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民族的體育運動種類繁多,異彩紛呈。遊人若有興致,可前往比賽活動現場實地觀賞、參與。

佛教文化的縮影——藏族的節日慶典

藏族是甘肅省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甘肅藏族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武威市的天祝藏族自治縣。另外,張掖地區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與隴南地區的宕昌、文縣、武都和定西地區的岷縣等地也有藏民散居。

藏族以信奉藏傳佛教(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為主,有些地區也信奉白教和紅教,佛教對其生活習俗有著巨大的影響。甘肅藏族有名目繁多、形式各異的節日慶典,有些為各地藏民所共有,有些又因起源於不同的古羌分支,而有特殊的地方性節日。以佛教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節日慶典為藏族文化的一個縮影,也是當今旅遊觀光、感受民族風情的重要內容。

夏河香浪節。為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中旬舉行,為期3至5天。“香浪”,意思是“采薪”,是藏民在農閑時的一種郊遊形式。相傳過去寺僧在盛夏季節外出為自己采伐燒柴。因路途遙遠。當天不能返回,便露宿山野,少則兩天,多則數日方回。他們勞動之餘便消遣憩息,遊山玩水,享受大自然的恩賜,於是相沿成習,後來演變成傳統的娛樂活動。香浪節時正值草木茂盛、牛羊肥壯的盛夏,農閑的藏民紛紛來到綠草如茵的山坡上,依山傍水,搭成帳篷,點燃爐火,煮上酥油茶,擺出牛羊肉、青稞酒、奶食和果品,談心說笑,載歌載舞,盡情歡樂,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感受幸福美好生活的愉悅。節日期間,藏族群眾還要舉行賽馬、拔河、摔跤等傳統體育活動。男女青年手拉手,就地圍成圈,一齊高唱熱情奔放的祝酒歌,並跳起富有民族特色的鍋莊和弦子舞。應該說,香浪節是藏族人民抒發美好感情、享受生活快樂的節日,也是預祝來年豐收、憧憬未來幸福的喜慶節日。

卓尼曼拉節,這是甘南州卓尼縣部分地區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八至十五日舉行。節日前,已出嫁的婦女都要返回娘家與親人團聚。各村寨一方麵安排接送他村的“沙目”(歌舞隊)來本村寨演出,另一方麵又挑選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組成“沙目”去別村趕曼拉節。傍晚時,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到篝火熊熊的“沙目”現場觀看文藝演出,演員們搖起巴郎鼓,邊歌邊舞,活潑瀟灑,動作奔放,風格獨特,場麵熱烈,氣氛祥和。整個表演持續到翌日清晨。

黑水溝祭水節。是甘南州舟曲縣巴藏鄉後背水黑水溝每年端陽節祭水的節日。此處有一石崖,石縫間有幾個石洞,端午前後,石洞中一股股清澈透亮的泉水間歇噴出,附近群眾紛紛前來間歇泉邊祭水,煨桑燔祭,高聲呼喚祈水。待水噴出時,人們跳進水中盡情沐浴,熱烈地跳起“哆地舞”或“擺陣舞”,一直歡鬧到盡興為止。

插箭節,是藏語“拉卜則”的意譯,意思是祭山神,為古代部落社會祭祀地方神的一種遺俗,現為甘南州卓尼縣和夏河縣藏族人民的一種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傳統活動。祭山神時,要舉行隆重而莊嚴的插箭儀式。即由僧人誦經,而男子各執木杆或箭牌,象征箭杆的木杆長2米左右,上端削尖,係上彩綢或彩布,箭牌為一塊長2尺,寬3寸許的薄木板,繪以五色雲景,代表各物,如紅色代表太陽,黃色代表草原、森林等。然後到一山頭插成一叢狀物,上麵纏以嘛呢經幡。下部用木柵加石塊固定,再由地方長官或德高望重長者致祭、莫酒、獻哈達,繞“山神”石堆轉幾圈,祭祀儀式方告結束。之後,可舉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歌舞。

