,聽從安漢公的意見,不過要讓俸祿和賞賜都增加一倍。等到百姓家家自崐足時,大司徒、大司空再行奏報。”王莽仍然謙讓不接受,而建議褒獎賞賜宗室和群臣。於是,立已故東平王劉雲的太子劉開明為東平王;又立已故東平思王的孫子劉成都為中山王,為中山孝王的後嗣;封漢宣帝的曾孫劉信等三十六人都為列侯;又賜太仆王惲等二十五人爵位,均為關內侯;又命諸侯王公、列侯、關內侯,凡無兒子,但有孫子或同母兄弟的兒子的,都可作為繼承人;皇族近親支係的後裔,因犯罪而被開除宗室譜籍的,恢複原來的身份;全國官秩為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年老退休的,以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退休金,直到死亡。下至平民百姓、鰥夫寡婦,都使用恩惠照顧政策,無所不施。

莽既媚說吏民,又欲專斷;知太後老,厭政,乃風公卿奏言:“往者吏以功次遷至二千石,州部所舉茂材異等吏,率多不稱,宜皆見安漢公。又,太後春秋高,不宜親省小事。”令太後下詔曰:“自今以來,唯封爵乃以聞,他事安漢公、四輔平決。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輒引入,至近署安漢公,考故官,問新職,以知其稱否。”於是莽人人延問,密致恩意,厚加贈送,其不合指,顯奏免之,權與人主侔矣。

王莽已經討好取悅於吏民,又想獨斷專行。他知道太皇太後年老了,厭倦政事,就暗示公卿上奏說:“以往根據官吏的功績和資曆,按順序逐階提升到二千石。各州部刺史所舉薦的茂材、異能等被委任為官吏,大多數不稱職。應該讓他們都去謁見安漢公。另外,太皇太後年事已高,不適宜親自過問這些小事。”讓太皇太後下詔說:“從今以後,隻有封爵之事才稟告我,其他事項,由安漢公和四輔裁決處理。新任命的州牧、二千石以及茂材出身的官吏奏報情況,就直接引到安漢公官署回答所問問題,安漢公考核過去官吏的治績,詢問到任後打算如何施政,以了解他們是否能稱職。”於是王莽對這些官員一一接見詢問,關懷備至,示以恩意,贈送厚重的禮品。對那些不迎合他的旨意的人,就公開奏報,予以免職。王莽的權力幾乎與皇帝相等了。

置羲和官,秩二千石。

設置羲和官,官秩為二千石。

夏,五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大赦天下。公卿以下舉敦厚能直言者各一人。

夏季,五月,丁巳朔(初一),出現日食。大赦天下。讓公卿及以下官員舉薦:“敦厚”和“直言”各一名。

王莽恐帝外家衛氏奪其權,白太後:“前哀帝立,背恩義,自貴外家丁、傅,撓亂國家,幾危社稷。今帝以幼年複奉大宗為成帝後,宜明一統之義,以戒前事,為後代法。”六月,遣甄豐奉璽綬,即拜帝母衛姬為中山孝王後。賜帝舅衛寶、寶弟玄爵關內侯。賜帝女弟三人號曰君,皆留中山,不得至京師。

王莽恐怕平帝的外戚衛氏奪去他的權力,稟告太後說:“從前哀帝即位,背叛恩義,自行使外戚丁、傅兩家顯貴,擾亂了國家,幾乎危害社稷。而今平帝年歲幼小,又奉大宗,成為成帝後嗣,應該明確一統的大義,以防備再出現從前的事情,作為後代效法的榜樣。”六月,派甄豐奉璽印、綬帶,就在中山國拜平帝的母親衛姬為中山孝王後。賜平帝舅父衛寶、衛寶的弟弟衛玄為關內侯。賜平帝三個妹妹尊號為君。命令這些親屬全部留居中山國,不準許到京師。

