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集納
國際視野
中國外交目前正處於“樹大招風期”,發達國家擔心強大之後的中國會成為現有國際秩序的挑戰者,發展中國家則希望中國給予他們更多的援助,同時擔心中國與他們爭奪市場。中國目前處於一個相對孤立的狀態。要打破這種孤立的狀態就需要大力開展公共外交,向世界說明中國,幫助國外公眾正確認識中國的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成為當務之急。
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
大國崛起一般要經曆三個階段,一是準備期,二是摩擦期,三是接納期。而我們今天正處在與國際社會,特別是周邊國家地區戰略摩擦的高發期。在摩擦期,來自於內外的一些反崛起力量開始打壓我們,如果頂不住壓力,戰略選擇政策製定發生重大失誤的話,這個崛起就會夭折。所以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大國崛起的轉型期、關鍵期、高危期、孤獨期、矛盾凸顯期,也是大國崛起中危機頻頻爆發的時期。我們今天正處在這樣一個戰略摩擦期,也就是說,現在是我們能不能實現21世紀中華民族的崛起,能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安全環境的最關鍵的時期。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孟祥青
中國要不斷提高外交手段,更多地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中國在過去不是插手了他國的內政,而是相反在一些大事上麵管得不夠。我們需要的中國,是一個充分了解自身利益,能夠做出明確表態的國家。我們需要消除不確定。這是新政府的首要任務。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史教授、冷戰研究中心主任文安立
在2013年,中美雙方都須小心謹慎。華盛頓和北京必須把高談闊論和相互懷疑與實際的政策變化分開。美國必須消除“重心轉向亞洲”政策所造成的破壞,這項政策使中國更加懷疑美國的目標就是遏製中國。美國要花很長時間去說服中國相信,美國的目標是調整注意力,在關注中東的同時兼顧亞洲,因為亞洲關係到美國的諸多經濟、政治和安全利益。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主席傑茜卡·馬修斯
大數據是人們獲得新的認知、創造新的價值的源泉;大數據還是改變市場、組織機構以及政府與公民關係的方法。
英國牛津大學網絡學院互聯網研究所教授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
@楊伯漵:在社交媒體環境下,所謂的國際傳播大幅向全球傳播轉變。具體地說,就是網民在互動過程中逐步地忘記了國界,更多展示的是跨文化交際。(2012-12-3117:39)
@胡錫進:互聯網一直是自由、俠義,但又不太講法律、明槍暗箭盛行的江湖。今天全國人大通過了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這意味著法律真正進入這片是非之地。別擔心你會失去自由,你不會。法律是對付你的侵害者的,非法收集泄露你私人信息,以及強行給你發垃圾信息的人和組織將受到懲處。挺依法治國,挺依法治網。同時強烈呼籲監管部門嚴格限製決定中第五條的使用範圍,不用它對付正常的網絡批評,確保網絡輿論監督繼續保持它的尖銳性。這點是否做的好,是此項立法能否全麵推動網絡進步的試金石。(2012年12月28日17:56)
@北大新媒體:互聯網改變記憶方式——對互聯網的嚴重依賴將會導致認知能力、記憶力和安靜思考能力的改變。《科學》雜誌2011年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外部/交互記憶,信息被存儲在自身之外,我們更多的是記住信息的位置,而不是記住信息本身,也被稱之為Google效應。(2013年1月2日07:56)
@張明天:語音、短信量下降,寬帶、數據流量增加,這是通信技術進步、社會發展的必然。就如當年電話的誕生,伎現代通信的始祖——電報走向衰落;又如移動電話的出現,使固定電話風光不再。以移動互聯網加智能終端為標誌,以大數據流量承載多種應用為特點,又一個通信新時代開始了,讓我們張開雙臂迎接她吧!(2013年1月3日10:20)
摘編:付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