正月“毛蘭節”,是藏語“嘉洛毛蘭木”的譯音,也叫傳召節,意為“祈禱法會”。每年正月初三至十六日持續進行。這一節日在夏河拉卜愣寺及其附近地區最為隆重。屆時,各地寺院均向男女信徒開放。初三日晚上,喇嘛則聚集一起,聽取一年的規矩,並集中誦經,舉行祈禱法會,祈願這一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十三日午前舉行規模盛大的“曬佛”活動,隻見人群遍野,信徒爭至向佛像頂禮膜拜,信佛之虔誠令人驚訝。十五日舉行熱鬧異常的酥油燈會,僧侶們口念“六字真言”,圍繞寺院轉“香巴”,並舉行轉“古拉”活動,以祝願未來生活幸福美好。

藏曆年節,又叫“洛薩節”,意為新年,是藏族最隆重最歡快的傳統節日。藏曆年與漢族的農曆春節日期相近,藏曆新年這一天,藏民家家戶戶屋頂上燃起象征吉祥如意的鬆脂,佛龕前供奉以各種酥油麵點,染色青稞酒,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生活幸福。一般是老人或婦女一大早先背回第一桶“吉祥水”。再喚醒大家起來穿上新衣,按輩份依次坐下,順次抓食五穀鬥內的食品。這時長輩逐個祝“洛薩爾桑”(新年好)、紮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輩們則回敬“紮西德勒彭鬆錯”(吉祥如意,功德圓滿)。這一天,藏族各家各戶基本閉門歡聚,互不走訪。初二日開始,大家紛紛走出家門,相互拜年祝賀,持續3至5天不等。初三日,舉行為少女上頭的“笄禮”。即把年滿17歲而未出嫁的姑娘裝束得與成年婦女一樣,發後銀飾或珠寶飾下垂及踵,然後盛裝豔服拜訪親戚。親戚則送禮致賀。

此外,藏族人民每年還在當地舉辦特色各異的娘乃節、舟曲采花節等各種富有濃鬱民族情趣的節日,吸引眾多國內外旅遊愛好者觀賞。

伊斯蘭飲食文化——回族的風味佳饌

回族是甘肅省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是由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而由我國西北部和東南沿海兩頭逐漸滲透,進入內地,吸收漢族等民族成分而形成的一個特定的民族。

回族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受伊斯蘭教義教規的深刻影響,因而其分布在農村一般是自成村落;在城鎮則集中於某條街巷,以便於修築清真寺,舉行各種宗教活動和婚喪嫁娶等事務。在甘肅境內,回族群眾主要集中在五個地域,這就是蘭州西南麵的臨夏回族自治州,隴東的平涼市、華亭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臨潭、夏河縣一帶,隴中地區的定西、會寧縣一帶,蘭州市的城關區和七裏河區。其中以臨夏州回族人口最為集中。

信仰伊斯蘭教的甘肅回族人民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多以米麵為主食,喜吃麵條、油香、饊子等。副食主要是牛羊肉,也吃雞、鴨、魚、兔肉等,具有鮮明的伊斯蘭飲食文化特色。

由於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講究家庭飲食已成為甘肅回民生活的重要特征,一般是一日三餐,一茶兩飯。早餐多為喝蓋碗茶、牛奶、鹽泡奶茶,伴之以蒸饃與鍋盔;中午多吃擀麵或扯麵,並以各色清真炒菜相伴;而晚餐則以易消化的碎麵、雞蛋麵、羊肉麵片、槳水麵、酸湯麵等為主食。回族有品種繁多、色鮮味美的民族飲食,其中尤以羊雜碎、炸饊子、油果子、甜醅子、釀皮子、一窩絲、炒肉麵、燴三鮮、燴牛羊蹄筋、牛肉雜割、筏子麵腸、黃酒羊肉、手抓羊肉、羊羔肉和蓋碗茶等美味佳肴遠近聞名。不論待客還是喜慶節日,回族婦女都大顯身手,發揮技能,烹調出名目繁多、色味俱佳的風味佳饌來,顯示了回民熱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裏就說幾種比較馳名的飲食佳肴。

