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3 / 3)

三年(庚戌、前71)

三年(庚戌,公元前71年)

春,正月,癸亥,恭哀許皇後崩。時霍光夫人顯欲貴其小女成君,道無從。會許後當娠,病,女醫淳於衍者,霍氏所愛,嚐入宮侍皇後疾。衍夫賞為掖庭戶衛,謂衍:“可過辭霍夫人,行為我求安池監。”衍如言報顯,顯因心生,辟左右,字謂衍曰:“少夫幸報我以事,我亦欲報少夫,可乎?”衍曰:“夫人所言,何等不可者!”顯曰:“將軍素愛小女成君,欲奇貴之,願以累少夫!”衍曰:“何謂邪?”顯曰:“婦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今皇後當免身,可因投毒藥去也,成君即為皇後矣。如蒙力,事成,富貴與少夫共之。”衍曰:“藥雜治,常先嚐,安可?”顯曰:“在少夫為之耳。將軍領天下,誰敢言者!緩急相護,但恐少夫無意耳。”衍良久曰:“願盡力!”即搗附子,齎入長定宮。皇後免身後,衍取附子並合大醫大丸以飲皇後,有頃,曰:“我頭岑岑也,藥中得無有毒?”對曰:“無有。”遂加煩懣,崩。衍出,過見顯,相勞問,亦未敢重謝衍。後人有上書告諸醫侍疾無狀者,皆收係詔獄,劾不道。顯恐急,即以狀具語光,因曰:“既失計為之。無令吏急衍!”光大驚,欲自發舉,不忍,猶與。會奏上,光署衍勿論。顯因勸光內其女入宮。

春季,正月癸亥(十三日),恭哀許皇後去世。當時,霍光的夫人叫作顯,想要讓她的小女兒霍成君成為皇後,卻無機會。正巧許皇後懷孕,身體不適,有一位平時與霍家關係密的女醫生名叫淳於衍,曾入宮侍奉許皇後之病。淳於衍的丈夫叫作賞,擔任掖庭戶衛,對淳於衍說道:“你可先去拜訪霍夫人,向她辭行,乘機為我請求安池監一職。”淳於衍果然按照丈夫的話去向霍夫人請求。霍夫人於是心生一計,便屏退左右,稱呼著淳於衍的表字說:“少夫有事托我,我也有事想拜托少夫,可以嗎?”淳於衍說:“夫人吩咐,有什麼事不可以呢!”霍夫人說:“霍將軍一向最愛小女兒成君,希望她成為最尊貴的人,我想把此事托少夫成全。”淳於衍說:“此話怎麼講?”霍夫人說:“女人生孩子是一件大事,九死一生。如今皇後即將臨盆,可以乘機下毒藥將她除去,成君就成為皇後了。如蒙大力相助,事成之後,當與少夫共享富貴。”淳於衍說:“皇後吃的藥,都是各位醫生一起決定的,還要命人事先嚐過,怎麼行呢?”霍夫人說:“這就在少夫所為了。霍將軍統領天下,誰敢說話!即使有什麼急事,也有霍將軍相護,隻怕少夫不願幫忙罷了。”淳於衍沉吟了很久,說:“願意盡力效勞!”於是淳於衍將毒藥附子搗碎,帶入長定宮。皇後生產後,淳於衍取出附子,摻到禦醫為皇後開的丸藥之中,讓皇後服下。過了一會兒,皇後說:“我感到頭昏發悶,藥裏莫非有毒藥?”淳於衍說:“沒有。”皇後更加煩悶難受,終於死去。淳於衍出宮來見霍夫人,互相道賀慰問,但霍夫人也不敢馬上重謝淳於衍。後有人上書朝廷,控告各禦醫對皇後沒有盡心侍奉、診治,漢宣帝命將所有為皇後診治的禦醫,一律以大逆不道罪逮捕,囚禁到詔獄。霍夫人大為驚恐,便將此事的來龍去脈全部告訴霍光,並說:“既然作出如此失策之事,隻能讓審案官員不要逼迫淳於衍!”霍光大驚,想自己舉發此事,可又於心不忍,猶豫不決。正好主管部門向朝廷奏報有關皇後病逝一崐案的處理意見,霍光便在奏章上批示,此事與淳於衍無關,應免於追究。霍光夫人乘機勸霍光將女兒送入皇宮。

