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相上書諫曰:“臣聞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兵義者王。敵加於己,不得已而起者,謂之應兵,兵應者勝;爭恨小故,不忍憤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利人土地、貨寶者,謂之貪兵,兵貪者破;恃國家之大,務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間者匈奴嚐有善意,所得漢民,輒奉歸之,未有犯於邊境;雖爭屯田車師,不足致意中。今聞諸將軍欲興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今邊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令草萊之實,常恐不能自存,難以動兵。‘軍旅之後,必有凶年,’言民以其愁苦之氣傷陰陽之和也。出兵雖勝,猶有後憂,恐災害之變因此以生。今郡國守相多不實選,風俗尤薄,水旱不時。按今年子弟殺父兄、妻殺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臣愚以為此非小變也。今左右不憂此,乃欲發兵報纖介之忿於遠夷,殆孔子所謂‘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上從相言,止遣長羅侯常惠將張掖、酒泉騎往車師,迎鄭吉及其吏士還渠犁。召故車師太子軍宿在焉耆者,立以為王;盡徙車師國民令居渠犁,遂以車師故地與匈奴。以鄭吉為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
丞相魏相上書漢宣帝勸阻說:“我聽說,為人解救危亂,誅除凶暴,可以稱之為‘義兵’,兵行仁義,稱王於天下。如果受到敵人的侵略,不得已起而應戰,則稱之為‘應兵’,也可以取得勝利。為了一點細小的仇恨,忍不住憤怒而起兵,稱之為‘忿兵’,忿兵往往失敗。貪圖別國的土地、財富而起兵,稱之為‘貪兵’,貪兵將為別人所破。自恃國家強大,人口眾多,企圖在敵方麵前顯示自己的威力,稱之為‘驕兵’,驕兵將會滅亡。這五種情況,不僅是人事,實為上天的意誌。近來,匈奴曾向我國表明善意,得到漢朝的百姓,馬上就將他們送回,未曾侵略我國邊境。雖與我國爭著在車師屯田,我認為不足介意。現在聽說各位將軍打算興兵攻入匈奴境內,恕我愚昧,不知此兵名義何在!如今邊境各郡都很困乏,百姓們父子共穿一件狗皮或羊皮衣服,靠野草野果充饑,他們對自己的生存常常感到憂心,難以征調他們去當兵打仗!《老子》說‘軍事行動之後,必然會出現災年’。就是說百姓們以他們的愁苦怨恨之氣傷害了天地間的陰陽諧調。所以一旦興兵,即使取得了勝利,也會帶來後患,恐怕災變從此產生。如今各郡太守、各封國丞相多不稱職,風俗尤為不正,水旱災害不時發生。就在今年,兒子殺父親、弟弟殺哥哥、妻子殺丈夫的共二百二十二人,我認為這種情況絕不是小事。現在陛下左右的人不為此事擔憂,卻想發兵到遙遠的蠻夷之地去報複細小的怨忿,恐怕正如孔子所說‘我擔心季孫氏的憂患,不在顓臾國,而在蕭牆之內。’”漢宣帝接受了魏相的勸告,隻派長羅侯常惠率領張掖、酒泉的騎兵前往車師,接鄭吉及其所率將士還回渠。又召前車師太子、正在焉耆的軍宿,立為車師王;將車師國百姓全部遷徙,讓他們到渠居住,將原車師國地區讓給匈奴。漢宣帝任命鄭吉為衛司馬,負責鄯善以西的南路地區的安全。
