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把羊留住,靠的不是羊圈(3 / 3)

在中學課本裏有一篇文章,叫做《觸龍說趙太後》,講的是趙太後因為疼愛兒子長安君,不願意讓他去做人質,而觸龍則告訴太後,要想真正疼愛長安君,就要給他鍛煉的機會,這樣他才能夠成長、能夠服眾。現代社會也是一樣,很多外國的億萬富翁並沒有把錢留給兒女,而是做了慈善事業。他們認為,留給兒女最重要的是賺錢的方式與生存的方法,而不是金錢本身。同樣的道理,在團隊生活當中,金錢固然有激勵的作用,但是金錢的激勵並不能持久地發揮作用。因為在得到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後,人們更渴望獲得尊重、成長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當組織成員的工作熱情下降、績效下滑時,不要以為員工隻是為了工資或獎金,試著給他們獲得責任感和榮譽感的機會,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野羊的選擇——留人不如留心,學會培養忠心耿耿的員工

一個管理者的成功,與人才是分不開的,而隻有讓人才在團隊中有一種歸屬感,才能夠真正把他們留住;反之,即使有再多條條框框的束縛,也不能讓他們真心實意地為你工作。

心理寓言

天黑了,甲、乙兩個牧羊人各自把羊群往家趕,這時候他們驚喜地發現,每家的羊都多了十幾隻。原來,一群野山羊跟著家羊跑回來了。

牧羊人甲心想,到嘴的肥肉不能丟呀。於是,他紮緊籬笆,把野山羊牢牢地圈了起來。

牧羊人乙則想,待這些野山羊好點,或許能引來更多的野山羊。於是,他給這群野山羊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草料。

第二天,牧羊人甲害怕野山羊跑掉,隻把家羊趕進草原吃草,牧羊人乙卻把家羊和野山羊一起趕進了茫茫大草原。

到了夜晚,牧羊人乙的家羊又帶回了十幾隻野山羊,而牧羊人甲的家羊連一隻野山羊也沒有帶回來。

牧羊人甲非常憤怒,大罵家羊無能。一隻老家羊怯怯地說:“這也不能全怪我們,那幫野山羊都知道一到我們家就被圈起來,失去了自由,誰還敢到我們家來呀!”

詭計點撥

管理是一門藝術,好的管理者能夠統領千軍萬馬,立下千秋偉業;反之,一個不懂得管理藝術的人,哪怕連一個小小的羊群都沒有辦法管好。牧羊人甲的問題就在於,他不懂得站在野山羊的角度思考問題,隻是一味地滿足於自己的私利,結果失去了人心,再也不會有野山羊來投奔他了。

這裏所說的其實就是一個人才管理的問題。從古到今,無論哪一個領域,人才都是成就一番事業的有力保障,於是能否留住人才就成了評價一個領導者優劣的標準。在曆史中,類似牧羊人與野山羊的故事實在是太普遍了。尤其是在動亂時期,很多人都打出招賢納士的旗號,但是人才召來了,卻不好好對待,結果就像牧羊人甲那樣,不僅已有的可能會逃跑,那些準備要來的聽到風聲也會躲得遠遠的。比如韓信,他最初是項羽的部下,得不到重用,才轉投劉邦,結果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可以說,項羽的失敗,追根究底還是人才的流失造成的。

與項羽不同,燕昭王為了招募人才,聽取郭隗的建議,“築台而師之”,結果樂毅、鄒衍、劇辛等一大批有才能的人都來投奔燕國,燕國由此強大起來。這其實正是牧羊人乙的管理思路。

在現代企業的管理當中,也存在著與寓言類似的管理問題。有些企業在留住人才的時候,通過硬性措施囚禁人才,如在協議當中提高違約金,其結果人是留住了,卻沒能留住心,到頭來依舊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有的企業則給予人才足夠的發展空間和製度上的自由寬鬆,反而能夠籠絡人才,讓他們死心塌地為企業工作。比如像牛根生、史玉柱這樣優秀的企業家,即使在窮得給員工發不出工資的情況下,照樣有一大批員工不離不棄地跟著他們,他們的管理是能夠深入人心,是成功的。

一條腿的鴨子——讚揚是一種不需要成本的獎勵

管理者對於下屬一句鼓勵、讚揚的話,並不花費什麼,卻可以產生極大的能量,使下屬信心百倍地投入工作當中。

心理寓言

有個著名的廚師,他的拿手好菜是烤鴨,深受顧客喜愛。可是,他的老板從來不給廚師任何鼓勵,這使得廚師整天悶悶不樂。

有一次,老板有貴客來訪,在家設宴招待貴賓,招呼廚師露一手。酒席上,當老板夾了一條鴨腿給客人時,卻找不到另一條腿,他便問廚師:“另一條鴨腿哪裏去了?”廚師說:老板,我們家裏養的鴨子都隻有一條腿。”老板很是詫異。

飯後,老板跟著廚師到鴨籠去看個究竟。時值夜晚,鴨子正在睡覺,每隻鴨子都隻露出了一條腿。廚師指著鴨子說:“老板,你看我們家的鴨子不全是一條腿的麼?”老板便舉手拍掌,吵醒了鴨子,鴨子被驚醒後,都站了起來。老板說:“鴨子不全是兩條腿嗎?”廚師說:“對!對!不過,隻有鼓掌拍手,鴨子才有兩條腿啊!”

