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邁出征服的腳步(3 / 3)

奧軍在蒙特諾特失利後,便退守米裏希摩和代戈,企圖在那裏等待博立爾和克利將軍的援助。拿破侖在洞悉敵人的意圖後,立即決定乘勝追擊,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趁兩翼敵人來不及向中路增援之際,兵分兩路,以最快的速度攻占了米裏希摩和代戈。

14日,克利率領的增援部隊趕到,拿破侖親帥部隊與前來增援的部隊交戰,並一舉擊敗了克利的部隊。

在奪下代戈後,法軍士氣激昂,遂揮師西進,又攻打了駐守在切瓦的撒丁軍隊。4月16日,拿破侖下令對切瓦的撒軍發起進攻。而克利將軍為避免落入被法軍包圍的危險,命令部隊放棄了切瓦,退到科薩利亞河岸。

占領切瓦的法軍尾隨撒軍西進,對撒軍發起搶攻。但由於準備不足,指揮官奧熱羅和馬塞納未能及時趕到敵軍後麵,對地形也頗為陌生,加上塔納羅河泛濫,法軍此次進攻傷亡慘重。

拿破侖迅速召集軍官,研究戰局,而軍官們都堅決主張向撒軍再度發起進攻,這充分表明了當時在軍隊中有一股熱忱鼓舞著法軍將領們。最後,拿破侖和將軍們一致決定:不論士兵如何疲勞,都必須再次向撒軍發起進攻,否則法軍就會麵臨兩線作戰的危險。

然而4月22日,法軍正準備發起進攻時,卻發現撒軍自動撤出了陣地,匆忙向西邊的芒多維撤退了。

原來,克利將軍想避開法軍鋒芒,將部隊轉移到芒多維東麵一個更有利的陣地上。可他沒想到,這一行動不僅讓拿破侖輕而易舉地占領了幾天來都攻擊不下的堅固陣地,在撤軍過程中還遭到了法軍優勢兵力的包圍。

法軍強有力的打擊令撒軍喪失了全部的大炮、輜重以及最精銳的部隊,再也無力抵禦法軍的進攻。撒丁國王被迫宣布退出戰爭,派代表到都靈南麵的凱拉斯科城,與拿破侖進行談判。

(五)

4月28日,撒丁的代表與拿破侖的談判開始了。拿破侖以勝利者的身份向撒丁國王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條件:撒丁必須退出反法同盟,並派全權代表去巴黎締結和約;撒軍必須交出科尼、切瓦和托爾托納3個軍事要塞;在托爾托納移交法軍之前,暫時交出亞曆山大裏亞;法軍將控製目前所占領的一切地方;等等。

拿破侖的條件遭到了撒丁代表的嚴詞拒絕,談判氣氛十分緊張,甚至一度陷入僵局。最後,拿破侖充分利用他的外交才能,利用勝利不斷向撒丁代表施加壓力,終於迫使其接受了全部條件。這樣,皮埃蒙特,這個通往意大利北部的大門,在不到一個月的短短時間裏就被拿破侖打開了。

皮埃蒙特的勝利,使北意大利的戰略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拿破侖決定,充分利用協議給他提供的有利條件,將戰爭推向奧地利在北意大利的蜀地倫巴第。

1796年4月底,博立爾親自率領一支騎兵部隊突襲了亞曆山大裏亞、托爾托納和瓦倫察3個要塞,但都遭到失敗。無奈之下,博立爾慌忙率領主力退守波河北岸,企圖借助波河擋住法軍直驅倫巴第首府。

為了渡河,拿破侖采取了一係列巧妙的戰術,迂回行動,避開了奧軍的抵抗線,將在波河上遊的幾萬名奧軍置於無用之地,從而在幾乎沒有任何威脅的情況下輕而易舉地進入了倫巴第,使奧軍在一開始就陷入一種非常不利的境地。

博立爾得知拿破侖已經渡過波河,發現自己再次上當了,他心急火燎地率領奧軍主力前往皮亞琴察,企圖在那裏使法軍背靠波河一戰。但拿破侖卻根本無心戀戰,他很清楚,在這個危險的地方迎戰奧軍主力有害無益,他率領部隊迅速向弗米奧推進。

5月8日,兩軍先頭部隊的在弗米奧相遇,遂展開交鋒。奧軍很快便抵禦不住,向洛迪和米蘭方向撤退。

洛迪位於米蘭東南方向約40公裏的地方,阿達河的下遊,交通便利,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奧軍始終對洛迪沒有放棄。博立爾估計拿破侖可能會從洛迪方向渡河,因此在撤離阿達河時留下了一支重兵,並在阿達河附近布置了30門大炮,還打算炸毀這座橋,阻止法軍過河。

5月10日,奧軍向阿達河行進,準備炸橋。拿破侖發現後,調來大炮猛烈轟擊對岸的奧軍,致使奧軍無法靠近橋頭,不得不放棄炸橋的打算。

傍晚6時,拿破侖秘密抽調最精銳的隊伍組成一支突擊隊,進行奪橋之戰。可是,突擊隊很快就被敵人的炮火擊退了。

見此情景,拿破侖意識到,司令官是戰爭中最好的作戰表率,自己的行動也是對士兵們最有力的鼓舞。因此,他親自帶領貝爾蒂埃、馬塞納、拉納等高級將領趕赴陣地,冒著生命危險,向阿達河橋衝殺。

在拿破侖的鼓舞之下,法軍的軍官和士兵們士氣大漲,再度向對岸的奧軍發起猛烈衝擊。一些士兵發現阿達河的河水很淺,於是紛紛跳到河中,蹚水前行,向對岸的奧軍射擊,配合衝鋒,結果這支潮水一般的衝鋒隊伍一舉打通了這座橋。

過橋後,法軍整隊衝向奧軍陣線。奧軍陣線瞬間土崩瓦解,死傷眾多。博立爾見敗局已定,倉皇率殘兵敗將越過波河的另一條支河明橋河,逃循而去。

洛迪戰役充分體現了拿破侖高超的統帥才能和嫻熟的指揮藝術,而他在這次戰鬥中所表現出來的斯巴達式的勇敢,更是受到士兵們的熱情讚揚。他們以大革命時期那種共和派傳統的同誌式態度,親熱地稱呼他為“小伍長”。一夜之間,拿破侖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傳奇式英雄。

5月14日,法軍馬納塞師和奧熱羅師抵達倫巴第首府米蘭城下,2000名守敵宣布無條件投降。15日,法軍在人們的歡呼聲中浩浩蕩蕩地開進了繁華肅穆的米蘭城。從此,奧地利人在倫巴第的長期統治便不複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