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搜諧單於將入朝;未入塞,病死。弟且莫車立,為車牙若單於;以囊知牙斯為左賢王。
匈奴搜諧單於將要到長安朝見,還沒進入邊塞,就在半途得病而死。他的弟弟且莫車繼位,為車牙若單於。他任命囊知牙斯為左賢王。
北地都尉張放到官數月,複征入侍中。太後與上書曰:“前所道尚未效,富平侯反複來,其能默乎!”上謝曰:“請今奉詔!”上於是出放為天水屬國都尉;引少府許商、光祿勳師丹為光祿大夫,班伯為水衡都尉,並侍中,皆秩中二千石,每朝東宮,常從;及大政,俱使諭指於公卿。上亦稍厭遊宴,複修經書之業;太後甚悅。
北地都尉張放到任才數月,就又被征召入宮當侍中。皇太後致書成帝說:“先前我交待你的事,你尚未辦,怎麼富平侯反而又回到京師,我能不說話嗎?”成帝謝罪說:“請讓我現在就奉詔去辦!”於是命令張放離京,出任天水屬國都尉;擢升少府許商、光祿勳師丹為光祿大夫,班伯為水衡都尉,並兼侍中。官秩都是中二千石。成帝每次朝見太後,常常讓他們跟從前去。遇有國家大事,都派他們向公卿傳達皇帝的諭旨。成帝也逐漸厭倦了遊樂,又重新學習儒家經書。太後大為歡喜。
是歲,左將軍辛慶忌卒。慶忌為國虎臣,遭世承平,匈奴、西域親附,敬其威信。
本年,左將軍辛慶忌去世。辛慶忌是國家禦敵的虎將,適逢天下承平之世,匈奴、西域都親附中國,也都崇敬他的威信。
二年(庚戌、前11)
二年(庚戌,公元前11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效泰。三月,行幸河東,祠後土。既祭,行遊龍門,登曆觀,陟西嶽而歸。
春季,正月,成帝前往甘泉,在泰祭天。三月,前往河東,祭祀後土神。祭畢,遊覽龍門,登上曆觀。歸途又登華山,然後回長安。
夏,四月,立廣陵孝王子守為王。
夏季,四月,命廣陵孝王的兒子劉守繼承王位。
初,烏孫小昆彌安日為降民所殺,諸侯大亂;詔征故金城太守段會宗為左曹、中郎將、光祿大夫,使安輯烏孫;立安日弟末振將為小昆彌,定其國而還。時大昆彌雌栗靡勇健,末振將恐為所並,使貴人烏日領詐降,刺殺雌栗靡;漢欲以兵討之而未能,遣中郎將段會宗立公主孫伊秩靡為大昆彌。久之,大昆彌、侯難棲殺末振將,安日子安犁靡代為小昆彌。漢恨不自誅末振將,複遣段會宗發戊己校尉諸國兵,即誅末振將太子番丘。會宗恐大兵入烏孫,驚番丘,亡逃不可得,即留所發兵墊婁地,選精兵三十弩徑至昆彌所在,召番丘,責以末振將之罪,即手劍擊殺番丘。官屬以下驚恐,馳歸。小昆彌安犁靡勒兵數千騎圍會宗,會宗為言來誅之意,“今圍守殺我,如取漢牛一毛耳。宛王、郅支頭縣稿街,烏孫所知也。”昆彌以下服,曰:“末振將負漢,誅其子可也,獨不可告我,令飲食之邪!”會宗曰:“豫告昆彌,逃匿之,為大罪。即飲食以付我,傷骨肉恩。故不先告。”昆彌以下號泣罷去。會宗還,奏事,天子賜會宗爵關內侯、黃金百斤。會宗以難棲殺末振將,奏以為堅守都尉。責大祿、大監以雌粟靡見殺狀,奪金印、紫綬,更與銅、墨雲。末振將弟卑爰本共謀殺大昆彌,將眾八萬北附康居,謀欲借兵兼並兩昆彌;漢複遣會宗與都護孫建並力以備之。
最初,烏孫王國小昆彌安日,被投降烏孫的人殺死,各翎侯陷於大亂。成帝下詔征召原先的金城太守段會宗為左曹、中郎將、光祿大夫,命他恢複烏孫秩序,使各方和睦。段會宗扶立安日的弟弟末振將為小昆彌,安定烏孫之後,就返回了。當時烏孫大昆彌雌栗靡勇猛剽悍,末振將害怕被他吞並,就派遣貴族烏日領詐降,乘機刺殺了雌栗靡。漢朝準備出兵討伐,而一時未能做到,便派遣中郎將段會宗扶立解憂公主的孫子侯秩靡為大昆彌。很久之後,大昆彌和翎侯難棲殺死了末振將,讓安日的兒子安犁靡代替末振將為小昆彌。漢朝悔恨沒有親自誅殺末振將,就又派遣段會宗征發戊己校尉統領的諸國兵馬,前往誅殺末振將的太子番丘。