詭計點撥

一句讚揚,一次鼓勵,可以使人產生極大的動力,然而,在日常工作中,很多管理者就像寓言中的老板一樣,已經習慣了在下屬麵前惜言如金,在他們犯錯誤時才指出並責令其改正,對好的行為卻閉口不談,似乎隻有這樣才能維護管理者的威嚴,使自己的話擲地有聲。其實,這種管理理念並不能讓一個人成為出色的管理者。

作為一名管理者,我們必須明白,讚揚是對別人行為的一種認同,是對對方價值的肯定。隻有及時地對別人好的行為加以肯定,對方才會把這種行為保持下去,其他人才會以此為榜樣改變自己的行為,如果一味板起麵孔,對員工的進步不聞不問,而隻要有一點點小失誤就色厲內荏、大聲斥責,必然會極大地挫傷員工的積極性,降低工作效率。

由此可知,管理者的職責不僅僅是唱好“白臉”——糾正員工錯誤的行為,還要唱好“紅臉”——發現好的行為及時給予表揚。隻有紅白兼顧,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農夫的獎勵——獎勵錯誤的行為,會得到更多錯誤

作為管理者必須知道,你獎勵什麼樣的行為,就會得到更多同樣的行為,即使這種行為本身是錯誤的。這樣一來,就會造成極惡劣的後果。

心理寓言

有一天,一個漁夫看到船邊有一條蛇,嘴裏叼著一隻青蛙。看到垂死掙紮的青蛙,漁夫覺得非常可憐,便把青蛙從蛇的口中救出來放走了。隨後,漁夫又對那條即將挨餓的蛇動了惻隱之心,便想給那條蛇找點東西吃。因為身邊隻有酒了,漁夫便滴了幾滴在蛇的口中。

這條蛇喝過酒後高興地遊走了,青蛙也因獲救而高興,漁夫則為自己的善舉感到快樂。他認為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然而,讓漁夫沒有想到的是,僅僅過了幾分鍾,漁夫聽到有東西在叩擊他的船板,他低頭一看,看見那條蛇又回來了,而且嘴裏咬著兩隻青蛙——正等著漁夫給它酒喝。

詭計點撥

在很多管理者看來,獎勵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他們每天都會對某些員工進行獎勵。然而,就是在獎勵這件簡單的事上,很多管理者卻常常犯著這樣的錯誤:口口聲聲說要注重實效,卻獎勵那些看起來最忙,又毫無工作成果的人;總是大聲疾呼“要對公司忠誠”,卻付高薪給那些威脅要離職的人;總是在開會時鼓勵員工去創新,卻常常懲罰那些敢於發表不同意見和敢作敢為的人;總是強調節儉,卻以最大的預算增幅,獎勵那些將資源耗得精光的人……

獎勵,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激勵手段,但是獎勵也是需要技巧。如果領導者不能客觀、公正、科學地考核員工,正確獎罰員工,忽視員工的良好表現,甚至懲罰好表現、獎勵錯誤的行為,就會使工作毫無效率,員工毫無工作激情,企業死氣沉沉。在對員工進行獎勵時,領導者必須明確獎勵的對象、原因以及方法。否則,獎勵不但不會起到激勵的效果,反而會使員工的行為背離領導者獎勵的初衷。就像寓言中的那樣,農夫給蛇酒本來是想救青蛙,反而促使蛇去捕捉更多的青蛙。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你獎勵什麼行為,就會得到更多這樣的行為,即使這種行為本身是錯誤的。當然,這樣的事情並不僅僅在寓言中存在,現實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曾經有一個企業,為了促使銷售人員多與顧客聯係,製定了這樣一個獎懲製度,手機話費不滿300元的,不予報銷;超過400元的,不但予以全額報銷,還有獎勵。領導者製定這一製度,本意是想促使員工多與顧客溝通,結果卻並非如此。業務員為了達到300元話費,大打私人電話,有的竟然用手機打長途與朋友聊天。這一製度不但沒有使業績增長,反而浪費了公司的資金。

很顯然,在這樣的獎懲製度下,由於領導者錯誤的獎勵,造成了他不希望看到的局麵。因此,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必須仔細檢查企業的獎懲製度,修改不合理的部分,通過獎勵正確的行為和懲罰錯誤的行為來獲得想要的員工行為。例如,想提高質量,就應該獎勵高質量;想讓員工遵守製度,就獎勵堅持原則的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