扶風功曹申屠剛以直言對策曰:“臣聞成王幼少,周公攝政,聽言下賢,均權布寵,動順天地,舉措不失;然近則召公不說,遠則四國流言。今聖主始免繈褓,即位以來,至親分離,外戚杜隔,恩不得通。且漢家之製,雖任英賢,猶援姻戚,親疏相錯,杜塞間隙,誠所以安宗廟,重社稷也。宜亟遣使者征中山太後,置之別宮,令時朝見,又召馮、衛二族,裁與冗職,使得執戟親奉宿衛,以抑患禍之端,上安社稷,下全保傅。”莽令太後下詔曰:“剛所言僻經妄說,違背大義!”罷歸田裏。

扶風功曹申屠剛,以“直言”身份,在朝廷策問時回答說:“我聽說周成王年幼,周公攝政,能聽取直言,禮賢下士,平均權力,廣布恩寵,所為均順天地之心,舉措沒有失當之處。然而,近處的召公不高興,遠處的四國都傳布流言。如今聖主剛離繈褓,即位以來,就與至親骨肉分離,與外戚斷絕來往,不能互通親情。況且漢家製度,雖然任用英傑賢才,仍然要引進外戚,使親疏交錯,阻塞間隙,這實在是為了安定宗廟,以國家為重。所以應該趕快派遺使者征召中山太後到京師,安頓在另外的宮殿,使時常能夠朝見。再征召馮、衛崐兩家親屬到京,隻安排擔任閑散官職,使他們能親執武器,充當宿衛,以抑止禍患的發生。上可以令國家安定,下可以保全四輔。”王莽讓太皇太後下詔說:“申屠剛的話,違反儒家經典,背叛大義!”罷免他的官職,遣回家鄉。

丙午,封魯頃公之八世孫公子寬為褒魯侯,奉周公祀;封褒成君孔霸曾孫均為褒成侯,奉孔子祀。

丙午(六月二十日),封魯頃公的八世孫公子寬為褒魯侯,事奉周公的祭祀。封褒成君孔霸的曾孫孔均為褒成侯,事奉孔子的祭祀。

詔“天下女徒已論,歸家,出雇山錢,月三百。複貞婦,鄉一人。大司農部丞十三人,人部一州,勸農桑。”

太皇太後下詔:“天下凡已判定徒刑的女犯人,準予釋放回家,但每月須繳三百錢的雇山錢,由官府雇人從事勞役;每鄉核定一名貞節女子,免除她家的徭役;派遣十三名大司農部丞,一人一州,勸導農民從事耕田植桑。”

秋,九月,赦天下徒。

秋季,九月,赦免天下囚犯。

二年(壬戌、2)

二年(壬戌,公元2年)

春,黃支國獻犀牛。黃支在南海中,去京師三萬裏。王莽欲威德,故厚遺其王,令遣使貢獻。

春季,黃支國貢獻犀牛。黃支國在南海,距京師三萬裏。王莽想要炫耀他的威望和盛德,所以先向黃支國王贈送厚重的禮物,讓國王派遣使節到長安貢獻。

越郡上黃龍遊江中,太師光、大司徒宮等鹹稱“莽功德比周公,宜告祠宗廟。”大司農孫寶曰:“周公上聖,召公大賢,尚猶有不相說,著於經典,兩不相損。今風雨未時,百姓不足,每有一事,群臣同聲,得無非其美者?”時大臣皆失色。甄邯即時承製罷議者。會寶遣吏迎母,母道病,留弟家,獨遣妻子。司直陳崇劾奏寶,事下三公即訊。寶對曰:“年七十,悖耄,恩衰共養,營妻子,如章。”寶坐免,終於家。

越郡官員奏報,發現有黃龍在長江中遊動。太師孔光、大司徒馬宮等都稱讚說:“王莽的功德可以比得上周公,應該把他的功德稟告祭祀宗廟。”大司農孫寶說:“周公是崇高的聖人,召公是偉大的賢人,這兩人仍然有不和,這種情況被記載在儒學經典中,但對兩人的形象,都沒有損傷。如今風雨不依時節,百姓衣食不足,然而每遇到一件事,群臣都異口同聲讚頌,難道就沒有不讚美的人嗎?”當時大臣們都大驚失色。甄邯立即宣布:奉旨停止討論。這時正趕上孫寶派遣屬吏去迎接母親,母親在途中患病,就留居孫寶弟弟家裏,隻讓孫寶的妻兒趕到長安。司直陳崇上奏彈劾孫寶。此案交付三公立即審訊,孫寶回答說:“我年紀已七十,糊塗昏聵,供養母親的恩義衰退,隻知照顧妻兒,正如奏章所說。”孫寶因而獲罪,被免去官職,壽終於家。