魏相好觀漢故事及便宜章奏,數條漢興已來國家便宜行事及賢臣賈誼、晁錯、董仲舒等所言,奏請施行之。相敕掾史按事郡國,及休告,從家還至府,輒白四方異聞。或有逆賊、風雨災變,郡不上,相輒奏言之。與禦史大夫丙吉同心輔政,上皆重之。
魏相喜歡閱讀有關漢朝舊事的記載和前人提出改良建議的奏章,多次列舉漢朝建國以來推行的於國有益的措施以及賢臣賈誼、晁錯、董仲舒等人的建議,奏請漢宣帝批準實行。丞相府的官員因公事到郡國及休假從家回到相府,魏相都命他們將各地發生的奇聞異事報告給他。如果有的地區出現逆賊,或自然災害,郡府不向朝廷報告,總是由魏相奏聞朝廷。魏相與禦史大夫丙吉同心協力輔佐朝政,漢宣帝對二人都很倚重。
丙吉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孫遭遇,言絕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崐其功也。會掖庭宮婢則令民夫上書,自陳嚐有阿保之功,章下掖庭令考問,則辭引使者丙吉知狀。掖庭令將則詣禦史府以視吉,吉識,謂則曰:“汝嚐坐養皇曾孫不謹,督笞汝,汝安得有功!獨渭城胡組、淮陽郭徵卿有恩耳。”分別奏組等共養勞苦狀。詔吉求組、徵卿;已死,有子孫,皆受厚賞。詔免則為庶人,賜錢十萬。上親見問,然後知吉有舊恩而終不言,上大賢之。
丙吉為人深沉忠厚,不誇耀自己的功勞。自漢宣帝即位以來,丙吉絕口不提以前對漢宣帝的恩惠,所以朝中無人知道他的功勞。正巧一個名叫則的掖庭所屬宮婢讓自己的老百姓丈夫上書朝廷,陳述自己對皇帝曾有撫育之功,漢宣帝命掖庭令負責查問此事,宮婢則在供詞中提到丙吉了解當時的情況。掖庭令將宮婢則帶到禦史府來見丙吉,丙吉認識她,對她說:“你當年撫育皇曾孫時,因照顧不周,我還曾責打過你,你有什麼功勞!隻有渭城人胡組、淮陽人郭徵卿對皇曾孫有恩。”於是分別將胡組等當年共同辛勤撫養的情況上奏漢宣帝。漢宣帝下詔,命尋訪胡組、郭徵卿,但二人已然去世,隻有子孫尚在,都受到豐厚的賞賜。漢宣帝又下詔赦免則的官奴婢身分,使她成為平民,賜給她十萬錢,並親自召見,詢問當年情況,這才知道丙吉對自己有舊恩,卻一直不肯透露,對丙吉的賢德大為感動。
帝以蕭望之經明持重,議論有餘,材任宰相,欲詳試其政事,複以為左馮翊。望之從少府出為左遷,恐有不合意,即移病。上聞之,使侍中成都侯金安上諭意曰:“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君前為平原太守日淺,故複試之於三輔,非有所聞也。”望之即起視事。
漢宣帝認為蕭望之善於籌劃,為人持重,很會分析議論,才能堪為丞相,打算仔細考察他處理政務的能力,便又任命他為左馮翊。蕭望之本為少府,如今從宮廷被降到地方,擔心皇上對自己有不滿意之處,便上書漢宣帝,以有病為理由,打算辭去官職。漢宣帝知道後,派侍中成都侯金安上向蕭望之解釋自己的意思說:“這樣做都是為了考察你治理百姓的能力。你以前當平原太守的時間太短,所以再調你到三輔地區試用,並非聽到什麼不利於你的議論。”於是蕭望之立即起身處理政事。
初,掖庭令張賀數為弟車騎將軍安世稱皇曾孫之材美及征怪;安世輒絕止,以為少主在上,不宜稱述曾孫。及帝即位而賀已死,上謂安世曰:“掖庭令平生稱我,將軍止之,是也。”上追思賀恩,欲封其塚為恩德侯,置守塚二百家。賀有子早死,子安世小男彭祖。彭祖又小與上同席研書指,欲封之,先賜爵關內侯。安世深辭賀封;又求損守塚戶數,稍減至三十戶。上曰:“吾自為掖庭令,非為將軍也!”安世乃止,不敢複言。
