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族的婚禮中呼“哈利”的由來,據說與一段神奇的傳說有關。相傳在古時,東鄉某地有一條巨蟒,食人嗜血,凶猛殘暴。當地有一個獵人叫魯退,看到巨蟒殘害百姓,決心為民除暴,於是前往巨蟒處獵殺,卻被巨蟒生吞了。獵人妻子悲痛萬分,但十分倔強勇敢,她發誓要繼承夫誌,斬除凶蟒。於是她與村裏眾多鄉親商量好,設定計謀,以喊“哈利啊,宏呐”為號,讓眾人幫助。約定好後。她找到巨蟒說:“我是來找丈夫的,還我丈夫!”巨蟒見她嬌美弱小。便不懷好意地說:“你丈夫已死去,你也不要回家了,我不傷害你,留下給我做壓寨夫人吧!”獵人的妻子雖然氣憤至極,但仍壓住怒火,強裝笑臉地對巨蟒說:“我丈夫不在了,家也沒有了,你若有誠意,答應我喝下七七四十九碗酒後,我就做你的妻子。”這巨蟒平時就十分好酒,一聽此言便高興地說道:“隻要你願意做我的夫人,甭說四十九碗酒,就是喝多少我也不在乎。”說完,便迫不急待地端起一大壇子酒,仰起頭一口接一口地狂飲起來,不一會兒便爛醉如泥,癱倒在地上“呼嚕嚕”地睡著了。獵人妻子見時機已到,便急忙大喊:“哈利啊,宏呐!”喊聲剛落,埋伏在周圍的鄉親們手持獵具一擁而上,將巨蟒殺死。打這之後,東鄉族人民便平安、幸福地生活著。
東鄉族人民為了表示對這位美麗而有智慧的獵人妻子的敬重和懷念之情,在青年男女舉行婚禮時,當新娘被迎娶進村,賓客們競相祝賀的時候,總會聽到眾人高呼:“哈利,哈利!”
保安族
保安族主要聚居在臨夏州的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西靠巍巍積石山,北鄰滔滔黃河水。這裏既有森林濃密的梁峁林塬和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又有高寒濕潤的河穀平川和蜿蜒崎嶇的灌溉水源。敦厚古樸的黃土高原養育著勤勞勇敢的保安人民。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保安族已形成為一個健康茁壯的特有民族。
保安族的服飾有一個逐漸變化的曆史過程。元代的保安族服飾基本與蒙古族相似。在青海省同仁居住後,受土、藏等民族影響,衣著漸趨華麗與多樣化。後來遷居積石山大河家,與漢、回、東鄉等民族的交往日趨密切,無形中受到這些民族的服飾影響。平時男子頭戴白色號帽,喜穿白褂,套青夾夾。遇有喜慶節日,則戴禮帽,穿翻領大襟長袍,束腰帶,掛保安腰刀,足登高筒厚靴。這些服飾裝扮顯然是兼融了蒙古族、藏族和回族服裝的優點綜合而成,故而保安族男子穿在身上顯得特別威武瀟灑。而女子則喜穿色彩鮮豔的服裝,上身多大襟襖,外套彩色坎肩,衣上和褲邊飾有不同顏色的花邊,已婚婦女還戴著蓋頭,這些裝扮使保安族女子顯得美麗多姿、光彩照人。
保安族有絢麗多彩的民間藝術。以“保安令”為主調的“花兒”是一枝永不凋謝的奇葩。音色明亮豪爽,旋律高亢優美,節奏自由奔放,詞意明朗生動的保安花兒既可以傾訴他們的生活感受,又可以表達純摯的愛情渴望。而“宴席曲”則是另一種獨特風格;曲調優美輕盈,節奏熱烈明快,多以傳統愛情故事、曆史傳說和喜慶詞曲為題材,瀟灑地抒發婚宴上歡愉的心情。