帝更名。

平帝改名為劉。

三月,癸酉,大司空王崇謝病免,以避王莽。

三月,癸酉(二十一日),大司空王崇為了避開王莽,稱病要求辭職,被免去官職。

夏,四月,丁酉,左將軍甄豐為大司空,右將軍孫建為左將軍,光祿勳甄邯為右將軍。

夏季,四月,丁酉(十六日),任命左將軍甄豐為大司空,右將軍孫建為左將軍,光祿勳甄邯為右將軍。

立代孝王玄孫之子如意為廣宗王,江都易王孫盱台侯宮為廣川王,廣川惠王曾孫倫為廣德王。紹封漢興以來大功臣之後周共等皆為列侯及關內侯,凡百一十七人。

立代孝王玄孫的兒子劉如意為廣宗王;江都易王的孫子、盱台侯劉宮為廣川王;廣川惠王的曾孫劉倫為廣德王;賜漢朝興起以來大功臣的後裔周共等人繼承爵位,都被封為列侯及關內侯,共一百一十七人。

郡國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王莽白太後:宜衣繒練,頗損膳,以示天下。莽因上書願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付大司農助給貧民。於是公卿皆慕效焉,凡獻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賦貧民。又起五裏於長安城中,宅崐二百區,以居貧民。莽帥群臣奏太後言:“幸賴陛下德澤,間者風雨時,甘露降,神芝生,莢、朱草、嘉禾,休征同時並至。願陛下遵帝王之常服,複太官之法膳,使臣子各得盡歡心,備共養!”莽又令太後下詔,不許。每有水旱,莽輒素食,左右以白太後。太後遣使者詔莽曰:“聞公菜食,憂民深矣。今秋幸孰,公以時食肉,愛身為國!”

郡國發生大旱災、蝗災,青州尤其嚴重,人民逃荒流亡。王莽稟告太皇太後:應該改穿沒有花紋的絲帛服裝,減省禦用膳食,以向天下表示克已節約。王莽乘機上書,願意拿出百萬錢的捐款和獻田三十頃,交付大司農以救助貧民。於是公卿大臣都敬仰而仿效,共有二百三十人捐獻田宅,把這些田宅按人口數分配給貧民。又在長安城中興建五個裏,蓋民宅二百所,用來安置貧民居住。然後王莽率領群臣奏報太皇太後說:“有幸仰賴陛下的盛德恩澤,最近以來,風雨依時,甘露從天而降,靈芝生長,莢、朱草、嘉禾等諸般美好祥瑞的征兆,同時並至。願陛下仍然遵照規定穿帝王正常的服裝,恢複太官的正常膳食供應。使做臣子的各自都能盡力使陛下有和樂之心,精心周到地供養陛下。”王莽又讓太皇太後下詔,表示不同意。每遇水旱災害,王莽就吃素食。左右侍臣將此情況報告太皇太後,太皇太後派使者詔令王莽說:“聽說安漢公隻吃素食,真是憂民至深。今年秋天幸而莊稼豐收,請公及時吃肉,為國家愛護自己的身體!”

六月,隕石於钜鹿二。

六月,兩顆隕石墜落在钜鹿。

光祿大夫楚國龔勝、太中大夫琅邪邴漢以王莽專政,皆乞骸骨。莽令太後策詔之曰:“朕湣以官職之事煩大夫,大夫其修身守道,以終高年。”皆加優禮而遣之。

光祿大夫楚國人龔勝、太中大夫琅邪人邴漢,因為王莽專權,都請求辭職退休。王莽教太後下策書詔令他們說:“朕不忍心用官職上的事務煩擾兩位大夫,你們就好自為之,修養品德,嚴守正道,以終高年吧。”對他們都給予優厚的待遇,遣送回家。

