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眾到主流

專欄

作者:金蘭都

經過30多年的飛速發展後,中國如今正從製造大國逐步轉型為消費大國。在此過程中,民眾五花八門的消費需求也衍生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消費群體,比如品牌控、國貨控、團購族、月光族、海歸族以及3A族等。

普遍而言,全世界的消費者都渴望以更合理的價格買到更好商品,但受文化及傳統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又各有其特點。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中國消費者的獨特DNA,我認為是“和諧”。一種建立在極端矛盾特質基礎上的和諧統一,這令我非常驚訝。

比如,中國的消費者普遍都有實用主義傾向,即非常看重商品的實用價值,因而對價格異常敏感,但與此同時他們又很“要麵子”,很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再比如,他們很多時候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喜歡紅色、或者6和8這樣的數字,但有時候他們又傾向於表露自己也緊跟全球時尚潮流,並不那麼“土”。

實用與麵子、本土與全球、集體與個人等範疇本來相互矛盾,但卻非常突出地體現在中國消費者身上。因此就當前階段的中國消費市場而言,已經形成了一種比較富有本國特色的“和諧消費形態”。

事實上,不論是中國、韓國,還是全球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都會經曆三個階段:政府主導、企業主導以及消費者主導。在第一階段,由於國家比較貧困,政府掌控有最多的財力,通常發揮主導作用;到了第二階段,企業會變成創造市場、引導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在第三階段下,消費者購買力大大增強,從而促使國家經濟體量與規模變得越來越龐大。

毫無疑問,中國如今已處於第三階段。而在我看來,未來仍會展現三大重要趨勢:一,城鎮化。中國當前的城鎮化比率已超過50%,但仍有巨大潛力。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居民的消費能力還會大大提高。

二,服務業的發展。伴隨著居民收入的進一步增加,消費者希望在金融、醫療及旅遊等領域也能獲得更好服務。我相信後者會像過去30年製造業的急劇發展一樣,引領中國未來的消費趨勢。

三,社會製度的完備。具體而言,當中國消費者的福利及部分行業的援助製度逐步建立後,他們開始有餘力將自己的財產投資到消費中去。如果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引發消費市場質的變化。

接下來的問題是,企業該如何應對上述趨勢?我認為首先是誠信。企業能讓產品價格更優、質量更佳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建立誠信,從長期來看將毫無競爭力。中國企業首先需要在國內成為本國消費者可以信賴的品牌,之後才能走出國門。

其次,細節。每次來中國,我聽到最多的詞兒就是“大”。如果看表演,得強調那是世界規模最大的演出;如果談景區,也會提到那是世界最大的建築。總之,中國有很多“大”的東西,但如果想抓住消費者心理,就得反過來注重細節。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向日本同行學習。他們有很多企業規模不大,卻非常細膩,產品變化多樣,更能迎合消費者需求。

最後,尊重。對進入中國的外國企業來說,一定要尊重當地的市場。雖然中國消費者越來越推崇全球標準,但他們也非常注重傳統的價值觀;雖然他們喜歡名牌,但或許實用才是購買的第一標準。企業千萬不要認為已在其他國家獲得成功,在中國也必定萬無一失,這樣的想法並不明智。

上世紀90年代我去美國留學時,在商店看到的電子產品基本都是索尼和三菱等日本品牌,韓國的三星和LG則藏在角落無人問津。如今,這一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當前有很多品牌正以驚人的速度急劇擴張,如果能在創意和革新等領域加倍努力,我相信也會出現更多國際品牌。(采訪整理|本刊記者高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