戊辰,五將軍發長安。匈奴聞漢兵大出,老弱奔走,驅畜產遠遁逃,是以五將少所得。夏,五月,軍罷。度遼將軍出塞千二百餘裏,至蒲離候水,斬首、捕虜七百餘級。前將軍出塞千二百餘裏,至烏員,斬首、捕虜百餘級。蒲類將軍出塞千八百餘裏,西至候山,斬首、捕虜,得單於使者蒲陰王以下三百餘級。聞虜已引去,皆不至期還。天子薄其過,寬而不罪。祁連將軍出塞千六百裏,至雞秩山,斬首、捕虜十九級。逢漢使匈奴還者冉弘等,言雞秩山西有虜眾,祁連即戒弘,使言無虜,欲還兵。禦史屬公孫益壽諫,以為不可。祁連不聽,遂引兵還。虎牙將軍出塞八百餘裏,至丹餘吾水上,即止兵不進,斬首、捕虜千九百餘級,引兵還。上以虎牙將軍不至期,詐增鹵獲,而祁連知虜在前,逗遛不進,皆下吏,自殺。擢公孫益壽為侍禦史。

戊辰(十八日),奉命出征匈奴的五位將軍從長安出發。匈奴聽到漢朝派大兵前來征討的消息後,便帶著老弱,驅趕著牲畜向遠方逃奔。因此,漢朝五位將領收獲卻不大。夏季,五月,漢軍罷兵而還。度遼將軍範明友出塞一千二百餘裏,到達蒲離候水,共斬殺和俘獲匈奴七百餘人。前將軍韓增出塞一千二百餘裏,到達烏員,共斬殺、俘獲匈奴一百餘人。蒲類將軍趙充國出塞一千八百餘裏,向西到達候山,共斬殺、俘獲匈奴單於使臣蒲陰王及以下三百餘人。以上三位將軍因聽說匈奴已然退走,所以不到預定目標就全都退兵而回。漢宣帝認為他們的過失並不嚴重,所以從寬處理,未加處罰。祁連將軍田廣明出塞一千六百裏,到達雞秩山,共斬殺、俘獲匈奴十九人,正好與從匈奴回來的漢朝使臣冉弘等相遇。冉弘等說雞秩山以西地區有匈奴軍隊,但田廣明卻警告冉弘,讓他們對別人說沒有看到匈奴人的蹤跡,打算退兵。禦史屬官吏公孫益壽勸諫田廣明,認為不可退兵,田廣明不聽,率兵而還。虎牙將軍田順出塞八百餘裏,到達丹餘吾水邊,停兵不進,共斬殺、俘獲匈奴一千九百餘人,率兵而還。漢宣帝認為田順未到預定目標就退兵而回,還虛報戰果;田廣明明知敵人就在前麵,卻畏縮逗留,不敢前進,下令將二人治罪,二人自殺。漢宣帝擢升公孫益壽為侍禦史。

烏孫昆彌自將五萬騎與校尉常惠從西方入,至右穀蠡王庭,獲單於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都尉、千長、騎將以下四萬級,馬、牛、羊、驢、橐佗七十餘萬頭。烏孫皆自取所虜獲。上以五將皆無功,獨惠奉使克獲,封惠為長羅侯。然匈奴民眾傷而去者及畜產遠移死亡,不可勝數,於是匈奴遂衰耗,怨烏孫。

烏孫王親自率領騎兵五萬,與校尉常惠一起從西方進入匈奴地區,攻至匈奴右穀蠡王王庭,俘虜單於父輩貴族及單於之嫂、公主、名王、犁汙都尉、千長、騎將及以下共四萬人,繳獲馬、牛、羊、驢、駱駝七十餘萬頭。烏孫國將他們俘獲的人、畜等全部留下自用。漢宣帝因所派五位將軍都沒有什麼功勞,隻有常惠出使烏孫,取得很大戰果,所以封常惠為長羅侯。然而,匈奴經此打擊,民眾傷殘逃亡和在長途遷徙中死亡的牲畜不可勝數,從此國力衰耗,所以怨恨烏孫。