當初,掖庭令張賀多次在其弟車騎將軍張安世麵前稱讚皇曾孫的才幹,並談到與皇曾孫有關的一些奇異征兆。張安世總是禁止他說這些,認為上有年輕的皇上,不應稱道皇曾孫。到漢宣帝即位時,張賀已然去世,漢宣帝對張安世說:“掖庭令當初無端地稱讚我,將軍製止他是對的。”漢宣帝追念張賀對自己的恩惠,打算追封他為恩德侯,為他設置二百人家守墓。張賀的兒子去世很早,收張安世的小兒子張彭祖為養子。張彭祖幼年時又曾與漢宣帝一起讀書,所以漢宣帝打算封張彭祖為侯,先賜他為關內侯。張安世對張賀封侯之事堅決辭謝,又請求減少為張賀守墓的戶數,逐漸減至三十戶。漢宣帝說:“我本是為掖庭令,並不是為將軍你!”張安世這才罷休,不敢再說。
上心忌故昌邑王賀,賜山陽太守張敞璽書,令謹備盜賊,察往來過客;毋下所賜書。敞於是條奏賀居處,著其廢亡之效曰:“故昌邑王為人,青黑色,小目,鼻末銳卑,少須眉,身體長大,疾痿,行步不便。臣敞嚐與之言,欲動觀其意,即以惡鳥感之曰:‘昌邑多梟。’故王應曰:‘然。前賀西至長安,殊無梟;複來,東至濟陽,乃複聞梟聲。’察故王衣服、言語、跪起,清狂不惠。臣敞前言:‘哀王歌舞者張等十人無子,留守哀王園,請罷歸。’故王聞之曰:‘中人守園,疾者當勿治,相殺傷者當勿法,欲令亟死。太守奈何而欲罷之?’其天資喜由亂亡,終不見仁義如此。”上乃知賀不足忌也。
漢宣帝心中對原昌邑王劉賀很是忌憚,賜給山陽太守張敞詔書,命他嚴防盜賊,注意察看來往的人,並命張敞不得將所賜詔書公布出去。於是,張敞一一奏報劉賀的起居行止,寫明他被廢黜後的反應,說:“原昌邑王膚色青黑,眼睛很小,鼻尖塌陷,胡須眉毛稀少,身材高大,有肢體痿弱的病,行走不便。我曾經與他交談,想在說話時觀察他的內心活動,便借用惡鳥引誘他崐說:‘昌邑地區貓頭鷹很多。’原昌邑王說:‘是啊,以前我西至長安,一隻貓頭鷹也見不到;回來時,東行到濟陽,才又聽到貓頭鷹的叫聲。’我觀察他的衣著、言語、跪下、起立的舉止,就像一個糊塗的白癡。我曾經對他說:‘令尊昌邑哀王的歌舞宮女張等十人都沒有兒女,留守在哀王的墓地,請你放她們回家吧。’他聽後說道:‘宮女守墓,有病的不應醫治,相互打架殺傷的也不應處置,我想讓她們早早死去。太守為什麼要放她們走呢?’可見其天性喜好走亂亡的路,到底不懂得什麼叫作仁義。”於是漢宣帝知道劉賀不足忌憚。
三年(戊午、前63)
三年(戊午,公元前63年)
春,三月,詔封故昌邑王賀為海昏侯。
春季,三月,漢宣帝下詔封原昌邑王劉賀為海昏侯。
乙未,詔曰:“朕微眇時,禦史大夫丙吉、中郎將史曾、史玄、長樂衛尉許舜、侍中、光祿大夫許延壽皆與朕有舊恩,及故掖庭令張賀,輔導朕躬,修文學經術,恩惠卓異,厥功茂焉。《詩》不雲乎:‘無德不報’,封賀所子弟子侍中、中郎將彭祖為陽都侯,追賜賀諡曰陽都哀侯,吉為博陽侯,曾為將陵侯,玄為平台侯,舜為博望侯,延壽為樂成侯。”賀有孤孫霸,年七歲,拜為散騎、中郎將,賜爵關內侯。故人下至郡邸獄複作嚐有阿保之功者,皆受官祿、田宅、財物,各以恩深淺報之。
乙未(初二),漢宣帝下詔說:“朕在平民時,禦史大夫丙吉,中郎將史曾、史玄,長樂衛尉許舜,侍中、光祿大夫許延壽都對朕有舊恩。還有已故掖庭令張賀對朕輔導教育,使朕研習儒術,恩惠卓著,功勞最大。《詩經》上說:‘沒有不應報答的恩情。’今特封張賀的養子侍中、中郎將張彭祖為陽都侯,追賜張賀諡號為陽都哀侯,丙吉為博陽侯,史曾為將陵侯,史玄為平台侯,許舜為博望侯,許延壽為樂成侯。”張賀有一孤孫名叫張霸,年僅七歲,被任命為散騎、中郎將,賜爵為關內侯。凡是漢宣帝從前的老相識,下至當初在郡邸獄中按刑律服勞役的婦女中,曾對他有撫育之恩的人,都被賜給官祿、土地、房屋、財物,分別按照恩德的深淺予以報答。