梅福知王莽必篡漢祚,一朝棄妻子去,不知所之。其後,人有見福於會稽者,變姓名為吳市門卒雲。

梅福知道王莽必定要篡奪漢朝皇位,有一天,忽然拋棄妻子而走開,不知到什麼地方去了。以後,有人在會稽看見了他,他已改換姓名,當吳城市場的守門卒了。

秋,九月,戊申晦,日有食之,赦天下徒。

秋季,九月,戊申晦(三十日),出現日食,赦免天下囚犯。

遣執金吾候陳茂諭說江湖賊成重等二百餘人皆自出,送家所在收事。重徙雲陽,賜公田宅。

派遣執金吾候陳茂,勸說江湖盜匪成重等二百餘人投降,使盜匪全部出來自首,把他們送回各自家鄉,為當地官府供應勞役。成重則遷移安頓在雲陽,賜給他公田和屋宅。

王莽欲悅太後以威德至盛,異於前,乃風單於令遣王昭君女須卜居次雲入侍太後,所以賞賜之甚厚。

王莽想顯示太皇太後的威望和恩德已達至盛,超過了前代,以此取悅於太皇太後,就暗示單於,讓單於派遣王昭君的女兒須卜居次雲到長安侍奉太後,因此而給予單於的賞賜非常豐厚。

車師後王國有新道通玉門關,往來差近,戊己校尉徐普欲開之。車師後王姑句以當道供給使者,心不便也。普欲分明其界,然後奏之,召姑句使證之;不肯,係之。其妻股紫陬謂姑句曰:“前車師前王為都護司馬所殺,今久係必死,不如降匈奴!”即馳突出高昌壁,入匈奴。又去胡來王唐兜與赤水羌數相寇,不勝,告急都護,都護但欽不以時救助。唐兜困急,怨欽,東守玉門關;玉門關不內,即將妻子、人民千餘人亡降匈奴;單於受置左穀蠡地,遣使上書言狀曰:“臣謹已受。”詔遣中郎將韓隆等使匈奴,責讓單於;單於叩頭謝罪,執二虜還付使者。詔使中郎將王萌待於西域惡都奴界上。單於遣使送,因請其罪;使者以聞。莽不聽,詔會西域諸國王,陳軍斬姑句、唐兜以示之;乃造設四條,中國人亡入匈奴者,烏孫亡降匈奴者,西域諸國佩中國印綬降匈奴者,烏桓降匈奴者,皆不得受。遣中郎將王駿、王昌、副校尉甄阜、王尋使崐匈奴,班四條與單於,雜函封,付單於,令奉行;因收故宣帝所為約束封函還。時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風單於,宜上書慕化,為一名,漢必加厚賞。單於從之,上書言:“幸得備藩臣,竊樂太平聖製。臣故名囊知牙斯,今謹更名曰知。”莽大說,白太後,遣使者答諭,厚賞賜焉。

