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分裂的自我——精神分裂症(2)(2 / 3)

如果你見到一個從頭到腳穿著破舊的軍裝、提著個水桶在河邊玩水、看到你路過突然跑過來衝你大吼大叫的人,你肯定會雙手食指相對做無辜狀,用稍帶疑問的語氣默默念道:“這人是個瘋子吧?”當你聽說他每天都提著水桶在河邊不停地把水裝到桶裏又倒出來,還曾經拿著把木刀從二樓往下跳,自稱是梁山好漢,你肯定會翻個白眼,異常篤定地免費送他個標簽:“神經病!”又有人告訴你,他被軍隊的精神病醫院收治過但沒治好,身上的軍裝就是從哪兒來的,也許你會很學術地總結一句:“精神分裂症。”跟殺人狂一樣,這種時刻把詭異的想法表演出來、總也不老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較容易辨別。他們是以陽性症狀為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瘋子”,整天大嚷大叫、行為怪異,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想法。但另外一些病人是以陰性症狀為主的,這些人特別安靜,乖乖地待在角落,不做事情,不說話,不參加社交活動,對任何人和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見到他們,你可能隻是覺得他們性格內向,不愛說話,或者最近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有點兒抑鬱情緒。但很有可能,他們的情況比你料想的複雜得多。簡單來講,陽性症狀主要是指一些異常的觀念、行為和感覺體驗,而陰性症狀則是指精神分裂病人所缺乏的、退行的行為,主要包括情感淡漠、貧語和無動機。有些患者初始發病時就是以陰性症狀為主,有些患者發病早期和症狀充分發展期是以陽性症狀為主,但到後期卻以陰性症狀為主。

一個原本工作勤勤懇懇、追求上進、大方開朗的女孩,半年多來經常一言不發、獨自發呆,朋友同事的聚會也不去,家人一起出去逛街也不去。以前能很好完成的工作任務,現在根本無法完成。以前從來不遲到,漸漸開始遲到早退。在公司時,總是一副散漫的樣子,對人對事都心不在焉,愛搭不理,工作完成得一塌糊塗。回到家,就一頭紮進屋子,對家人不聞不問,對吃的也漠不關心。周圍人覺得跟她交流困難,無法溝通。一開始,周圍的人都以為是她遇到了煩心事,心情不好,還好言相勸,嚐試用方法活動來吸引她參加社交活動,但她總是對大家的關心毫無反應,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慢慢地,朋友同事都跟她拉開了距離,覺得她簡直不可理喻,領導也不再安排重要的任務給她。有時候,她甚至不去上班,隻是默默坐在家裏發呆,不說一句話。家人急得團團轉,想盡了辦法也沒能讓她的狀況好轉。直到有一天,她說某個電影明星是她未婚夫,電影裏設計的橋段是為了紀念他們的愛情,該明星在電影中對女主角傾訴衷腸的台詞是他向自己求婚時說過的話。這時,家人才意識到,這個女孩是不是精神出了問題。

這是一個典型的以陰性症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症案例。不得不說,相較於“瘋瘋癲癲”型患者,這類“安靜寡言”型患者難以被較早地發現,被發現時或許病情已經比較嚴重。上文中,女孩對朋友、對家人的關心沒有反應,與周圍人交流困難,缺乏情感表達的表現正是陰性症狀中“情感淡漠”的主要症狀。女孩對事物對人均不感興趣、不工作、不社交即為“無動機”的表現。而“貧語”,顧名思義,是指患者語量顯著減少。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語量顯著減少是由其思維活動減少引起的。患者腦袋裏一片空白,根本沒有思考任何問題,沒有加工任何信息,當然也就無法表達出內容。有的時候,患者話說得不少,表達很流暢,但傳遞的信息卻少得可憐,這也是“貧語”的一種表現。

有沒有覺得精神分裂的陰性症狀看起來有點像抑鬱症?抑鬱症狀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出現率約為25%,多見於疾病急性期和緩解後期,部分抑鬱症狀可能是繼發於藥物副反應和患者對精神病態的認識。簡單來講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25%的人是抑鬱的,有人是因為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而抑鬱,有人是覺得得了精神分裂很不幸而抑鬱。說了這麼多,其實抑鬱症狀跟精神分裂的陰性症狀是兩碼事,隻是表現有些相似而已。那如何區分抑鬱症和陰性症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症呢?陰性症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跟現實是分離的,就像塊會呼吸的木頭,對你完全沒有反應。有些重度抑鬱症患者看起來也像木頭,但從眼神中依然能讀到他的憂慮,如果你仔細感受,或許能感覺到他與周圍仍有些情感上的交流,不是完全分離的。

可能你會覺得,如果你是位精神科醫生,肯定會喜歡這種“安靜寡言”型的患者,多好啊,不哭不鬧,比“瘋瘋癲癲”型的患者省心多了。如果你是位成就動機不強的醫生,並且耐得住寂寞,那你肯定會喜歡“安靜寡言”型患者。如果你以治好每一位患者為己任,治不好患者,內心就且非常痛苦,非常自責,“安靜寡言”型患者會讓你痛苦不堪。看似激烈的陽性症狀,更容易被藥物控製,容易治愈。看似小綿羊似的陰性症狀,才是真正的“醫生殺手”,各種抗精神病藥物對此的治療效果均不理想,比陽性症狀頑固得多。跟“安靜寡言”型患者交流會非常困難,這往往使得他們被社會隔離,不被關心,錯過理想的治療時機。假如有一天你碰到了一塊“會呼吸的木頭”,不要嫌棄人家,他的沉默不一定是對你的攻擊和不友好,或許他隻是病了,需要得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