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十年才有資格認證 每月還得定期培訓考試
海外傳真
作者: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普外科二區主任 王文躍
不出家門就能看病,這個願望在中國實現起來還有些困難,但在德國,家庭醫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我在德國工作期間,對那裏的家庭醫生有些了解。和我國的社區醫生類似,德國的家庭醫生多是全科醫生,他們立足社區開設私人診所,為居民服務。但很不一樣的是,我國很多醫學院畢業生進不了大醫院,又找不到太好的去處時,才會暫時去社區醫院就職。加上老百姓看病更願意去大醫院,甚至長個癤子都要找大專家去看,導致有時社區醫生一坐一天,也沒多少病人來看,所以社區醫生的醫術很難得到大幅提升。而在德國,要當個全科醫生非常難。
據了解,德國醫學生實行6年教育,其中要通過4次重要考試,合格後才能授予碩士學位證書,準予畢業。但畢業後要想當上全科醫生,還必須有個專科化過程。以前時間為2—3年,現在已增加到5年,以保證全科醫生的質量。在掌握包括基本疾病診療、社區定向服務、能對居民進行健康教育、初級衛生健保管理等多種技能,獲得資格認證後,才可以在社區開業。
德國的社區醫院設置是有序的,要根據一個社區的人口、某種病的發病率來測算,比如乳腺癌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五十,如果一個社區有10萬人,那可能發病的隻有50人,這就意味著這個社區可能不需要那麼多醫生。如果已經有了一家私人診所,那第二家就不會再批了。但這並不意味著社區醫生可以一勞永逸,不去提高業務。因為一旦居民對你的評價不好,就會去別家醫院看,那你就失去了掙錢的機會。所以德國全科醫生平均每月有17.6小時用來繼續醫學教育,了解每種病的最新進展,學習最先進的診療技術,同時也要定期考試。在德國,全科醫生占醫生總數的15%,每位全科醫生一般都有獨立診所,平均每人服務於1878名居民。
還有一點很大不同是,我國的全科醫生要求什麼都要會點,但這意味著可能什麼都不精。而專科醫生又隻是精通某一領域裏細分的某一個專業。德國的全科醫生則要求既懂基礎醫學,又要有自己的專業,比如婦科全科醫生,要對婦科腫瘤、婦科不孕等都有所了解。所以相對咱們的專科醫生,他們既專,又廣。在德國,家庭醫生也並非大家想的那樣背著藥箱免費上門給居民治病,而是按診療鍾點收費,所以隻要你有問題,醫生都會用他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來詳細幫你解答,這其實也是在做健康教育。
在德國期間,我感觸最深的另一點是嚴謹。德國醫生工作有一套固定的程序,比如每次手術,器械可以排一大排,即使有些用不上,也要帶齊,因為他們認為,“任何一樣工作都有程序化的必要”。手術過程中,每個重要步驟都要登記簽字,這樣一旦出問題可以追溯責任。手術中也會有人做質量控製,每一個步驟都要規範操作,不能亂來,這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醫療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