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清多少次,在電腦前敲上最後一個字、一個符號,關掉文檔,關掉屏幕下的一個個小方塊兒,然後在“開始”菜單裏尋找“關機”。隨著電腦的“吱吱”聲漸漸弱下去,我站起身,拉開窗簾,讓清晨的陽光灑進來,還有微微的風。
而這次不眠之夜的不一樣,是剛剛結束了又一段的長途跋涉,從終點回到起點。路,因這長長的跋涉變得異常真實,也很殘酷。殘酷,是因為已經不可能再回頭,重新來過了。
從開始的“克隆之道”,到後來的“創新之道”,再到“大學之道”,毋庸置疑,這是一本打算來論“道”的書,然則到了最後劃句號的時候,我才突然感覺自己背心發涼:一直在這裏論道,可對於道本身我又了解多少呢?
很喜歡漢字的構造方法,它往往能在不經意中用最簡單的形式說明一些高深的道理。回想本書一開始時對“路”的拆解:“路”,“足”旁一個“各”,各人加上自己的腳,走出來就是路。如果把這法子用到關於“道”的理解上也很有意思:“道”,一首一走,難道不正是想說“第一次走的路、第一次用的方法才是道,重複別人做過的事不叫道”嗎?
走不一樣的路,堅持創新才能生道。記得一年前,我8歲的兒子突然拿給我他自己寫的一篇短文,題目是《愛的秘密》。上麵寫道:“海茹萍下班了,準備到對麵的百貨大樓去買自己喜歡的一件連衣裙。過馬路的時候,她遇到了一個乞丐,乞丐向她討要10元錢,不知怎麼海茹萍竟給了,而這一來,她買衣服的錢就不夠了,於是海茹萍隻好回家了。”看到這裏,我心想,雖然讀起來稀鬆平常,倒也很高興孩子在這麼小的年齡居然寫上了小小說。不過,小小說的最後一句卻讓我驚呆了,他寫道:“令海茹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個乞丐後來成了她的丈夫!”
生活,就是這樣總能在意料之中的路線上,給我們意料之外的驚喜。完成本書初稿的那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樣送孩子上學,然後坐1號地鐵去上班,擁擠的車廂裏一如既往,包括仰頭看到的一則有關“中國傳統工藝”的公益廣告,上書:天有時,地有氣,才有美,工有巧。而此時,這四個短句竟突然打動我的心,試想想,何嚐隻是中國傳統工藝如此,世上萬千事包括做好節目不也一樣嗎?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我一時猛省,隻覺生活處處皆有道,道不分男女、不分長幼、不分先後,道是大道、是正道、是厚道……
道,還是道謝,一路走來,我還學會了感恩。需要表達真誠感激的人實在不少,這幾天正趕上往新手機裏輸號碼,開始還覺得自己笨笨的,一個一個的輸入效率實在太低,但看到每一個電話號碼和聯係人時,雖然很多人都很長時間沒有聯係,但這人的音容笑貌依然會浮現在腦海裏,心裏也都會跟著輕輕一笑。如果看到此處您也會心一笑,那是我在向您深深致敬呢!
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台長、我投身廣播事業的引路人汪良先生特為本書題寫書名,真是不勝感激。北京交通廣播的當家人李秀磊女士欣然作序,更是讓我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感謝一直以來幫助我成長的前輩和老師們,以及所有和我們一起行走天下的嘉賓、聽眾和網友,當然還有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家人,不一一具名,這裏一同謝過。
毫不誇張地說,這本200多頁的書,充其量隻能是一本“薄書”,不是在於頁數,而是它的內容,鑒於學識和能力限製,可笑的錯誤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但恩師曹璐教授曾多次跟我說,做什麼,都是先有後好。其實這就是“道”,凡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著它的表象去追尋其中真理,凡事又不能因循守舊,而是要從已知的內容去推理或創造出未知的世界。
書可以越讀越薄,人生卻因此越積越厚。
牛力
2010年9月於小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