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與主要任務是理解《古蘭經》與“聖訓”中有關自然界的學說,發展伊斯蘭哲學、社會學,以仿效、革新並吸收當代科學技術為宗旨,對當代西方和東方的科學技術加以哲學和社會學的評定;優先發展能帶動局部利益的具體科學、技術的專題性學術研究。
主要活動有組織講座、講課、考察、調查、大小型會議並借助社會大眾傳媒進行活動;出版學術性和通俗性書籍、刊物、教材和廣播、電視宣傳材料;為伊斯蘭科學技術的發展、傳播的係列化、專業化而努力,提供考察、調研、出版費用和其他物質與榮譽獎勵。
為實現上述目的與任務,製訂地方性、區域性規劃,建立聯係多個中心、研究所、圖書館的出版發行與情報交流等傳播網,加強與其他學術團體、教育和研究機構、國內外政府性和非政府性組織的相互支持與合作。該所在世界科技界和伊斯蘭學術界具有一定影響。
三、挪威貝爾根大學中東伊斯蘭研究中心
挪威貝爾根大學中東伊斯蘭研究中心是北歐伊斯蘭學術研究機構。1987年在挪威貝爾根大學創立,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第一個從事交叉專業、交叉學科的研究中心。其宗旨是加強對中東伊斯蘭教的研究。研究課題有阿富汗赫拉特地區和城市研究,通用土耳其語的中亞地區的語言研究,以及18%19世紀中東衝突中政治言論當中的蘇菲派思想研究,北歐移民研究,北歐諸穆斯林社團研究。
該中心在北歐學術界具有一定影響。
四、艾資哈爾大學
艾資哈爾大學是世界著名學府,坐落在尼羅河畔的埃及首都開羅。
公元10世紀,突尼斯馬哈迪城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穆斯林建立了伊斯蘭教曆史上的什葉派王朝。他們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的後裔,因此,名為法蒂瑪王朝。公元969年,他們著手在尼羅河畔興建一新城。公元971年,新都建成,王朝以阿拉伯語“開羅”一詞命名新都,“開羅”詞意為“震懾”。從此開羅城成了法蒂瑪王朝的首都。艾資哈爾清真寺於公元972年6月22日落成,後改為艾資哈爾大學。
開羅城被稱為“千塔之城”,其中有3個擎天矗立的尖塔。這3個尖塔是艾資哈爾清真寺的宣禮塔,現已成為艾資哈爾大學的象征,無論在報刊上還是書籍上,隻要人們看到這幅雄偉壯麗的圖案,就知道它就是艾資哈爾。艾資哈爾大學的校徽就采用尖塔圖案作標誌。
艾資哈爾大學原有4個學院,即伊斯蘭法學院、伊斯蘭基礎學院、阿拉伯文學院、伊斯蘭宣教學院,相繼成立了學者委員會。1961年,艾資哈爾大學在原有院係的基礎上新開辦了醫學院、工學院、商學院,農學院、語言翻譯學院、教育學院、醫藥學院,阿拉伯語及伊斯蘭研究學院,現已增加至30多個院係13萬學生,包括來自五大洲75個國家的12000多名留學生。學院分散在埃及各城市。各學院附屬中小學就有上千所,采用簡樸、獨特的講座形式進行教學。艾資哈爾大學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一所獨特的現代綜合大學。
在艾資哈爾大學中,設有女子學生城,清一色“女兒國”,四周築有高牆。女子學生城的領導和全部工作服務人員均為女性。另外,還有留學生城、男大學生城和舉世聞名的圖書館。
據史書記載,自1921年王靜齋阿訇偕其學生馬宏道前往艾資哈爾大學學習開始,以後陸續有幾十名中國留學生在艾資哈爾大學學習。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伊斯蘭教協會1982年3月選派10名學生赴該校學習。
艾資哈爾大學為中埃友好關係起過重要作用。前埃及宗教部長、艾資哈爾大學校長艾哈默德·哈桑、巴庫爾長老受納賽爾總統委派訪華,緊接著,伊斯蘭大會代表團又訪華。之後,埃及於1956年與中國正式建交,成為阿拉伯世界與非洲大陸第一個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
悠悠千餘年來,世界著名學府艾資哈爾大學,正以其獨特的風貌在世界上產生著越來越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