吉臨當封,病;上憂其不起,將使人就加印紼而封之,及其生存也。太子太傅夏侯勝曰:“此未死也!臣聞有陰德者必饗其樂,以及子孫。今吉未獲報而疾甚,非其死疾也。”後病果愈。
丙吉在受封時身患疾病,漢宣帝擔心他一病不起,準備派人將博陽侯印信送到他的身邊,讓他能在生前受封。太子太傅夏侯勝說:“丙吉這次不會死!我聽說,凡是積有陰德的人,必然能在生前受到回報,並延及子孫。如今丙吉尚未得到陛下的報答而病重,這個病不會死。”後丙吉的病果然痊愈。
張安世自以父子封侯,在位太盛,乃辭祿,詔都內別藏張氏無名錢以百萬數。安世謹慎周密,每定大政,已決,輒移病出。聞有詔令,乃驚,使吏之丞相府問焉。自朝廷大臣,莫知其與議也。嚐有所薦,其人來謝,安世大恨,以為“舉賢達能,豈有私謝邪!”絕弗複為通。有郎功高不調,自言安世,安世應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執事何長短,而自言乎!”絕不許。已而郎果遷。安世自見父子尊顯,懷不自安,為子延壽求出補吏,上以為北地太守;歲餘,上閔安世年老,複征延壽為左曹、太仆。
張安世自認為父子都被封侯,權位太盛,便向漢宣帝請求辭去俸祿。漢宣帝命大司農所屬都內衙門單獨為張安世收藏這筆無名錢,達到數百萬。張安世謹慎周密,每次與皇帝商議大事,決定後,他總是稱病退出。等聽到皇帝頒布詔令後,再假裝大吃一驚,派人到丞相府去詢問。所以既使是朝廷大臣,無人知道他曾參與此事的決策。張安世曾向朝廷舉薦過一個人,此人前來道謝,張安世非常生氣,認為:“為國家舉薦賢能,難道可以私相酬謝嗎!”從此與此人絕交。有一位郎官功勞很大,卻沒有調升,自己去求張安世為他說話。張安世對他說道:“你的功勞很大,皇上是知道的,作人臣子的,怎麼能自說長短處!”堅決不答應他。不久,這位郎官果然升官了。張安世見自己父子地位尊顯,內心深感不安,便為兒子張延壽請求出任地方官。漢宣帝任命張延壽為北地太守。一年多後,漢宣帝憐恤張安世年老,又將張延壽調回朝廷,擔任左曹、太仆。
夏,四月,丙子,立皇子欽為淮陽王。皇太子年十二,通《論語》、《孝經》。太傅疏廣謂少傅受曰:“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今仕宦室二千石,官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後悔。”即日,父子俱移病,上疏乞骸骨。上皆許之,加賜黃金二十斤,皇太子贈以五十斤。公卿故人設祖道供張東都門外,送者車數百兩。道路觀者皆曰:“賢哉二大夫!”或歎息為之下泣。
夏季,四月丙子(十四日),漢宣帝立皇子劉欽為淮陽王。皇太子劉年十二歲,已通曉《論語》、《孝經》。太傅疏廣對少傅疏受說:“我聽說‘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受辱,知道適可而止的人不會遇到危險。’而今我們作官已到二千石高位,功成名就,這樣再不離去,恐怕將來會後悔。”於是,當天,叔侄二人就一起以身體患病為理由,上書漢宣帝請求退休。漢宣帝批準所請,加賜黃金二十斤,皇太子也贈送黃金五十斤。公卿大臣和故人在東都門外設擺酒宴,陳設帷帳,為他們送行,前來相送的人乘坐的車輛達數百輛之多。沿途觀看的人都讚道:“兩位大夫真是賢明!”有人甚至為之感歎落淚。