保安族人民擅長舞蹈,其舞姿剛健有力、熱烈奔放、感情舒暢,既有蒙古族舞蹈的古老傳統,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漢、回、藏、土、撒拉等民族歌舞的長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反映了保安人民樂觀豪放、不畏艱難的民族性格,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更是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凝結了保安人民的勤勞智慧。
保安族人的婚禮美妙而熱鬧。婚禮一般選擇在主麻日(回曆禮拜日)舉行,這天由男方率親朋好友數十人的迎親隊,牽著披紅掛綠的彩馬去娶親。到新娘家後,媒人領著新郎和陪客,向新娘家族中的長輩問好祝福:“賽倆目”(含有“真主保佑你吉祥如意、健康長壽”之意),接著,新郎和陪客則恭而敬之地跪在炕下,接受新娘雙親將女兒許配新郎的儀式後,阿訇念“呢卡裏”證婚,並將盛在盤子裏的核桃、紅棗從窗口倒出,讓屋外的人蜂擁爭搶,以表示歡樂祥和、夫妻恩愛、早生貴子之意。隨後,主人重邀客人進餐,門外的小夥們擠進屋內。向娶親的人討要羊羔肉,迎親人必須和顏悅色,逗樂答應。
新娘在離家出嫁時,由娘家人向行進的隊伍一步一退地撒麥、米、青稞、豆子、胡麻摻和茶葉組成的“五色糧食”,以祝願娘家五穀豐登,生活富裕,並將幸福和快樂留給娘家父母。之後,新娘上馬,頭蓋麵紗,身披紅毯,由娶親人擁護而去。新娘進門後,在新婚筵席上不能露麵,而且三天之內不吃婆家飯,由女方家送來,以示父母對女兒的關懷和新娘不忘父母養育之恩。
在新婚之夜,村子裏的男女老少都擁進新郎家的大院裏,圍在明亮的篝火旁,喝茶、逗樂,唱“宴席曲”或“討喜曲”,有問有答,十分熱鬧。待主人家拿出紅棗、核桃等食品招待所有來客後,喜慶的人們便高興地跳起熱情奔放、歡快舒暢的民族舞蹈,將婚禮的歡樂推向高潮。篝火燃盡時,人們興致未盡地邊舞邊向大門退去,至此整個婚禮才算結束。保安族的婚禮自始至終突出一個“鬧”字,娶親鬧,送親鬧,迎親鬧,白天黑夜地鬧。鬧得人心花怒放,鬧得人流連忘返。故謂之熱鬧非凡的婚禮,可以說毫不過分。鬧婚正是保安族婚禮與眾不同的特點。
古老民族的“活化石”——白馬藏族
在隴南白水江國家自然保護區白馬峪河穀鐵樓鄉白雲深處。居住著一個頗具研究價值的古老民族的“活化石”,這就是3000年前的“氐”族後裔,今人稱之為“白馬人”。他們一般不與其他民族通婚,一直保持著古樸原始的民族文化和獨具特色的奇異風俗,對中外旅遊愛好者富有極大的誘惑力。
經過眾多曆史學、民族學和社會學專家、學者翻閱大量史籍和實地考證,在追溯白馬氐與白馬羌演變過程的基礎上認為:白馬藏族是曆史悠久、曆經滄桑,漢代以來經過多次遷徙,最後在地處文縣西南隅的鐵樓藏族鄉(俗稱白馬峪)的群山崇嶺中孑遺下來的白馬氐的後代。他們早在西周時就和漢族人民生活在一起。《詩經·商頌》說:“昔有成湯,自彼氐羌。”在茂州西境,自此以東北,包括西漢水、白龍江流域及涪水上遊都是古代氐族原始分布所在。古代氐族在此部落有10餘個,以白馬氐為最大。白馬氐的所在,據《括地誌》考證在隴右的成州(甘肅成縣)和武都。此為古氐分布中心。由漢至魏,武都的氐人雖不斷外徙,三國時古氐的中心仍未改變。南北朝升民元年(公元477年),氐人空前強大之後,氐王楊廣香在今保護區的文縣、武都等境內建立氐人政權“陰平國”、“武都國”等,曆時100餘年。五代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1)陰平國滅亡,少部分氐族隱匿白馬峪躲避了戰亂和民族融合,在文縣白馬河等地的中高山區繁衍生息。為什麼在千百年的風風雨雨中這一帶的白馬氐人未被同化呢?學者們分析,經過大分化後人口猛減的氐人力量單薄了,為避開異族歧視,遂退居於甘川交界的崇山峻嶺中,在這個“諾亞方舟”中得以生存下來。有學者認為:古老神奇的白馬族被進一步識別後,將會為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增添新的成員。其人文價值將同與白馬族和睦相處的令人喜愛的大熊貓一樣受到世人的青睞。