上複遣常惠持金幣還賜烏孫貴人有功者。惠因奏請龜茲國嚐殺校尉賴丹,未伏誅,請便道擊之。帝不許。大將軍霍光風惠以便宜從事。惠與吏士五百人俱至烏孫,還,過,以西國兵二萬人,令副使發龜茲東國二萬人,烏孫兵七千人,從三麵攻龜茲。兵未合,先遣人責其王以前殺漢使狀。王謝曰:“乃我先王時為貴人姑翼所誤耳,我無罪。”惠曰:“即如此,縛姑翼來,吾置王。”王執姑翼詣惠,惠斬之而還。

漢宣帝又派常惠攜帶黃金財物前往烏孫,賞賜有功的烏孫貴族。常惠因而上奏,稱龜茲國曾經擊殺校尉賴丹,尚未受到懲罰,請求順路去征討。漢宣帝不許,大將軍霍光卻暗示常惠可以相機行事。常惠率五百部屬一起到達烏孫,回國時,征調途中經過的龜茲以西各國的軍隊二萬人,又命副使征調龜茲以東各國軍隊二萬人,以及烏孫國軍隊七千人,從三麵進攻龜茲。在三路大軍對龜茲國形成包圍之前,常惠先派人前往龜茲,指責先前擊殺漢使之事。龜茲王道歉說:“此事是我國先王在世時,誤聽貴族姑翼之言而做出的錯事,我沒有罪。”常惠說:“既然如此,將姑翼捆縛送來,我就饒了你。”於是,龜茲王將姑翼逮捕,送到常惠處,常惠將姑翼斬首,然後返回。大旱。

大旱。

六月,己醜,陽平節侯蔡義薨。

六月己醜(十一日),陽平侯蔡義去世。

甲辰,長信少府韋賢為丞相。

甲辰(二十六日),長信少府韋賢擔任丞相。

大司農魏相為禦史大夫。

大司農魏相被任命為禦史大夫。

冬,匈奴單於自將數萬騎擊烏孫,頗得老弱。欲還,會天大雨雪,一日深丈餘,人民、畜產凍死,還者不能什一。於是丁令乘弱攻其北,烏桓入其東,烏孫擊其西,凡三國所殺數萬級,馬數萬匹,牛羊甚眾;又重以餓死,人民死者什三,畜產什五。匈奴大虛弱,諸國羈屬者皆瓦解,攻盜不能理。其後漢出三千餘騎為三道,並入匈奴,捕虜得數千人還;匈奴終不敢取當,滋欲鄉和親,而邊境少事矣。

冬季,匈奴單於親自率領騎兵數萬襲擊烏孫,俘獲了不少烏孫國的老弱百姓。正準備退兵時,天降大雪,一天之中,積雪達一丈多厚。大雪使大批匈奴部眾、牲畜凍死,活著回去的還不到十分之一。於是,丁令趁匈奴力量衰弱之機攻其北部,烏桓則進其東部,烏孫攻其西部,三國共斬殺匈奴部眾數萬人,馬數萬匹和大量的牛羊,再加上餓死的,使匈奴人口減少了十分之三,牲畜損失了十分之五。從此,匈奴更為虛弱,原來臣服於它的西域國家全部背叛,不斷對其進行攻擊和騷擾,而匈奴卻無可奈何。後來,漢朝派出騎兵三千餘人,分三路同時攻入匈奴,俘虜數千人,然後退兵,匈奴始終無力報複,卻越發迫切地想與漢朝和親,從而使漢朝邊塞的戰事大為減少。

是歲,潁川太守趙廣漢為京兆尹。潁川俗,豪桀相朋黨。廣漢為筒,受吏民投書,使相告訐,於是更相怨咎,奸黨散落,盜賊不敢發。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聞廣漢名,由是入為京兆尹。廣漢遇吏,殷勤甚備,事推功善,歸之於下,行之發於至誠,吏鹹願為用,僵仆無所避。廣漢聰明,皆知其能之所宜,盡力與否;其或負者,輒收捕之,無所逃;案之,罪立具,即時伏辜。尤善為鉤距以得事情,閭裏誅兩之奸皆知之。長安少年數人會窮裏空舍,謀共劫人;坐語未訖,廣漢使吏捕治,具服。其發奸伏如神。京兆政清,吏民稱之不容口。長老傳以為自漢興,治京兆者莫能及。