廣、受歸鄉裏,日令其家賣金共具,請族人、故舊、賓客,與相娛樂。或勸廣以其金為子孫頗立產業者,廣曰:“吾豈老悖不念子孫哉!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與凡人齊。今複增益之以為贏餘,但教子孫怠墮耳。賢而多財,則損其誌;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之怨也,吾既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又此金者,聖主所以惠養老臣也,故樂與鄉黨、宗族共饗其賜,以盡吾餘日,不亦可乎!”於是族人悅服。
疏廣和疏受回到家鄉,每天都命家人變賣黃金,設擺宴席,請族人、舊友、賓客等一起取樂。有人勸疏廣用黃金為子孫購置一些產業,疏廣說:“我難道年邁昏庸,不顧子孫嗎!我想到,我家原本就有土地房屋,讓子孫們在上麵勤勞耕作,就足夠供他們飲食穿戴,過與普通人同樣的生活。如今再要增加產業,使有盈餘,隻會使子孫們懶惰懈怠。賢能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磨損他們的誌氣;愚蠢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增加他們的過錯。況且富有的人是眾人怨恨的目標,我既然無法教化子孫,就不願增加他們的過錯而產生怨恨。再說這些金錢,乃是皇上用來恩養老臣的,所以我願與同鄉、同族的人共享皇上的恩賜,以度過我的餘生,不也很好嗎!”於是族人都心悅誠服。
潁川太守黃霸使郵亭、鄉官皆畜雞、豚,以贍鰥、寡、窮者;然後為條教,置父老、師帥、伍長,班行之於民間,勸以為善防奸之意,及務耕桑、節用、殖財、種樹、畜養,去浮淫之費。其治,米鹽靡密,初若煩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吏民見者,語次尋繹,問他陰伏以相參考,聰明識事,吏民不知所出,鹹稱神明,豪厘不敢有所欺。奸人去入他郡,盜賊日少。霸力行教化而後誅罰,務在成就全安長吏。許丞老,病聾,督郵白欲逐之。霸曰:“許丞廉吏,雖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頗重聽何傷!且善助之,毋失賢者意!”或問其故,霸曰:“數易長吏,送故迎新之費,及奸吏因緣,絕簿書,盜財物,公私費耗甚多,皆當出於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賢,或不如其故,徒相益為亂。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霸以外寬內明,得吏民心,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頃之,坐法,連貶秩;有詔複歸潁川為太守,以八百石居。
潁川太守黃霸命郡內驛站和鄉官一律畜養雞、豬,用以救濟獨身男子、寡婦和貧窮之人;後來又定立規章製度,設置父老、師帥、伍長,在民間推行,教育百姓行善防惡,務農養蠶,節儉用度,增加財富,種植樹木,飼養家蓄,不要將錢財浪費在表麵或無益之處。黃霸治理地方,既雜且細,開始時似乎繁瑣細碎,黃霸卻能集中力量貫徹推行。接見屬下官吏、百姓時,從交談中尋找紅索,詢問其分潛伏的問題以相參考。黃霸聰明而能夠認識事情的真相,屬吏及百姓們不知其所以然,都稱讚他如神明一般,不敢有絲毫欺瞞。