段會宗恐怕大軍進入烏孫,會使番丘受驚,若亡命逃跑,就找不到他了。於是讓所征發的大軍留駐墊婁地,僅挑選三十名精兵,人人帶著弓弩,徑直來到昆彌住地,召見番丘,向他譴責末振將的罪狀,隨即親手舉劍刺殺了番丘。番丘手下官兵驚恐萬分,騎馬逃奔回去,小昆彌安犁靡崐率領數千騎兵包圍了段會宗。段會宗向他講了誅殺番丘的來意,又說:“今天你們包圍了並殺死我,就象拔下漢牛的一根牛毛罷了。可是大宛國王、郅支單於的人頭高掛在長安街上,也是你們烏孫所知道的。”昆彌及手下人等都畏服了。小昆彌說:“末振將有負於漢朝,誅殺他的兒子是可以的,為什麼偏偏不告訴我呢?也好讓我為他餞別!”段會宗說:“預先告訴昆彌,你會讓他逃跑藏起來,這就犯了大罪。如果你為他餞別後,再把他交給我,會傷害你們的骨肉恩情。因此沒有事先告訴你。”昆彌和手下人等號哭撤兵而去。段會宗回到長安,奏報事情經過,成帝賜給段會宗關內侯的爵位,賞黃金百斤。段會宗奏告:由於難棲誅殺了末振將,請封他為堅守都尉。追究大祿、大監因不能救護雌栗靡而使他被殺的責任,收回他們的金印、紫綬,換為銅印、墨綬。末振將的弟弟卑爰,本是共謀刺殺大昆彌的主凶之一,率領部眾八萬人逃往北方,依附康居王國,圖謀借用康居兵馬兼並兩昆彌。漢朝又再一次派遣段會宗,與都護孫建合力防範卑爰。
自烏孫分立兩昆彌,漢用憂勞,且無寧歲。時康居複遣子侍漢,貢獻,都護郭舜上言:“本匈奴盛時,非以兼有烏孫、康居故也;及其稱臣妾,非以失二國也。漢雖皆受其質子,然三國內相輸遺,交通如故;亦相候司,見便則發:合不能相親信,離不能相臣役。以今言之,結配烏孫,竟未有益,反為中國生事。然烏孫既結在前,今與匈奴俱稱臣,義不可距。而康居驕黠,訖不肯拜使者;都護吏至其國,坐之烏孫諸使下,王及貴人先飲食已,乃飲啖都護吏,故為無所省以誇旁國。以此度之,何故遣子入侍?其欲賈市,為好辭之詐也。匈奴,百蠻大國,今事漢甚備;聞康居不拜,且使單於有悔自卑之意。宜歸其侍子,絕不複使,以章漢家不通無禮之國!”漢為其新通,重致遠人,終羈縻不絕。
自從烏孫王國分立兩個昆彌,漢朝憂慮和辛勞,幾乎沒有一年安寧。這時,康居王國又派王子到長安,作為人質入侍漢朝皇帝,並向漢朝進貢。都護郭舜上書說:“過去匈奴強盛,並非因為兼並了烏孫和康居兩國;現在向中國稱臣歸降,也不是因為失去了這兩國。漢朝雖然都接受了他們送來做人質的王子,但三國之間互相貿易、贈送,來往跟從前一樣。他們也互相窺伺、等待,一有機會即發動攻擊。合好時不能互相親近信任,分離時也不能將對方當做臣屬來役使。以現在的狀況來說,漢朝與烏孫締結婚姻,終究沒有得到利益,反而為中國惹事。然而烏孫既然與漢朝早已結好,現在和匈奴都臣服於中國,從大義出發,不可拒絕他們朝貢。而康居傲慢狡猾,一直不肯對漢使行叩拜禮。都護府官員到他們國都,接見時座位排在烏孫等國使者之下。吃飯時,國王以及貴族先飲食完畢,才讓都護府官員進餐。故意做出不注意漢使的樣子,向旁國誇耀。由此推測,他們為什麼要派王子入侍呢?是想做買賣,而用好話來行詐。匈奴是眾多的外族中最強大的國家,而今侍奉漢朝十分周到。假使聽說康居不拜漢使,而且使匈奴單於產生後悔自卑之心。應該送回康居王子,和康居斷絕關係,不再派使者前去,以表明漢朝不跟無禮的國家交往。”朝廷認為,康居第一次派遣王子入侍,漢朝應重視遠方之人。終於還是采取籠絡政策,沒有斷絕交往。
三年(辛亥、前10)
三年(辛亥,公元前10年)
春,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壅江三日,江水竭。劉向大惡之,曰:“昔周岐山崩,三川竭,而幽王亡。岐山者,周所興也。漢家本起於蜀、漢,今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星孛又及攝提、大角,從參至辰,殆必亡矣!”