這一年,潁川太守趙廣漢被任命為京兆尹。潁川地區風俗,地方豪傑之人往往成幫結派。趙廣漢設置了一個竹筒,接受官吏和百姓的舉報控訴,鼓勵人們彼此揭發。當地人因此相互結怨,不法幫派瓦解,盜賊不敢動作。據一些歸降漢朝的匈奴人說,他們在匈奴時就都聽說過趙廣漢的名字,趙廣漢因此被調入長安擔任京兆尹。趙廣漢對待其屬下官吏殷勤周到,遇有功勞或獎賞之事,總是歸之於部下,他的行為是出於至誠,所以官吏都樂於受他差遣,即便赴死也不逃避。趙廣漢很聰明,對他手下人的能力、特長及是否盡力辦事,都了解得非常清楚。如有人蒙騙於他,立即就會被抓住,誰也別想逃脫。審訊定案,證據確鑿,立時服罪,無法抵賴。趙廣漢還特別善於了解事情的真相,市井中一些細小的不法之事他都知道。有幾個長安少年,曾在一處偏僻的空房中商議共同搶劫,坐下話沒說完,趙廣漢已派官吏前來將他們逮捕治罪,一個個都招認服罪。類似情形,說明趙廣漢察覺奸邪之人,揭露隱秘之事有如神靈一般。趙廣漢擔任京兆尹時期,長安地區政治清明,官吏百姓們讚不絕口。老輩人認為,自漢朝建立以來,沒有一個京兆尹能比得上趙廣漢。

四年(辛亥、前70)

四年(辛亥,公元前70年)

春,三月,乙卯,立霍光女為皇後,赦天下。初,許後起微賤,登至尊日淺,從官車服甚節儉。及霍後立,輿駕、侍從益盛,賞賜官屬以千萬計,與許後時懸絕矣。

春季,三月乙卯(十一日),立霍光的女兒霍成君為皇後,大赦天下。當初,許皇後出身微賤,登上皇後寶座的時間不長,其侍從、車馬、服飾等都非常節儉。及至霍成君立為皇後,車駕、侍從等日益盛大,對官屬的賞賜以千萬計,與許皇後時有天壤之別。

夏,四月,壬寅,郡國四十九同日地震,或山崩,壞城郭、室屋,殺六崐千餘人。北海、琅邪壞祖宗廟。詔丞相、禦史與列侯、中二千石博問經學之士,有以應變,毋有所諱。令三輔、太常、內郡國舉賢良方正各一人。大赦天下。上素服,避正殿五日。釋夏侯勝、黃霸;以勝為諫大夫、給事中,霸為揚州刺史。

夏季,四月壬寅(二十九日),四十九個郡、國同一天發生地震,有的地方發生山崩,毀壞城郭、房屋,死亡六千餘人,北海、琅邪兩郡的太祖、太宗廟也被震壞。漢宣帝下詔,命丞相、禦史與列侯、中二千石官員等,向精通經書的學者廣泛征詢應付災異事變的辦法,不要有所避諱。又命三輔、太常、內郡國各舉薦賢良、方正之士各一人。大赦天下。漢宣帝身穿素服,避開皇宮正殿五天。釋放夏侯勝、黃霸,任命夏侯勝為諫大夫、給事中,黃霸為揚州刺史。

勝為人,質樸守正,簡易無威儀,或時謂上為君,誤相字於前;上亦以是親信之。嚐見,出道上語,上聞而讓勝,勝曰:“陛下所言善,臣故揚之。堯言布於天下,至今見誦。臣以為可傳,故傳耳。”朝廷每有大議,上知勝素直,謂曰:“先生建正言,無懲前事!”勝複為長信少府,後遷太子太傅。年九十卒,太後賜錢二百萬,為勝素服五日,以報師傅之恩。儒者以為榮。