經過數千年的演變磨合,白馬藏族形成了自己原始而獨特的語言、信仰、風俗、服飾等。白馬語是同羌語、米普語近似而與藏語稍遠,積累了比藏語多約2000個詞組的民族語言。白馬人服飾絢麗多彩,風格奇特。族人頭戴盤形圓頂荷葉邊自氈帽,男子在氈帽上插一支挺直的白色雄雞羽毛,表示勇敢、正直;女子插二三支白雞羽毛和金紅色錦雞羽毛,象征純潔、溫柔。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惟獨白馬人有這種特有的打扮。白馬人生性耿直,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每當客人到來,總是用最高的禮遇招待,端上香噴噴的雞肉。敬上自己釀造的青稞酒,唱著酒曲,一碗接一碗直到客人酩酊大醉,在其板屋住上一夜或睡上一覺,他們才覺得沒有慢待客人。白馬人信仰自然神,山神是其供奉的主神。他們的娛樂形式、婚喪禮儀和民間藝術均不同於其他各地的藏族,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其古樸的祭祀儀式——“池哥晝”。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白馬人舉行盛大的節日活動,這就是白馬族所稱的“池哥晝”(漢族稱“麵具舞”),它由祭祀節日演變而來。白馬人認為山神主宰人們的命運,所以在過年時要請山神做客,舞蹈者頭戴各種麵具,扮成“山神”、“菩薩”等模樣,逐門挨戶為村民消災祈福,以迎接來年吉祥如意、生活安寧。整個場麵莊重熱烈,既富有原始古樸的神秘氣氛,又充滿濃鬱熱鬧的娛樂色彩。舉行“池哥晝”的這一天,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的盛裝,懷著喜悅的心情,等待著神聖的時刻。活動開始,首先鳴放三聲土炮,接著是震耳的打擊樂聲,於是一支由9人組成的跳神隊伍從廟門跳出,各自頭戴麵具,表演著不同的舞姿迎麵而來。9人均為男性,其中4人扮成山神,兩人扮菩薩,兩人扮夫妻,還有一個10歲的兒童扮小猴。4山神稱“池哥”(既兄弟),象征白馬人祖先達馬的4個兒子,他們反穿皮襖,足蹬氈靴,頭戴青麵獠牙的木雕彩繪麵具,手舞砍刀和牛尾(砍刀喻力量,牛尾喻驅邪),腳下移步,然後旋轉90度,舞姿雄健有力。兩位菩薩稱“隻母”,身穿飄灑的寬袖對襟長袍,麵具雕繪眉慈目善,時而雙手合掌,時而轉體別腰,舞姿柔和優雅。跳神隊伍挨戶而舞,每至一家,主人都盛情款待。“池哥”為座上佳賓,備受禮遇。“隻母”坐在角落或火塘四周,“隻馬”(所扮小猴)在門口做耍猴表演逗樂。吃罷晚飯,各村各寨男女老少帶上火把到山上的祖先廟祭槃瓠神,之後在指定的地點生起篝火跳唱狂歡。祭神完畢。所有參加者手持火把從山頂沿山梁逶迤而下,一條火的巨龍直至村邊平坦的地方,這時人們又燃起熊熊篝火,手拉手圍成圈盡情跳唱,直到次日太陽東升方才結束。在表演過程中,村民、遊客可與演員同樂,整個村寨一片歡聲笑語,沉浸在節日的喜慶祥和之中。如果你有幸一睹這迷人的“池哥晝”活動,受益不淺,一定會對白馬人奇異獨特的宗教文化生活產生極大的興趣。