手抓羊肉,以臨夏回民烹煮者最為獨特,飲譽西北。這種手抓肉肉質細嫩,無腥膻氣味,肉肥而不膩,細嫩爽滑,清淡可口,因而成為回民招待貴賓的上等佳肴。其製作過程是:選用羔羊時期精飼的“棧羊”,在膘肉相間時宰後烹飪。先將羊肉下入沸水鍋中。撇去浮沫,並加入花椒、青鹽、幹薑幾味調料增香。並掌握好火候。在肉血水將幹未幹之時從鍋中撈出,則老嫩適度,肉鮮味美。在食用時,將煮好的羊肉乘熱裝盤上席,手抓肉塊,撒上椒鹽,蘸上蒜泥。便可食用。食用者聞其香,吃其味,回味悠長。

燴羊雜碎,這是甘寧回民共有的一種風味小吃,工藝獨特,選料講究,製作精細。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燴羊雜碎以潔白的腸肺、翠綠的香菜、醬紫的心肝、嫩黃的蔥薑和金紅的湯汁為主要特色。其烹製方法是:將幹淨熟爛的羊頭肉、心、肚、腸等一律切成細絲,下入原湯;再用上好羊肉和炸好的辣椒油、蔥、薑、蒜末、香菜、醬油、味精、醋等燴製即可食用。其特點是肉香湯美,沁人心脾。

黃酒羊肉,用臨夏著名的黃酒和鮮羊肉烹製成的特有小吃。以酒醇肉嫩而馳名隴原。臨夏黃酒由郭家酒坊生產,已有近百年的曆史。釀造的黃酒色澤金黃,香味醇厚,酸甜適度,並含有大量維生素、氨基酸和無機鹽等營養物質,具有活血提神之功效。待黃酒煮至將開未開之際,將羊肉薄片下入酒鍋,煮沸即為“酒肉”。臨夏酒肉酒味甜冽,肉嫩鮮美,酥而不膩,香氣樸鼻,食後有筋骨舒展、顏麵生色之感,不愧為“民族風味之鄉”的美味佳品。

炸饊子,是回民招待賓客的必備食品。它是用雞蛋、紅糖、花椒水和蜂蜜合上麵粉,由兩個人用一根木杠在和好的麵團上來回擠壓數遍,然後搓成細條,扭成各種花樣放入油鍋,炸製而成。饊子可有多種形狀,或盤成塔,或散炸,炸出的饊子粗細如筷,色澤焦黃,香酥可口。每逢喜慶節日,回族家家戶戶炸饊子、油香等傳統食品饋贈親友、款待賓客。倘若吃炸饊子附之以蓋碗茶,標誌著回族家庭喜事臨門。

油茶,這是回族的傳統早點。其做法是:將羊油放入鍋內,加火熬煉成液態,然後將炒麵一點點灑入沸滾的羊油內,邊灑邊攪,至半硬時再加入花椒、鹽、蔥、芝麻、核桃仁、杏仁等佐料。攪勻即可。之後,將油拌麵團舀入碗內,凝固備用。將羊油麵團切成薄片,放水煮熬則成油茶,稠稀可根據口味自調。然後泡上麻花、油香或饃饃,則香味沁脾,不膻不膩,營養豐富,味美可口。

