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蘭經》降示的社會背景
《古蘭經》降示的過程,也就是伊斯蘭教複興和發展的過程。在穆罕默德口授《古蘭經》傳播伊斯蘭教之前,阿拉伯半島麥加城和世界各地的狀況是社會動蕩不安,各種矛盾日益尖銳,戰火連綿不斷,道德風尚極端敗壞,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那時人們十分渴望和平、安定和統一。《古蘭經》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下降的。穆罕默德也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開始複興傳播伊斯蘭教的。
(二)《古蘭經》的內容
《古蘭經》是公元609年至632年穆罕默德傳教的23年間依照臨時發生的事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陸陸續續得到的來自“真主安拉的啟示”,由穆罕默德口述,有幾位教門弟子德、阿裏、默斯歐德、武百耶等專門負責記錄。每當穆罕默德接到安拉啟示後便及時口授給他們,他們就零零星星地記錄在牛羊皮子、石板或者椰棗樹葉上,或駱駝、牛羊的肩胛骨上。
《古蘭經》共有1141章6236節,有77437個單詞347400個字母。
按體係來劃分,大致分為三類:①信仰,②法律,③倫理。
從具體內容上可分為四項:①命令:即命令人們做一切應該做的好事。②禁止:不準做一切違主、違教、違法的事情。③警示:讓人們警惕一切懲罰的嚴厲性。④承諾:使人們了解一切善功都將獲得優惠的獎賞。
(三)《古蘭經》的整理和保管
穆罕默德在世的時候,《古蘭經》並未編纂成冊。因為當時一方麵穆罕默德健在,另一方麵有好多聖門弟子都是哈菲祖(能全部背頌《古蘭經》的人)。所以當時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都能按著《古蘭經》的明文規定來處理和解決。這時編輯和整理《古蘭經》的任務還不十分迫切。
在穆罕默德去世以後,有些哈菲祖也在曆次戰爭中陸續犧牲了,眼看著《古蘭經》有失傳的危險。鑒於這種情況,歐麥爾向第一任哈裏發(繼承者)艾卜·白克爾建議:“趕緊整理《古蘭經》,以免散失。”艾氏采納了歐麥爾的建議,並馬上下命令,叫歐麥爾等人收集所有零散的《古蘭經》重新彙編,堅持嚴格標準:①文字材料必須是在穆聖先知麵前記錄的原始材料,任何根據記憶後來寫下的材料都不予錄入。②材料必須有至少兩個見證人證實其可靠性,也就是說,有兩個可信的人證實它們曾是穆聖先知背誦過的材料。根據該原則全部整理出來,按著古萊什人的方言即阿拉伯語抄寫了七部《古蘭經》,統一了標點符號,並將其他的《古蘭經》文字材料予以銷毀。歐斯曼本人保留了一部,把其他六部分送到麥加、大馬士革、也門、庫法、白薩拉、巴林等地作為統一的標準本。現在世界上流傳的《古蘭經》就是這統一的標準本。將其他的《古蘭經》全部焚毀的舉措,是為了整個穆斯林社會的團結與和諧,其行動得到了一致認可。
《古蘭經》的保存,無論是書麵的還是記憶上的,雖經曆了漫長的曆史時期,直到今天,沒有任何的刪改,沒有任何摻雜訛誤。這種神聖而嚴肅的保存方式,奠定了《古蘭經》崇高無上的地位。
《古蘭經》不僅是伊斯蘭教最基本的經典,也是阿拉伯史上編寫成冊的第一部文獻,包括曆史、文學、風俗、習慣、教法規定和教義等基本內容。
《古蘭經》在阿拉伯文學史上,在伊斯蘭文化史上,都占據重要的地位。《古蘭經》用優美的散文寫成,讀來鏗鏘有韻,結構也獨特不俗。1400多年以來,《古蘭經》一直是阿拉伯語文的典範。阿拉伯半島,原是一個荒僻的沙漠地帶。阿拉伯語文,原先也不被世界上的人們重視。正是由於有了《古蘭經》,阿拉伯語文才以旺盛的生命力傳播至世界各地,影響了許多民族的思想、文化。
世界上不少著名的文學家都重視對《古蘭經》的研究,倍加讚揚。德國著名詩人歌德說:“《古蘭經》是百讀不厭的,每讀一次,起初總覺得它更新鮮了,不久它就引人入勝,使人驚心動魄,終於使人肅然起敬……”赫什斐爾說:就說服的力量、文辭的動人、結構的奇妙這三方論,《古蘭經》是不可及的。
回族學者馬堅於1949年在北大寫成的《古蘭簡介》,書中說:“憑著這部《古蘭經》,穆罕默德在23年之中把一盤散沙似的阿拉伯人凝鑄成一個堅強的民族;憑著這部《經》,阿拉伯民族在百年之中解放了亞非歐三洲上被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所奴役的幾百萬人民。後來,他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引起了歐洲各國的文藝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