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雙重束縛理論——強調父母給予子女矛盾的、相反的訊息,而使得子女左右為難而影響判斷力。
2.高情感表露——指父母情緒過於嚴苛,過分幹涉與擔憂(即兩極化的情緒),不僅易使子女罹患精神分裂,也容易在治療後複發。
3.偽共生——互動僵化的家庭,家庭成員無良好的支持與溝通,易使其與外界現實環境產生互動障礙而導致精神分裂。
4.婚姻分裂、歪斜——當父母之間有所衝突,或是父母有一方過度以自我為中心而貶低另一方的角色功能,進而拉攏、討好異性子女,使子女對同性雙親無法完成認同,而影響子女無法發展健全的人格。就年輕男性來說,一個充滿壓力的階段便是踏入成年的時期,在這期間,他要努力去找尋理想職業、選擇朋友及邁向獨立生活,這個便是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常發病的時期。就女性而言,人生的重大壓力較遲出現,通常是當她們有孩子的時候。所以,我們發現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發病時間一般遲於男性。
另外,家庭成員去世、失業及感情破裂均會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也能令精神分裂症惡化或導致複發。
神經傳導物質
許多研究著眼於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在精神分裂症的發展過程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往大部分的研究把焦點放在一種名為多巴胺(dopamine)的神經傳導物質上,認為是腦中多巴胺的過度活化導致了精神分裂症的發生。有一些證據強烈支持多巴胺理論,但是也有一些研究結果並不支持此理論。
支持精神分裂症多巴胺理論的證據:阻斷多巴胺(dopamine)作用的藥劑可以減少精神分裂症的症狀。
阻斷多巴胺(dopamine)作用的藥劑會導致與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disease)相似的副作用。帕金森氏症是由於腦部基底核這個部位缺乏多巴胺所導致。
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結構與多巴胺相似,能夠完全阻斷多巴胺接受器的作用。
高劑量的安非他命會導致“Amphetamine psychosis”,它的症狀與精神分裂症相似。Amphetamine psychosis是研究精神分裂症的一種模式,因為能夠阻斷的藥物也能夠減緩精神分裂症的症狀。安非他命同時也會加重精神分裂症的症狀。
兒童當中精神分裂症的高危險群,其腦波的形式與成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很雷同。借著多巴胺接受器阻斷藥物的作用,可以減少這些孩子的異常腦波。
不支持精神分裂症多巴胺理論的證據:安非他命所影響的不隻是增加多巴胺的含量而已。它同時也會增加其神經傳導物質的含量。
阻斷多巴胺接受器的藥物很迅速地對接受器發生作用,然而,這些藥物有時得花好幾天的時間才能在精神分裂症病患身上顯現出行為上的改變。
多巴胺阻斷劑的作用方式可能是間接的,這些藥物可能會影響對於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更有影響力的係統。
根據上述研究成果,一些藥物應運而生——氯氮平(clozapine),這個藥物可以同時阻斷血清素(serotonin)以及多巴胺(dopam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