奸邪壞人紛紛逃到別的郡,潁川地區盜賊日益減少。黃霸對下屬官吏首先進行教育和感化,如有人不遵教化,再對其施以刑罰,力求成就、保全他們。許縣縣丞年老耳聾,郡督郵稟告黃霸,打算將其斥逐不用。黃霸說:“許縣縣丞是個清廉官吏,雖然年老,但尚能下拜起立,送往迎來,隻不過有些耳聾,又有什麼妨礙!應好好幫助他,不要使賢能的人失望。”有人問他這樣做的原因,他說:“頻繁地變更重要官吏,會增加送舊迎新的費用,奸猾官吏也會借機藏匿檔案記載,盜取財物。公私費用耗費過多,全要由百姓們承擔。新換的官吏也未必賢能,或許是還不如原來的,就會徒然增加混亂。治理的方法,不過是去掉太不稱職的官吏而已。”黃霸外崐表寬厚,內心明察,很得官吏百姓之心,郡內戶口年年增加,政績天下第一,漢宣帝征召他擔任京兆尹。不久,因被指控違法,連續受到降級處分。後漢宣帝下詔讓他重新回到潁川,以八百石的官秩充任潁川太守。
四年(己未、前62)
四年(己未,公元前62年)
春,正月,詔:“年八十以上,非誣告、殺傷人,他皆勿坐。”
春季,正月,漢宣帝頒布詔書說:“年紀在八十以上的人,除犯有誣告、殺人、傷人之罪以外,其他罪一概免予論處。”
右扶風尹翁歸卒,家無餘財。秋,八月,詔曰:“翁歸廉平鄉正,治民異等。其賜翁歸子黃金百斤,以奉祭祀。”
右扶風尹翁歸去世,家無餘財。秋季,八月,漢宣帝下詔說:“尹翁歸廉潔公正,治理百姓成績優異,賜給尹翁歸之子黃金百斤,作為祭祀之用。”
上令有司求高祖功臣子孫失侯者,得槐裏公乘周廣漢等百三十六人,皆賜黃金二十斤,複其家,令奉祭祀,世世勿絕。
漢宣帝命有關部門查訪漢高祖功臣的子孫中失去侯爵的人,共查出槐裏公乘周廣漢等一百三十六人,一律賜予黃金二十斤,免除其家徭役賦稅,命其負責祖先的祭祀事務,世世不絕。
丙寅,富平敬侯張安世薨。
丙寅(十一日),富平侯張安世去世。
初,扶陽節侯韋賢薨,長子弘有罪係獄,家人矯賢令,以次子大河都尉玄成為後。玄成深知其非賢雅意,即陽為病狂,臥便利,妄笑語,昏亂。既葬,當襲爵,以狂不應召。大鴻臚奏狀,章下丞相、禦史按驗。按事丞相史乃與玄成書曰:“古之辭讓,必有文義可觀,故能垂榮於後。今子獨壞容貌,蒙恥辱為狂癡,光曜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仆素愚陋,過為丞相執事,願少聞風聲;不然,恐子傷高而仆為小人也。”玄成友人侍郎章亦上疏言:“聖王貴以禮讓為國,宜優養玄成,勿枉其誌,使得自安衡門之下。”而丞相、禦史遂以玄成實不病,劾奏之,有詔勿劾,引拜;玄成不得已,受爵。帝高其節,以玄成為河南太守。
5]當初,扶陽節侯韋賢去世後,韋賢的長子韋弘因罪被逮捕下獄,韋家假托韋賢生前有令,以二兒子大河都尉韋玄成作為韋賢的繼承人。韋玄成深知這並不是父親的本意,便假裝瘋癲,躺在糞尿之中,胡言亂語,又笑又鬧。安葬了韋賢之後,韋玄成應當繼承扶陽侯爵位,但他卻繼續假裝瘋癲,不肯應召襲爵。大鴻臚向漢宣帝奏報此事,漢宣帝命丞相、禦史核驗是否屬實。查辦此事的丞相史便寫信給韋玄成說:“古人辭讓爵位的,都著有文章,說明自己的仁義行為,因此才能留芳後世。如今你卻隻是毀壞容貌,忍受恥辱而偽裝瘋癲,有如微細的光亮,照不了多遠,你所能得到的名聲是很小的。我一向愚昧淺陋,勉強為丞相辦事,希望能稍微聽到外界對你的議論。不然的話,恐怕你會因清高而受到傷害,我成了檢舉你的小人。”韋玄成的朋友、一個叫做章的侍郎也上書說:“聖明的君主為國尊崇禮讓行為,應當優待韋玄成,不必違背他的意誌,使他得以自安於清貧的生活。”而丞相、禦史則以韋玄成本沒有瘋癲之病為理由彈劾他。漢宣帝下詔命不必彈劾,命領他來承襲爵位。韋玄成迫不得已,隻得奉命襲爵。漢宣帝欣賞他的誌節,任命他為河南太守。