這裏還值得一提的是,文縣白馬藏族居住的地方,還保留著一個極為特別的傳統節日,這就是聞名遐邇的五月端陽采花節。有些學者通過考察後認為。現流行隴上各地的蓮花山、鬆鳴岩、二郎山等地的“花兒會”都源於白馬人和古羌族的“采花節”。在白馬藏族同胞居住的不同地區,采花節的活動方式和內容有相對的差異,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博峪(曆史上一直屬文縣,今屬舟曲縣)和堡子壩采花節。博峪采花節內容豐富多彩,曆來為國內文化藝術界和學術界所關注。其活動大致可分為“搶水”、“采花”、“祝福”三項內容。“搶水”是活動的開場,於五日清晨進行。據說這天日出前的泉水能消災除病,人們及早趕到附近山上搶泉水,或飲用,或背回家洗發、沐浴。當太陽升起時,姑娘們著五顏六色的節日盛裝。由兄弟陪同,在鞭炮聲中唱著《告別歌》離村上山:“遠望高山群峰,飄著朵朵白雲。那不是白雲,是花神在召喚。告別鄉親上花山喲。采回鮮花送親人。”一路上姑娘們歌聲不斷,一直走到曆年的采花地“刺兒壩”。在這裏,姑娘們支鍋做飯,小夥子們砍樹枝、割茅草修整草棚,找出往年用過的木矛、木刀、木斧等插在草坪周圍祭祀“花神”,祈求保佑家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接著姑娘們唱著歌兒遊山、采花,並把采到的杜鵑花、馬蓮花插滿頭上;小夥子們喝著水酒。唱起山歌,將摘到的柏枝和采集的山藥裝進背兜。傍晚燃起篝火,圍著唱歌、跳舞,直到天亮。翌日,姑娘們頭頂鮮花插成的花環,互相以告別歌告辭返家。姑娘們回寨走到博峪橋時,迎候在那裏的幾個老年婦女唱起敬酒歌,把一碗碗甘甜香醇的酒敬給她們,以接風洗塵,然後大家在對歌中走回村寨。這時村裏的人們擂鼓、放炮、鳴獵槍,迎接采花人進寨。在村裏的打鼓場上,進行采花節的最後一項活動“祝福”。隻見寨民們拉起手,圍成圓圈跳起民族舞,邊舞邊唱,祝福全村寨吉祥如意,活動一直進行到深夜。
堡子壩原為白馬人村寨,在壩子的山嶺中,蒼翠的密林掩映下有一片芳草如茵的綠草地,俗稱“采花灣”。灣中有一泓澄碧透清的池水。池邊生長著一株高大的五花樹,每年端陽節時樹上開滿鮮豔奪目的五色花朵,如霞似錦。采花節這一天,附近各村寨的群眾身著節日盛裝,紛紛聚集在此,觀賞五色花,還在池邊搓手洗臉,以求吉祥幸福。男女青年一邊采摘鮮花,一邊輕歌曼舞,談情說愛,尋找意中人,傾訴衷腸。參加采花節的人們返回村寨時都要帶上所采鮮花,發做家中的釀酒曲。采花節所采鮮花做曲釀造的酒,醇香綿甜,香味悠長,遊客若飲上一口,定會回味無窮,難以忘懷。
草原民族的風采——哈薩克族的體育活動
哈薩克族為甘肅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但卻有獨特的民俗特色。
“哈薩克”意為“廣袤草原上勇敢、追求自由生活的人們”。是由古代烏孫、突厥、契丹、蒙古等眾多遊牧或半遊牧部落長期聚居一起而融合成的一個民族。