夏侯勝為人正直質樸,平易近人,沒有威儀,有時竟稱皇帝為“君”,或在皇帝麵前直呼別人的表字,而漢宣帝卻也因此而親信他。有一次,夏侯勝晉見漢宣帝,出宮後將漢宣帝講的話說給別人,漢宣帝知道後責備夏侯勝,夏侯勝說:“陛下的話說得好,所以我才轉告別人。昔日帝堯的話天下傳揚,至今還被人背誦。我認為陛下的話值得傳揚,所以才傳揚。”每當朝廷商議國家大事,漢宣帝知道夏侯勝一向直率,便對他說:“先生發表高論時,不要把以前的事放在心上。”不久,夏侯勝重新擔任長信少府,後調任太子太傅。夏侯勝九十歲時去世,太後特賜奠儀二百萬錢,並為夏侯勝之死穿了五天素服,以報答師恩。儒生們都引以為榮。

五月,鳳皇集北海安丘、淳於。

五月,有鳳凰聚集在北海郡的安丘、淳於二縣。

廣川王去坐殺其師及姬妾十餘人,或銷鉛錫灌口中,或支解,並毒藥煮之,令糜盡,廢徙上庸;自殺。

廣川王劉去被指控殺死自己的老師和姬妾十餘人,或將熔化的鉛汁、錫汁灌入口中,或被肢解,再摻上毒藥烹煮,使之糜爛。漢宣帝廢去劉去王爵,將其放逐到上庸。劉去自殺。

地節元年(壬子、前69)

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

春,正月,有星孛於西方。

春季,正月,西方天空出現異星。

楚王延壽以廣陵王胥,武帝子,天下有變,必得立,陰附助之,為其後母弟趙何齊取廣陵王女為妻,因使何齊奉書遺廣陵王曰:“願長耳目,毋後人有天下!”何齊父長年上書告之,事下有司考驗,辭服。冬,十一月,延壽自殺。胥勿治。

楚王劉延壽認為,廣陵王劉胥是漢武帝的兒子,一旦天下發生變故,肯定會被立為皇帝,於是在暗中依附、幫助廣陵王,為自己王後母親的弟弟趙何齊娶了廣陵王的女兒為妻,因而派趙何齊送信給廣陵王說:“希望您密切注意,爭天下之事不要落到別人的後麵!”趙何齊的父親趙長年上書朝廷,告發了此事,漢宣帝命有關部門審訊調查,劉延壽供認服罪。冬季,十一月,劉延壽自殺,劉胥免予追究。

十二月,癸亥晦,日有食之。

十二月癸亥晦(三十日),出現日食。

是歲,於定國為廷尉。定國決疑平法,務在哀鰥寡,罪疑從輕,加審慎之心。朝廷稱之曰:“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於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

這一年,於定國擔任廷尉。於定國處理疑難案件,執法公平,他一心同情鰥夫、寡婦,凡罪證不夠確鑿的,都從輕判決,十分審慎。朝廷讚揚他說:“張釋之當廷尉,天下沒有蒙冤之民;於定國當廷尉,人們自己就相信不會被冤枉。”二年(癸醜、前68)

二年(癸醜,公元前68年)

春,霍光病篤。車駕自臨問,上為之涕泣。光上書謝恩,願分國邑三千戶以封兄孫奉車都尉山為列侯,奉兄去病祀。即日,拜光子禹為右將軍。三月,庚午,光薨。上及皇太後親臨光喪,中二千石治塚,賜梓宮、葬具皆如乘輿製度,諡曰宣成侯。發三河卒穿複土,置園邑三百家,長、丞奉守;下詔複其後世,疇其爵邑,世世無有所與。

春季,霍光病重,漢宣帝親自前往探望,為他流淚。霍光上書謝恩,表示希望能在自己的封地中分出三千戶,封兄長霍去病的孫子奉車都尉霍山為列侯,以祀奉霍去病的香火。當日,漢宣帝任命霍光之子霍禹為右將軍。三月庚午(初八),霍光去世。漢宣帝與皇太後親自前往霍光靈堂進行祭悼,命令中二千石官員負責霍光墓的修建事務,賞賜棺木、葬具等,都與禦用規格一樣;賜霍光諡號為“宣成侯”;征調三河地區的兵卒為霍光挖掘墓穴,將棺木埋葬後,在上麵築起墳塋;撥出三百家民戶侍奉墓園,設置長、丞負責守墓和祭祀事務。漢宣帝還下詔免除霍光後代子孫的賦稅、徭役,讓他們繼承霍光的封爵、食邑,世世代代、永遠不變。

