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丹麥式幸福(1 / 2)

丹麥式幸福

旅遊

作者:比特納

想要了解一個城市,不妨抬起頭猛嗅兩下,總能發現一些什麼。秘魯的利馬市有一股濃濃的柴油味兒,韓國首爾飄著一股揮之不去的大蒜味兒,肯尼亞拉穆市四處彌漫著丁香的芬芳,尼日利亞首都拉各斯則充斥著汗液的味道,這些氣味都讓我印象深刻。但哥本哈根卻讓我糊塗了,因為我驚訝地發現這座擁有近兩百萬人口的大城市,竟然一點“氣味”都沒有!頂多有一點兒從旁邊的波羅的海飄來的鹹味兒。

“我聞了半天,什麼都沒聞到啊!”我的朋友安德斯·韋伯的描述最恰如其分,“好像那些出挑的人都藏起來了。”

那是一個暖洋洋的下午,我們倆並排騎著自行車在哥本哈根鵝卵石鋪成的小街上閑逛。安德斯是一名記者,29歲,一頭毛絨絨的金發,皮膚很白,一雙藍眼睛十分機敏。他是丹麥最出名的廣播新聞節目的製作人之一,幾乎每天早上都可以從廣播中聽到他渾厚的男中音。不過,在下班之後他就成了我的私人導遊,常帶我在城裏四處轉轉,也順帶幫我聯係采訪。

就在前天,我們放棄了租來的汽車,跨上兩輛自行車——有點像電影《歡樂滿人間》中的那種——現在已經變成我采訪的專用交通工具了。我的計劃是先仔細觀察一番哥本哈根的居民,有機會的話再親眼看看傳說中的“丹麥式幸福”到底是什麼樣的。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發現這個斯堪的納維亞小國的國民普遍呈現出極高的幸福水平,也正因如此,丹麥成為了世界幸福地區中的“常青樹”。那麼,丹麥人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為什麼會帶來如此正麵的感受?他們的幸福感與我在新加坡和墨西哥遇到的有什麼不一樣?究竟什麼才是“丹麥式幸福”呢?

在哥本哈根,安德斯幾乎去哪兒都要騎自行車,像他一樣選擇騎車代步的人占到哥本哈根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和世界大多數地方不同的是,在這兒騎自行車的人才是整個地區的主宰。寬闊的自行車雙車道,騎車者專享的“右側先行”特權,崇尚清潔拒絕汙染的環保理念,還有專為步行者設計的有著900年曆史的街道,都讓騎兩個輪的比開四個輪的更有優勢。騎車人通常肩並肩,邊騎邊聊。騎得慢的靠右側走,那些穿著萊卡自行車服的騎手們則嗖嗖地在左側車道呼嘯騎過。你居然可以看到有人邊騎車打手機!實際上,自行車在這個國家十分普及,政府也提倡大家騎車出行。你能看到穿著一身西裝的男人在騎車,公文包就放在新潮的車筐裏;還能看到穿著長裙和高跟鞋的女士在蹬車。因為騎車本身很簡單又很酷,所以大家都很願意騎車代步。據統計,哥本哈根每天騎車上下班的人行駛距離加起來超過100萬公裏,這也難怪丹麥人比周邊的英國人、德國人和瑞典人都更苗條更健康了。

騎過尼哈芬濱海區之後,安德斯和我便沿著古老的人工運河一路騎下去,河岸兩側的風光各不相同,一側是一間間咖啡館,另一側是五顏六色的房屋——有緋紅色的、淡藍色的、淡金色的……再接下來,穿過了小鎮廣場,我們騎上了一條之字形的磚石小路,路邊是三三兩兩的食品攤,小販們正叫賣著熏鯡魚(可不是刨冰和熱狗哦)。進入城中心,我們從一條古老的石子路上顛簸騎行,這些路都有著拗口的名字,像Vesterbrogade和Oesterbrogade,據說鋪路的圓石已經有幾個世紀的曆史了。等出了老城區,我終於看見了一些現代的丹麥建築,比如在“斯盧瑟霍門”(Sluseholmen)住宅新區裏,四四方方的白色磚樓讓人一看就知道設計師小時候肯定對積木特別著迷;還有著名的城市音樂廳,到了夜晚就會點亮,像一個深藍色的立方體,絢爛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