車師後王國有一條新道直通玉門關,往來交通比原先的道路要近。戊己校尉徐普打算開辟它。車師後王姑句因為車師後王國正當新道,漢朝派往西域的使者的旅途供給將由他們負擔,心感不便。徐普想要勘明新道的路線分界,然後奏報朝廷,就召來姑句,讓他對新道線路給以證實,姑句不肯,徐普就把姑句關押起來。姑句的妻子股紫陬對姑句說:“從前車師前王被都護司馬殺死,如今你被囚禁這麼久,必死無疑,不如投降匈奴。”姑句等人就騎馬突圍,衝出高昌城,逃到匈奴。此外,去胡來王唐兜與赤水羌多次相互侵犯,這次唐兜戰敗,向西域都護告急,都護但欽沒有及時救助,唐兜被困危急,怨恨但欽不救援,於是往東退走,想拒守玉門關,玉門關守將不準許他入關,他便率妻兒、百姓千餘人逃亡投降匈奴。單於接納了姑句和唐兜,把他們安置在左穀蠡王所居地區,並派遣使者到長安上書,講明情況,說:“我已經接納了他們。”太皇太後下詔派遣中郎將韓隆等出使匈奴,責備單於。單於叩頭謝罪,拘捕了姑句和唐兜,交付給使者。太皇太後下詔派中郎將王萌在西域惡都奴邊界上等待接收兩個俘虜。單於派遣使者護送漢使押解俘虜,乘機請求漢朝寬恕兩王的背叛之罪。漢使回到長安,向王莽報告了單於的意思,王莽不聽,下詔召集西域各國國王到長安,陳列軍隊,當眾斬殺姑句、唐兜給大家看。又製定四條規定:凡逃亡到匈奴的中國人,凡逃亡到匈奴的烏孫國人,凡投降匈奴的西域諸國佩帶中國印信綬帶者,凡投降匈奴的烏桓人,匈奴一律不準接納。派遣中郎將王駿、王昌、副校尉甄阜、王尋出使匈奴,向單於頒布四條規定,把四條文件與詔書同函封好,交付單於,命令他執行。並就此收回先前宣帝製定的約束匈奴的詔令,封好帶回。這時王莽上奏,要求命令中國人不準取兩個字的名字。因而讓使者暗示單於應該上書表示仰慕中國古代文化風俗,要改成一個字的名字,漢朝必定加以優厚的賞賜。單於聽從了,就上書說:“我有幸能充當中國的藩國臣屬,對太平聖製十分喜歡,我原名囊知牙斯,現在謹改名叫‘知’”。王莽大為高興,奏報太皇太後,派遣使者到匈奴致以答辭,並給單於以豐厚的賞賜。

莽欲以女配帝為皇後以固其權,奏言:“皇帝即位三年,長秋宮未建,掖庭媵未充。乃者國家之難,本從無嗣,配取不正,請考論《五經》,定取後禮,正十二女之義,以廣繼嗣,博采二王後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長安者適子女。”事下有司,上眾女名,王氏女多在選中者,莽恐其與己女爭,即上言:“身無德,子材下,不宜與眾女並采。”太後以為至誠,乃下詔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庶民、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書者日千餘人,公卿大夫或詣廷中,或伏省戶下,鹹言:“安漢公盛勳堂堂若此,今當立後,獨奈何廢公女,天下安所歸命!願得公女為天下母!”莽遣長史以下分部曉止公卿及諸生,而上書者愈甚。太後不得已,聽公卿采莽女。莽複自白:“宜博選眾女。”公卿爭曰:“不宜采諸女貳正統。”莽乃曰:“願見女。”

王莽想把女兒嫁給平帝為皇後,以鞏固自己的權力。就上奏說:“陛下即位已三年,還沒有立皇後,後宮嬪妃也空缺。以往國家的災難,本由於無繼承人,後妃的來路不正所引起。請考查討論儒學五經的有關記載,製定聘娶皇後之禮,使古代天子娶十二個女子的規定,納入正軌,以廣求繼嗣。廣泛地在殷、周天子的後裔,周公、孔子的後代,以及在長安的列侯之家中,挑選合適的女子。”太皇太後將此事交付有關主管機關辦理,主管官員呈上眾女的名單,王氏家族的女子多在被選中。王莽恐怕王氏其他人的女兒會與自己的女兒爭當皇後,就上書說:“我本身沒有高尚的品德,女兒的資質才能又為下等,她不適宜與眾女子一起被挑選。”太皇太後以為他是誠心誠意謙虛,就下詔說:“王氏家族的女子,是我娘家人,就不要參加挑選了。”平民、諸生、郎吏及以上官吏,守候在皇宮大門上書的,每天有一千餘人。公卿大夫,有的前往廷中,有的俯伏在宮內官署的門下,都要求說:“安漢公的盛大功勳,如此輝煌,如今應當立他的女兒為皇後,為什麼單單剔除了安漢公的女兒,天下人將把期望歸聚到哪一位身上呢!我們希望能讓安漢公的女兒做天下之母!”王莽派遣長史及以下官員,分別去勸說阻止公卿及諸生的請願,然而上書請願的人崐反而愈來愈多。太皇太後不得已,就聽從公卿的意見,挑選王莽的女兒為皇後。王莽又為自己辯白說:“應該廣選眾女。”公卿爭辯說:“再選取其他女子,就會出現兩個正統,是不應當的。”王莽隻好說:“請察看我的女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