甘肅的哈薩克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酒泉地區西南部的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在蘭州和臨夏州也有零星分布。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地處青藏高原北緣,甘、青、新三省區的交界地帶,呈東西向狹長分布。巍峨挺拔的阿爾金山東脈、當金山脈和祁連山西脈橫貫全景,山脈南北兩側有海子、前山和哈爾騰三大遼闊肥沃的高山型河穀草原,具有典型的溫帶幹旱草原氣候,大哈爾騰河、小哈爾騰河、安南壩河三條涓涓溪流來自銀裝素裹的冰雪山巒,滋潤著浩瀚坦蕩的廣闊草原,使這裏風景如畫、氣候濕潤、空氣清新,實為觀光、休閑、度假之理想去處。
哈薩克民族長期與馬、羊為伍,由於經常在馬背生活,養成了熱情奔放的性格和驃悍豪邁的氣概,酷愛自由自在的運動,民族體育豐富多彩。僅馬上運動就有叼羊、姑娘追、賽馬、套馬、馬上摔跤、跑馬射擊、飛馬撿手絹、馬上拔河等多種形式,富有濃鬱的民族生活氣息。這裏就隨意介紹幾項獨特的體育運動。
姑娘追。哈薩克語叫“克孜庫瓦爾”,是一種饒有情趣的馬上運動和青年男女通向愛情之路的橋梁。每逢慶典或喜慶節日,一對對青年男女身著豔麗的服裝,在規定裏程內向指定地點並轡徐進。這時,小夥子可以向美麗的姑娘盡情逗趣或表達愛慕之情,姑娘則耐心靜聽,不嗔不怒。一到預定地點,小夥子回馬急馳,姑娘則策馬揚鞭,窮追不舍,熱情的觀眾呐喊助威。此時,如果姑娘有情有意,會欣然虛幌一鞭,否則,姑娘想“懲罰”小夥子的調笑,小夥子免不了會受皮肉之苦。倘若追不上,就算小夥子得勝。然後,兩人說說笑笑地返回起點。
叼羊是哈薩克牧民在秋季牧場或婚禮慶典上舉行的一種熱烈而又緊張驚險的馬上運動。比賽時雙方各出場數十名騎手,甚至上百名優秀選手。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把宰殺的山羊割去頭、蹄,在水裏浸泡片刻或往羊肚裏灌些水,使羊皮堅韌耐扯,然後紮緊食道。放在二三百米處。待主持人一聲令下,騎手們向前飛馳,並欠身倒掛,迅速將羊叼起,橫在馬鞍上,用腿壓著,策馬奔向目的地。這時,另一方未得手的幾十名騎手會緊追不舍,奮力堵截。一場你搶我奪、難解難分的叼羊拉鋸戰就此展開,激烈異常。兩隊都有衝群叼奪、掩護馱循和追趕阻擋等嚴密分工,叼得山羊的騎手隻有在同伴的協調配合和左右護衛下衝出重圍,並將羊投向被豎起的大車輪上才算真正獲勝。可以說,這場扣人心弦的比賽既是騎術與力量的角逐,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獲勝的騎手將叼到的山羊帶到某家氈房,那將會給這家主人帶來莫大的榮幸。主人將叼得的山羊煮好,殷情地款待客人,獲勝者自然會受到主人的熱忱歡迎。外地遊客如果有幸趕上叼羊比賽盛會,一睹其鬥智鬥勇的激烈場麵。並吃上熱騰騰、香噴噴的羊肉。將是何等的愜意、有趣。
賽馬,是哈薩克牧民挑選10至15歲的兒童進行的一場趣味橫生的馬術比賽活動。哈薩克中有“英雄靠駿馬,飛鳥靠翅膀”的諺語。進行這種體育運動,必須在賽前兩個月將預選好的良馬飼以精料,臨賽前將馬的鬃、尾梳辨,在尾上綴以貓頭鷹的羽毛,馬戴輕便轡頭,並搭鞍墊。比賽時小騎手們騎馬在起跑線上等待,比賽信號一響,小騎手們立即握韁揚鞭,似離弦之箭飛馳向前,力爭第一。若有100匹馬參加比賽,前50名將得到獎勵。勇敢聰明的小騎手和他心愛的駿馬,都會受到牧民們的誇獎和表彰。
套馬不僅是一項精彩的體育運動,也是哈薩克族群眾日常牧業生活中的必需本領。套馬時牧民用一條十幾米長,拴有活扣的皮繩,追馬到一定距離,拋出活結繩,拋撒數次即可套住馬匹。這需要過人的膽量、強健的臂力和精良的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