蓋碗茶,是甘肅回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以“三炮台”蓋碗釅茶最為優良。“三炮台”蓋碗由蓋子、茶碗和掌盤配套組成。回族尤其喜歡飛紅點綴、精巧雅致的景德鎮出產的粉彩瓷和晶瑩如玉、凝重端方的顏色瓷,且視金邊紅珊瑚、紫福壽為圖案者珍品。這種茶具似碗又似杯,蓋子略小於碗口,略大於碗身。喝茶時用掌托起茶碗,既不燙手,傾斜度又小。甘肅回民平常喜喝春尖、陝青、毛尖和雲南沱茶等易釅耐久的茶葉。若有貴賓臨門,更以好茶相待。內沏冰糖、桂圓、沱茶號稱“三香”茶;如再加上葡萄幹、杏幹、枸杞等,則味道更醇香。在沏茶時,如用翻滾滾的“牡丹花”沸水,則茶香果味更醇。然而,“渴是渴,空茶也難喝”,無論是回民自飲,還是款待賓客,蓋碗茶附之以酥饊、盤饊及油香,則會別有一番情趣。

當然,甘肅回民還有其他多種富有民族特色的風味小吃。如牛肉雜割價廉味美,湯辣肉酥;筏子麵腸佐以清湯,香味撲鼻;甜醅子醇甜可口,酒味濃鬱;灰豆子則冷飲能解渴泄火,熱食可清心潤肺;手拉鹵麵,寬者如指,薄而透明,濃淡適宜,味醇可口;牛肉麵柔筋辣香,別有滋味;而“雀兒舌頭”酸湯麵,湯麵混合,清香可口。

古老的居住文化——神奇的隴東窯洞

甘肅地域遼闊,千百年來,隴原人民在獨特的地理環境下,創造了式樣繁多的民間住屋。牧區由於地處高寒,牧民長期遊移,因而其住所多以便於搭拆的帳篷、氈帳為主;隴東南地區由於降雨較多,當地居民都住在四合院式瓦房,房內砌以土炕,上鋪席氈,炕內生火。成為民間取暖的主要方式;隴南林區則住獨特的雙層木質樓房;河西地區由於降水較少,風沙較大,住屋多為平頂土築的四合院式建築,牆比屋高,門朝東或南開,可以防風禦寒;隴東黃土高原則以別具特色的窯洞而聞名遐邇。

窯洞住宅曆史悠久,是隴東人民利用自然條件創造的一種原始的住屋形式。說起她的古老,還得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曆史。周祖不奮帶領族人從邰遷到狄(今慶陽)時,這裏的原狄族還沒有固定的居處,就一直住在山洞裏,山洞遮風避雨還可以,但長期居住,潮濕難忍,臨近冬季,洞壁冰霜覆蓋,難以居住。在這種情形之下。周祖不奮從兩棵交叉枝頭的形狀得到啟示,用樹木茅草做成上尖下寬的房子,這就邁開了人類離開山洞的第一步。可是這種房子比較簡陋,下雨容易灌透。使人不堪入住。周祖不奮又為此發愁,麵壁思考之時想起人們以前住過的山洞,茅塞頓開,於是就讓族人選擇地勢高、向陽的高崖下,挖成洞,形似大樹樹頭狀。這樣。人們就住進安全、舒適的窯洞裏去了。在甘肅鎮原的新石器時代的黨山下層文化遺址中,就有單窯圓形土窯式或半地下土窯式的房子,說明周祖時代的居住是以窯洞為主的,也印證了周祖時代的“陶夏陶穴”確實存在。由此說明窯洞居住曆史文化在隴東是源遠流長的。

窯洞這種居住形式,其實是隴東人民利用當地黃土質地均一、層結穩定、堆積巨厚、宜於築造的特點挖掘成的獨特建築。根據建築材料可分為磚石窯和土窯兩種,從建築形式及所處位置又可分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壞拱式三種窯洞,為了向遊人展示這源遠流長的隴東窯洞風情,這時裏就分別粗略地介紹一番。

地坑式窯洞。是一種豎穴與橫穴相結合的穴居形式,具有保溫、隔熱、隔音等特點。生活於黃土高原平坦塬麵上的居民多在巨厚黃土層上挖掘深坑,並在坑內四壁各挖窯洞,地坑邊緣圍以矮牆,或磚砌花牆;從正麵挖道可入地坑,入口處上建門屋,而院內各窯洞可以隧道溝通,地坑和窯洞頂則覆以黃土,平如地麵。也有的可建成下窯上樓的混合式建築物,或純窯洞組成的四合院。