春季,正月,丙寅(初十),蜀郡岷山發生山崩,土石堵塞長江達三日之久,下遊江水枯竭。劉向對此異常現象非常厭惡,說:“從前,周朝時,岐山發生山崩,三條河川都枯竭了,結果周幽王被殺。岐山是周朝的興起之地。漢朝本由蜀、漢興起,而今初興之地山崩川竭,彗星長尾又掃過攝提、大角,從參宿一直走到辰宿的位置。漢朝恐怕一定要亡了。”
二月,丙午,封淳於長為定陵侯。
二月,丙午(二十日),封淳於長為定陵侯。
三月,上行幸雍,祠五。
三月,成帝前往雍城,在五祭祀。
上將大誇胡人以多禽獸,秋,命右扶風發民入南山,西自褒、斜,東至崐弘農,南驅漢中,張羅罔罘,捕熊羆禽獸,載以檻車,輸之長楊射熊館,以罔為周,縱禽獸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獲,上親臨觀焉。
成帝準備在胡人麵前誇耀自己有很多禽獸,秋季,命令右扶風發動百姓進入南山,西自褒、斜二穀,東到弘農,南達漢中,張設羅網,捕獵熊羆等禽獸,用檻車裝運至長楊宮射熊館,用網圍成圍障,把禽獸放到裏麵,命胡人赤手與野獸搏鬥,殺死的野獸歸鬥獸人所有。成帝親臨觀看。
四年(壬子、前9)
四年(壬子,公元前9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效泰
春季,正月,成帝前往甘泉,在泰祭天。
中山王興、定陶王欣皆來朝,中山王獨從傅,定陶王盡從傅、相、中尉。上怪之,以問定陶王,對曰:“令:諸侯王朝,得從其國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國二千石,故盡從之。”上令誦《詩》,通習,能說。他日,問中山王:“獨從傅在何法令?”不能對;令誦《尚書》,又廢;及賜食於前,後飽;起下,襪係解。帝由此以為不能,而賢定陶王,數稱其材。是時諸侯王唯二人於帝為至親,定陶王祖母傅太後隨王來朝,私賂遺趙皇後、昭儀及票騎將軍王根。後、昭儀、根見上無子,亦欲豫自結,為長久計,皆更稱定陶王。勸帝以為嗣。帝亦自美其材,為加元服而遣之,時年十七矣。
中山王劉興和定陶王劉欣,都到長安朝見。中山王隻由傅陪同,而定陶王則把傅、相、中尉都帶來了。成帝奇怪,就詢問定陶王,他回答說:“漢朝法令規定:諸侯王朝見天子,可以由王國中官秩在二千石的官員陪同。傅、相、中尉都是國中二千石的官員,因此讓他們全都來了。”成帝又命令他背誦《詩經》,他不僅能熟練地背誦,而且還能解釋。另一天,成帝問中山王劉興說:“你隻由師傅一人陪同前來,有什麼法令根據?”劉興不能回答。命他背誦《尚書》,又背不下去。成帝賜飲食與他共餐,成帝已用完餐,他還在吃,吃飽才罷休。吃完起身下去,襪帶鬆開了,他還不知道。成帝因此認為劉興沒有能力,而認為劉欣賢能,屢次稱讚他的才幹。當時諸侯王中,隻有他們兩人跟皇帝血緣關係最為親近,定陶王祖母傅太後隨王一起來朝見,私下饋贈禮物賄賂趙皇後、趙昭儀以及驃騎將軍王根。皇後、昭儀和王根見皇帝無子,也想預先私自結交諸侯王,以為長久之計,因而輪流在成帝麵前稱讚定陶王,勸說成帝立他為繼嗣。成帝自己也很欣賞他的才能,親自為他主持加冠禮後送他回國。劉欣這年十七歲。
三月,上行幸河東,祠後土。
三月,成帝前往河東,祭祀後土神。
隕石於關東二。
關東一帶,墜落兩顆隕石。
王根薦穀永,徵入,為大司農。永前後所上四十餘事,略相所覆,專攻上身與後宮而已;黨於王氏,上亦知之,不甚親信也。為大司農歲餘,病;滿三月,上不賜告,即時免。數月,卒。
