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不吃飽怎麼減肥——神經性暴食症(3)(1 / 3)

主持人:是的,我剛剛百度了一下,英國艾克賽特大學還做個一項研究,對3.7萬名12~15歲的女孩兒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57.3%的女孩兒都認為自己的形象是其最關心的問題,而時尚雜誌和影視媒體對於青少年對自己形體不滿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還有調查發現,41%的少女們都承認節食減肥的想法來源於時尚刊物和媒體。這些比例都是相當驚人的,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看來媒體的引導作用還是比較大的。

專家甲:是這樣的。所以有人也說,神經性暴食症,其實是一種社會文化需求帶來的疾病,說到底,是這個社會對於美的定義產生了畸形,也就導致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對於身材的看法出現了畸形,這種畸形對飲食的態度和模式都有著非常深遠和廣泛的影響。

主持人:這個問題真的是比較切合實際的,我們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當然,不要盲目地追求時常和美,也就間接地減少了神經性暴食症的發生比例了。專家甲的提法非常好。好的,我們再來聽聽專家乙的看法。

專家乙:大家好,我是一名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師。有許多同學在向我傾訴心理的困擾和疑惑的時候都提到了和神經性暴食症比較相似的體驗,我也是通過研究大量的同學案例得出的看法。其實,當我們情緒比較低落的時候都會尋找一些方式來發泄和緩解,就像馬斯洛教授前麵說的,這可能就是一種從高層次需求退回到低層次需求的過程吧。如果某年某月某日,你恰好承受了距大壓力,又恰好通過瘋狂地吃東西感覺到釋放的快感,剛好又通過某個渠道了解到了催吐可以防止長胖,那麼這幾種行為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一種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持續性聯係——“不爽-暴食-催吐”。一旦形成了這種聯係,我們在下一次遇到壓力遭受挫折的時候,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暴食加催吐的方式。那麼長此以往呢,大家可以想象得到,這種聯係就會越來越穩定,越來越難以改變,這也是很多同學向我反映的,在暴食催吐之後自己非常痛苦,但是就是很難去改變,我們把這種狀態叫作“聯接後的固化”。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聯接後的固化其實就是我們的習慣養成的過程,我們的每個習慣都是這種模式養成和維持的。

專家乙:你理解得非常對!我們平時生活中的習慣其實就是反複重複了很多次的結果,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養成,不好的暴飲暴食也是可以養成的。所以我們都要及時意識到“不爽-暴食-催吐”的危害性,必要的強迫自己改變這種“習慣”,可能一切還來得及。

主持人:我有個問題,有些人在遇到壓力的時候會去跑步遊泳,有些人可能比較喜歡找朋友傾訴,這些都是一種發泄方式。那麼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用吃東西來緩解壓力呢?或者說,容易產生神經性暴食症的人通常的性格是不是也比較特殊呢?

專家乙: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其實前麵弗洛伊德教授也提到過一些,比如低自尊感的人們更容易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更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這種情緒可能就會讓他逃避運動啊、交往啊這些接觸人的活動。對他來講,可能自己一個人躲在小屋裏猛吃東西是最能讓自己輕鬆的,所以也就容易形成暴飲暴食的習慣了。有很多研究也都發現,對人際交往比較敏感、不自信、完美傾向、自控力不足的人更容易產生神經性暴食症的症狀,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對自我體型和食物本身的關注程度都要遠遠高於正常水平。

主持人:嗯,所以生活中需要更多的關懷這些不太自信的人,讓他們多參加一些活動可能也會幫助其建立良好的認識。再次感謝專家乙的講解。最後,我們有請專家丙來介紹一下他的看法,大家歡迎!

專家丙:(掌聲也不熱烈啊)咳咳,估計大家聽得有點累了,我給大家介紹的這些都比較輕鬆、貼近生活,請大家堅持一下。(下麵依舊鴉雀無聲)好吧,我主要關注的是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可能會導致我們暴飲暴食,下麵簡明扼要列出幾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