禦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國家新失大將軍,宜顯明功臣以填藩國,毋空大位,以塞爭權。宜以車騎將軍安世為大將軍,毋令領光祿勳事;以其子延壽為光祿勳。”上亦欲用之。夏,四月,戊申,以安世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

禦史大夫魏相向漢宣帝上了一道秘密奏章,其中說道:“國家最近喪失了大將軍,應當對另外的有功大臣明示尊崇、顯揚,以鎮撫各諸侯封國,不要使大將軍之位空缺,以免引起朝臣爭權。我認為應任命車騎將軍張安世為大將軍,不要再讓他兼領光祿勳事務;任命張安世之子張延壽為光祿勳。”漢宣帝也想任用張安世。夏季,四月戊申(十七日),任命張安世為大司馬、車騎將軍,主管尚書事務。

鳳皇集魯,群鳥從之。大赦天下。

鳳凰在魯國聚集,成群的飛鳥追隨。大赦天下。

上思報大將軍德,乃封光兄孫山為樂平侯,使以奉車都尉領尚書事。魏相因昌成君許廣漢奏封事,言“春秋》譏世卿,惡宋三世為大夫及魯季孫之專權,皆危亂國家。自後元以來,祿去王室,政由塚宰。今光死,子複為右將軍,兄子秉樞機,昆弟、諸婿據權勢,在兵官,光夫人顯及諸女皆通籍長信宮,或夜詔門出入,驕奢放縱,恐浸不製,宜有以損奪其權,破散陰謀,以固萬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又故事:諸上書者皆為二封,署其一曰“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複因許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帝善之,詔相給事中,皆從其議。

漢宣帝想報答大將軍霍光擁立自己作皇帝的大德,便封霍光兄長霍去病的孫子霍山為樂平侯,命他以奉車都尉的身份主管尚書事務。魏相通過昌成君許廣漢向漢宣帝上了一道秘密奏章,說道:“春秋》譏諷由貴族世代為卿的製度,厭惡春秋時宋國三代沒有大夫和魯國季孫氏專擅國政,都使國家陷於危亡混亂之中。我朝自孝武皇帝後元以來,皇室不能控製各級官員的俸祿,朝政大事都由職權最高的大臣決定。如今霍光雖死,他的兒子仍為右將軍,侄兒掌管中樞事務,兄弟、女婿們都身居權要之職,或擔任軍事將領,霍光的夫人顯以及幾個女兒都在長信宮門錄有姓名,甚至半夜也能叫開宮門出入。霍氏一門驕奢放縱,恐怕會漸漸難以控製,所以應設法削弱他們的權勢,消滅他們可能會生出的陰謀,以鞏固皇家的萬世基業,也保全功臣的後代子孫。”依照慣例,凡上書朝廷,都是一式兩份,其中一份注明為副本,由主管尚書事務的人先打開副本審視,如所奏之事不妥,則不予上奏。魏相又通過許廣漢向漢宣帝建議,取消奏章副本,防止阻塞言路而蒙蔽皇上。漢宣帝認為很對,下詔命魏相擔任給事中,全部采納了魏相的意見。

帝興於閭閻,知民事之艱難。霍光既薨,始親政事,厲精為治,五日一聽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職奏事,敷奏其言,考試功能。侍中、尚書功勞當遷及有異善,厚加賞賜,至於子孫,終不改易。樞機周密,品式備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及拜刺史、守、相,輒親見問,觀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質其言,有名實不相應,必知其所以然。常稱曰:“庶民所以安其田裏而亡歎息崐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為太守,吏民之本,數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輒以璽書勉厲,增秩、賜金,或爵至關內侯;公卿缺,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是以漢世良史,於是為盛,稱中興焉。