沿崖式窯洞,即靠山坡“刷”一剖麵,稱“崖麵子”,再在上麵打幾孔窯洞,挖出的土推成一塊平地,就是院落。窯口從底到頂接上一段磚或石頭,製成接口磚窯,或接口石窯。這種窯洞多由數孔平列窯洞構成,中間一窯為主屋。兩側為廂屋。也有的窯洞內向兩側擴展,組成套間,崖麵上隻開窗戶。如果在崖窯下挖地坑,築成上下層疊式窯洞,坑內可掘階梯溝通上下,如在窯洞前加修地麵建築,則形成院落,沿崖式窯洞具有幹燥、暖和、采光好、穩固、美觀等優點。

土坯拱式窯洞,這是一種由土坯卷成的箍窯,為圓拱式的地上窯洞。土坯由人工打製而成,可用以箍成一排箍窯,或四合院式窯洞,上覆黃土可以保溫;也有的在屋頂蓋以瓦片,便於排水。這種窯洞外觀漂亮大方、門窗精雕細刻,窯洞上沿多用專門燒製的花磚箍出滴水簷和各種圖案。十分精美。

說到這裏,遊人不禁會發問;隴東黃土高原上窯洞遍地都是,有什麼神奇的呢?下麵就說一說隴東窯洞的神奇之處吧。

這神奇之一,就是它的簡單易造、經濟實惠。隴東窯洞施工便利,有簡便的工具和少量的人力即可建造;它用料多以土石為主。需要建材少,建築費用低,成本不高;建造時,不破壞自然風貌與生態環境,或破壞甚小,占用耕地少。當地居民隻要選好地形,修好崖麵,在上麵鑿孔修窯就成為一處優雅的居處。況且修一處這樣的居處,花不了幾千元錢,比起房屋而言就便宜多了,何況一般房屋到了冬季就像冰窯一樣寒冷,要住就必須生火取暖,但隴東窯洞就不一樣了,冬天不需要生火取暖,人們進去不覺得冷,可給當地居民們省下許多買煤的錢。

神奇之二,就是它隔熱防潮、冬暖夏涼。有詩讚曰:“遠來君子到此莊,休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洞,可愛冬暖夏天涼。”很多人就是因為這個優越性,長期住在窯洞中樂居不厭。

神奇之三,便是隴東高原上林立如雲的通氣孔,在這果品經濟的衝擊下,窯洞不再為了住人,而把它挖得又深又大。開上通氣孔,成為理想的果品保鮮貯藏庫,給果農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神奇之四,窯洞結買穩定,經久耐用。俗語“有千年的窯,無千年的房”,即說明窯洞之堅固,有些地方也用磚石箍成磚窯和石窯。實在耐用。美觀大方。

神奇之五,窯洞曾對革命戰爭的勝利做出貢獻。人們在窯洞的基礎上創造出偏窯、拐窯和高窯,在戰亂年月起過重要作用。更為稱道的是,當地群眾把拐窯挖得家家相通、戶戶相連,組成規模巨大的地道網,創下舉世聞名的地道戰的功績。

為了將窯洞作為隴東黃土高原上獨有的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周祖陵森林公園正籌建一處隴東窯洞風情館,將窯洞搬上旅遊景點的舞台,到那時可讓中外遊人親身體驗那“土窯崖莊,鍋頭連炕,煙洞朝上”的窯洞生活情趣。

不過,近年來建築大師任震英利用現代科枝改造窯洞,在蘭州南北兩山建成新式窯洞,供電、采暖、衛生設備、廚、廁齊備。洞外葉綠花紅,野趣橫生,洞內明亮幽靜,防震、保暖、舒適、經濟,使古老的窯洞文化煥發了青春,更具藝術魅力,更有觀賞價值,成為受海內外遊人歡迎的新的旅遊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