6]車師王烏貴之走烏孫也,烏孫留不遣。漢遣使責烏孫,烏孫送烏貴詣闕。
車師王烏貴逃到烏孫後,烏孫將其收留。漢朝派使臣責問烏孫,烏孫將烏貴送往長安。
初,武帝開河西四郡,隔絕羌與匈奴相通之路,斥逐諸羌,不使居湟中地。及帝即位,光祿大夫義渠安國使行諸羌;先零豪言:“願時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處畜牧。”安國以聞。後將軍趙充國劾安國奉使不敬。是後羌人旁緣前言,抵冒渡湟水,郡縣不能禁。
當初,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隔斷了羌人與匈奴聯係的通道,並驅逐羌人各部,不讓他們居住在湟中地區。及至漢宣帝即位,派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巡查羌人各部。羌人先零部落首領對義渠安國說:“我們希望能時常北渡湟水,到沒有耕地的地方放牧。”義渠安國表示同意,並奏聞朝廷。後將軍趙充國彈劾義渠安國“奉使不敬”,擅作主張。此後,羌人以漢使曾經許諾為借口崐,強行渡過湟水,當地郡縣無力禁止。
既而先零與諸羌種豪二百餘人解仇、交質、盟詛,上聞之,以問趙充國,對曰:“羌人所以易製者,以其種自有豪,數相攻擊,勢不壹也。往三十餘歲西羌反時,亦先解仇合約攻令居,與漢相距,五六年乃定。匈奴數誘羌人,欲與之共擊張掖、酒泉地,使羌居之。間者匈奴困於西方,疑其更遣使至羌中與相結。臣恐羌變未止此,且複結聯他種,宜及未然為之備。”後月餘,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藉兵,欲擊鄯善、敦煌以絕漢道。充國以為“狼何勢不能獨造此計,疑匈奴使已至羌中,先零、乃解仇作約。到秋馬肥,變必起矣。宜遣使者行邊兵,豫為備敕,視諸羌毋令解仇,以發覺其謀。”於是兩府複白遣義渠安國行視諸羌,分別善惡。
不久,先零部落與其他各羌族部首領二百餘人解除相互間怨仇,彼此交換人質,共同盟誓。漢宣帝聽說後,就此詢問趙充國的看法。趙充國說:“羌人之所以容易控製,是因為其部落各自有首領,彼此間多次互相攻擊,勢力不統一。三十多年前,西羌背叛朝廷時,也是先解除自身內部的仇怨,然後合力進攻令居,與漢朝對抗,曆時五六年才平定。匈奴多次引誘羌人,企圖與羌人聯合進攻張掖、酒泉地區,讓羌人在那裏居住。近年來,匈奴西部地區受到困擾,我懷疑他們又派使者到羌中與羌人部落聯合。我恐怕西羌事變並不局限於此,他們還會和其他部族再次聯合,我們應提前做好準備。”一個多月以後,羌人首領、羌侯狼何果然派使者到匈奴去借兵,企圖進攻鄯善、敦煌,隔斷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趙充國認為:“狼何不可能獨自訂出此計,我懷疑匈奴使者已經到達羌中,先零、等羌人部落才解除仇恨,訂立盟約。一到秋季馬匹肥壯之時,必有事變發生。應派出使臣,巡視邊塞防禦情況,預先備好敕令,設法阻止羌人各部落解除仇恨,瓦解他們的聯盟,以揭露他們的陰謀。”於是丞相、禦史再次稟明漢宣帝,派義渠安國巡視羌人各部,區分各部的善惡。
是時,比年豐稔,穀石五錢。
這時,因農業連年豐收,一石穀物的價格是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