王根推薦穀永,征召穀永入朝,被任命為大司農。穀永前後上書四十餘次,內容互相略有重複,專門抨擊成帝與後宮而已。穀永是王氏黨羽,成帝也清楚,不怎麼親近信用他。穀永任大司農一年多,患了病,休假滿三個月後,成帝不批準他繼續帶職病休,即時免去他的官職。穀永數月後去世。
綏和元年(癸醜、前8)
綏和元年(癸醜,公元前8年)
春,正月,大赦天下。
春季,正月,大赦天下。
上召丞相翟方進、禦史大夫孔光、右將軍廉褒、後將軍朱博入禁中,議“中山、定陶王誰宜為嗣者?”方進、根、褒、博皆以為:“定陶王,帝弟之子。《禮》曰‘昆弟之子,猶子也。為其後者,為之子也。’定陶王宜為嗣。”光獨以為:“禮,立嗣以親。以《尚書·盤庚》殷之及王為比,兄終弟及。中山王,先帝之子,帝親弟,宜為嗣。”上以“中山王不材;又禮,兄弟不得相入廟,”不從光議。二月,癸醜,詔立定陶王欣為皇太子,封中山王舅諫大夫馮參為宜鄉侯,益中山國三萬戶,以慰其意;使執金吾任宏守大鴻臚,持節徵定陶王。定陶王謝曰:“臣材質不足以假充太子之宮;臣願且得留國邸,旦崐夕奉問起居,俟有聖嗣,歸國守藩。”書奏,天子報“聞”。戊午,孔光以議不合意,左遷廷尉;何武為禦史大夫。
成帝召丞相翟方進、禦史大夫孔光、右將軍廉褒、後將軍朱博進宮,討論中山王劉興和定陶王劉欣,誰更適合繼承帝位。翟方進、王根、廉褒、朱博都認為:“定陶王是皇上弟弟的兒子,《禮記》說:‘兄弟的兒子,如同自己的兒子。立他為後嗣,就成為兒子。’定陶王適合立為嗣子。”隻有孔光認為:“依禮,立後嗣應以血緣關係親疏為根據。此照《尚書·盤庚》記載的商朝君王傳位的方式,是哥哥去世,弟弟繼位。中山王是先帝的兒子,皇上的親弟弟,應立他為後嗣。”成帝認為:“中山王沒有才幹;再者,依禮,兄弟的牌位不能一同進入宗廟”為理由,沒有聽從孔光的建議。二月,癸醜(初九),成帝下詔立定陶王劉欣為皇太子。封中山王的舅父、諫大夫馮參為宜鄉侯,再增加中山國采邑三萬戶人家,以示安慰。成帝派執金吾任宏,暫時署理大鴻臚職,持符節征召定陶王入京。定陶王上書辭謝說:“以我的才能資質,不足以充當太子。我願暫時留住京師的定陶國邸,早晚進宮問安,等到皇上有了親子,我就返回藩國守土。”成帝覽奏,批複說:“已閱。”戊午(十四日),成帝因為孔光的建議不合自己心意,將他貶調為廷尉。任命何武為禦史大夫。
初,詔求殷後,分散為十餘姓,推求其嫡,不能得。匡衡、梅福皆以為宜封孔子世為湯後,上從之,封孔吉為殷紹嘉侯。三月,與周承休侯皆進爵為公,地各百裏。
最初,成帝下詔訪求殷商的後裔,發現已分散為十餘個姓,無法推算尋找出嫡係子孫。匡衡、梅福都認為,應該封孔子的家族為商湯的後裔。成帝聽從他們的建議,封孔吉為殷紹嘉侯。三月,孔吉為周承休侯都晉封為公爵,采邑各一百裏。
上行幸雍,祠五。
成帝前往雍城,在五祭祀。
初,何武之為廷尉也,建言:“末俗之敝,政事煩多,宰相之材不能及古,而丞相獨兼三公之事,所以久廢而不治也。宜建三公官。”上從之。夏,四月,賜曲陽侯根大司馬印綬,置官屬,罷票騎將軍官;以禦史大夫何武為大司空,封汜鄉侯:皆增奉如丞相,以備三公焉。
當初,何武擔任廷尉時,曾上書建議說:“末世習俗的弊病是政事繁多,當今宰相的才能又趕不上古代,而丞相一人卻獨兼三公主管的事務,因而國家長時間不能治理好。應該重新建立三公官職。”成帝聽從了他的建議。夏季,四月,賜曲陽侯王根大司馬印信綬帶,設置大司馬官屬,取消驃騎將軍官職;任命禦史大夫何武為大司空,封汜鄉侯。大司馬、大司空的俸祿都增加到與丞相相同,使三公結構齊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