漢宣帝出身於民間,了解下層人民的艱難困苦。霍光死後,漢宣帝開始親自主持朝政,勵精圖治,每隔五天,就要召集群臣,聽取他們對朝政事務的意見。自丞相以下,群臣各就自己負責的事務分別奏報,再將他們陳述的意見分別下達有關部門試行,考察、檢驗其功效。凡任侍中、尚書的官員有功應當升遷,或有特殊成績,就厚加賞賜,甚至及於他們的子孫,長久不改變。中樞機構嚴密,法令、製度完備,上下相安無事,沒有人抱著苟且敷衍的態度辦事。至於任命州刺史、郡太守、封國丞相等高級地方官吏,漢宣帝總是親自召見詢問,觀察他的抱負和打算,再考察他的行為,看是否與他當初說的一樣。凡查出有言行不統一的,一定要追究其原因何在。漢宣帝常說:“老百姓之所以能安居家鄉,沒有歎息、怨愁,主要就在於為政公平清明,處理訴訟之事合乎情理。能與我一起做到這一點的,不正是那些優秀的郡太守和封國丞相等二千石官員嗎!”漢宣帝認為,郡太守為治理官吏和百姓的關鍵,如變換頻繁則容易引起治下百姓的不安。百姓們知道他們的郡太守將長期留任,不可欺罔,才能服從郡太守的教化。所以,凡地方二千石官員治理地方有成效的,漢宣帝總是正式頒布詔書加以勉勵,增加其官階俸祿,賞賜黃金,甚至賜爵為關內侯,遇有公卿職位空缺,則按照他們平時所受獎勵的先後、多少,依次挑選補任。因此,漢朝的好官,是以這一時期最多,號稱中興。

匈奴壺衍單於死,弟左賢王立為虛閭權渠單於,以右大將女為大閼氏,而黜前單於所幸顓渠瘀氏。顓渠瘀氏父左大且渠怨望。是時漢以匈奴不能為邊寇,罷塞外諸城以休百姓。單於聞之,喜,召貴人謀,欲與漢和親。左大且渠心害其事,曰:“前漢使來,兵隨其後。今亦效漢發兵,先使使者入。”乃自請與呼盧訾王各將萬騎,南旁塞獵,相逢俱入。行未到,會三騎亡降漢,言匈奴欲為寇。於是天子詔發邊騎屯要害處,使大將軍軍監治眾等四人將五千騎,分三隊,出塞各數百裏,捕得虜各數十人而還。時匈奴亡其三騎,不敢入,即引去。是歲,匈奴饑,人民、畜產死什六七,又發兩屯各萬騎以備漢。其秋,匈奴前所得西居左地者,其君長以下數千人皆驅畜產行,與甌脫戰,所殺傷甚眾,遂南降漢。

匈奴壺衍單於死後,其弟左賢王即位,稱為虛閭權渠單於,封右大將的女兒為大閼氏,廢黜了前單於寵愛的顓渠閼氏,引起顓渠閼氏的父親左大且渠的怨恨。這時,漢朝認為匈奴已無力侵擾邊疆地區,將塞外各城的屯守士卒取消,使百姓休養。匈奴單於聽到這一消息後,非常高興,召集貴族商議,打算與漢朝和親。左大且渠想要破壞此事,便對單於說:“以前漢朝使臣前麵來,大兵跟隨在後。如今我們也效法漢朝的辦法,先派使臣到漢朝,然後發兵襲擊。”於是請求單於派他與呼盧訾王各率騎兵萬人,南下沿漢朝邊塞一帶打獵,相互會合後就一齊攻入漢朝。但是,匈奴兩路大軍尚未到達漢朝邊塞,恰好先有三名騎兵逃到漢朝歸降,報告了匈奴的入侵陰謀。於是漢宣帝下詔征調邊疆騎兵屯守各要害地區,派大將軍軍監治眾等四人率領五千騎兵,分三路,各出塞數百裏迎擊,分別擒獲匈奴數十人而回。當時匈奴見己方三名騎兵逃跑,便不敢進入漢邊,於是率兵退走。這一年,匈奴發生饑荒,人民、牲畜死亡十分之六七,又征調兩路騎兵各萬人以防備漢朝襲擊。秋季,匈奴以前所降服,居住在匈奴東部地區的西族部落,數千人在其首領的率領下,全都驅趕著自己的牲畜遷徙,與匈奴邊防軍遭遇,相互交戰,殺傷極多,於是向南歸降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