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美知識產權爭端迷局(3 / 3)

為了給國內中小企業創造更加有競爭力的環境,同時為了解決國內的失業問題,美國政府很可能繼續推行強硬的貿易政策,這將對中國的出口和彙率政策帶來持續的挑戰和壓力,我們對此應有充分認識並準備相應的應對預案和措施。

在全球創新版圖的重構中處於領導地位

由於其他國家不斷提高研發強度,與製造相關的研發活動已轉移到全球的新興市場。在過去幾年裏,美國製造公司的研發投入占私營部門的2/3,而在海外的研發投資是國內的3倍。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在《2030年全球趨勢:不一樣的世界》中指出,技術中心已經開始從西方向東方和南方轉移。由於跨國企業將重點集中到增長最快的新興市場,而且中國、印度、巴西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企業正在迅速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今後15到20年間很可能會有更多的技術活動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美國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的報告指出,未來25年中國創新競爭力的增長將是對美國經濟的嚴重挑戰。目前美國的一些企業巨頭已作好準備應對未來製造業的挑戰,30多萬家中小企業大部分遊離於美國的創新體係之外。美國通過包括貿易保護政策在內的諸多措施,旨在利用好創新體係的驅動力,通過製造業創造技術優勢,引領全球先進製造業,在全球的創新版圖重構中處於領導地位。

三大啟示

充分利用美國的知識產權製度,維護企業自身的合法權益

在美國337調查中,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終裁後,受到裁決不利影響的企業可以上訴到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京瓷無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上訴程序成功應對美國337調查的作法值得思考。2008年10月14日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對於京瓷無線股份有限公司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一案作出宣判,認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無權發布有限排除令禁止非被告的下遊產品進口到美國。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的判決大大地縮小了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可能提供的救濟範圍。因此企業在遭遇美國的知識產權調查時,及時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裁定侵權的情況,也要通過法院程序進行救濟,以盡最大限度維護企業的利益。

製定長期的知識產權發展戰略,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世界各國均把知識產權上升為國家戰略,通過保護知識產權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先進製造技術的發展。隨著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強化,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既有機遇也麵臨挑戰。因此要製定長期知識產權發展戰略,健全知識產權立法,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從根本上減少由於保護差異引起的知識產權貿易摩擦。

同時借鑒美國的作法,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在中美知識產權貿易摩擦博弈中處於更加有力的地位。美國在製定和實施知識產權對外保護戰略的過程中,政府始終擔當主導者的角色。美國政府中涉及知識產權的機構包括專利商標局、版權局、商務部、貿易代表辦公室、司法部、國務院、知識產權執法調節委員會、國際貿易委員會等等,但權責明晰,各司其職,成為實施知識產權對外保護戰略的主要力量。在政府主導下,美國的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會力量也廣泛參與到知識產權對外保護戰略中,提高了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大了對創新性研究的投入,增強了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推動企業不斷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轉移

美國是全球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集中度最高的國家,其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歐盟和日本分別為32%和30%;而中國、巴西、印度和俄羅斯僅為20%左右。從綠色技術領域來看,美、日、歐占有世界最先進的技術。韓國科學技術企劃評價院於2011年發表報告顯示,27個重點綠色技術領域的頂尖技術多數掌握在美國手中,其次為歐盟和日本。

(董鵬為企業戰略研究員,張程昱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