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奇觀——鳴沙山月牙泉

鳴沙山月牙泉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珍貴遺產。千百年來“山泉共處,沙水共生”,“沙山抱泉,泉映沙山”,泉光山色相映成趣。“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沙嶺晴鳴,月泉曉澈”的自然奇觀,實為國內所罕見,堪稱塞外風光之一絕。它和沙山東麓的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一體,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兩大奇跡”。1994年1月,鳴沙山月牙泉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從敦煌市驅車向西南方向行6公裏,隻需10多分鍾路程,穿過瓜果飄香的綠洲村野,便來到被譽為“敦煌的眼睛”和“沙漠之奇景”的鳴沙山月牙泉。在鳴沙山山門前一片寬敞平坦的地上,兩排仿古式建築在公路兩旁一字排列,一直延伸到民俗博物館附近。約千米處建有“西北民俗文化村”,從文化村步行穿過即到鳴沙山前。

鳴沙山也叫神沙山、沙角山,由流沙堆積而成,為庫穆塔格沙漠的東延部分。它東枕莫高窟崖頂,西至黨河口,東西長40餘公裏,南北寬20公裏,最高峰為後山之西南峰,海拔1715米,山峰陡峭,山梁形如刀刃。遠看,似一條昂然欲飛的金龍;近視,又如巨幅錦綢橫亙戈壁。山上有水波似的沙紋,新月形沙丘錯落起伏,紅黃綠白黑五色石英質沙粒細軟綿滑,色彩斑斕,晶瑩閃耀,浩瀚壯觀,遊人從山頂下滑,沙隨人體頹落,會發出美妙的聲音。若在晚間登臨下滑,不僅能聽到沙鳴,還能看到人體移動與沙粒摩擦所產生的五彩繽紛的火花。在晴朗的天氣,既使風停沙靜,也會發出絲竹管弦之音。《舊唐書》記載:“鳴沙山又名沙角山,天氣晴朗,沙鳴殷殷有聲,如雷轟響,聞於城內。”民國《重修敦煌縣誌》卷九《沙嶺晴鳴》注引說:“鳴沙山,天氣晴朗,有絲竹管弦之音,如作樂然。至若雷鼓聲,隻尋常事。”同卷劉遵榘《鳴沙山詩·序》又說:“月牙泉畔,鳴沙山壁立數仞,人登其巔,坐而下趨,至山腰,而有聲如雷,端午節後,商會招飲於此,使數人登山試之,果然。”這種沙鳴,完全是沙漠中的一種自然現象。爬沙山確是妙趣橫生。遊人上山隻有赤腳踏沙,人行沙海,頓感一種細軟滑圓之感;踩入沙坑,表層蒸熱裏麵涼爽又是另一番情趣。登沙山雖無驚險卻很艱難,沙流軟綿綿,進一步偏又下塌半步;踩著他人腳印好像省點力氣,偶爾也能小跑一陣往前衝刺,如此這般,雖汗水淋漓,但也其樂無窮。遊人經過努力攀登,終到山頂,舉目遠視,天蒼蒼沙茫茫一覽無餘,令人心曠神怡。遠處層層疊疊的峰巒,揮灑出道道優美的曲線,近處沙浪縈回,看似澎湃洶湧卻如波濤凝固。“鳴沙”之說,更給此山抹上了一層神秘色彩。陽光下掬沙細撒,指縫間悠然流下,五彩俱全,晶瑩閃亮,沙脊兩邊陰陽分割呈強烈反差。一邊是黑乎乎清涼涼。一邊呈金燦燦熱騰騰,真是東邊日出西邊涼。

再俯瞰山下,一彎新月形的碧綠湖水呈現在麵前:月牙泉在鳴沙山的環抱之中,東西長約218米,南北寬約54米,水深約5米,最深處的西南角約7米左右。這彎碧藍深邃的月牙泉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有如一塊碧玉,鑲嵌在金光燦燦的沙漠之中。泉畔樓台亭閣,垂柳舞帶,似煙波浩渺的蓬萊仙閣、雲霧繚繞的普陀仙境。

傳說古代有一大將率兵出征,在此沙漠上宿營,將士們發現此處雖然是沙漠,卻泉水極多,於是爭相挖掘,並爭搶汲引。到了漢朝,大將軍李廣利領兵出征,返回時路過此地紮營歇息。半夜裏,隻聽丘中傳來陣陣鼓樂鉉鳴之聲,又恰似灼熱的幹風,擾得將士無法休息又幹渴難忍,李廣利大怒,舉起殺敵的月牙大刀,朝著轟鳴的沙丘砍去。鼓樂鉉鳴之聲停止了,大刀所砍之處,隨著一聲爆裂,出現一彎新月形的泉水。人們遂稱此泉為“月牙泉”。泉內水草叢生、清明透底,呈蔚藍色,偶有鐵背龜上下躍動;泉水漣漪縈回,碧波蕩漾,久雨不溢,天旱不涸,景致奇美。泉水中盛產七星草和鐵背龜,可以入藥,有延年益壽之功效,故當地又稱月牙泉為“藥泉”,泉水為“神泉水”。據史書載,漢武帝在公元前113年得烏孫天馬,“馬生渥窪水中”,武帝作《天馬之歌》,從此渥窪天馬揚名天下,許多人認為月牙泉就是渥窪水,又日渥窪泉,清代人曾在泉邊立過“漢渥窪池”石碑。更使許多人誤認為月牙泉就是渥窪水了,其實這是兩處不同的泉水。

長期以來,月牙泉與鳴沙山奇妙地依偎在一起、造成沙不填泉、泉不涸竭之奇景。在這茫茫的風沙世界中,經常是狂風四起,飛沙走石。但月牙泉始終“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且一直清澈不腐,創造了沙泉共存的奇跡,無愧於天下沙漠第一泉之美稱。藍天、沙海、碧泉和諧靜謐相映成趣,人們無不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造化之神奇。據專家考證。月牙泉四麵沙山高聳,山坳隨著泉的形狀也形成月牙形,吹進這種環山窪地裏的風,由於空氣因力學原理向上旋轉,於是月牙泉周圍山上塌下來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麵的鳴沙山脊上,這就是“雖遇烈風而泉不為沙掩蓋”和鳴沙山“經宿風吹,輒複還舊”的道理。加之因為有地下水源,泉水經常處於循環交替狀態,故爾泉水清而不腐,自然形成罕見的沙漠奇觀。當然,不管怎麼說,沙山與泉水這兩種本來難以共生的東西,卻美妙地結合在一起。不能不說是大自然的傑作。由此從古至今受到遊人的青睞和讚美,古詩曾這樣描繪月牙泉的奇異美景:“一灣如月弦初上,半碧清波鏡比明。風卷飛沙終不到,淵含止水正相生。”

鳴沙山月牙泉自漢代以來就成為遊覽勝地。唐代,泉邊建有廟宇,泉中有船舸;到了清代,泉南邊的高台地上建有娘娘殿、龍王宮、菩薩樓、藥王洞、經堂、雷神台、玉皇閣等100餘間,景致壯觀。可惜後被逐漸毀掉。現在,在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多米的原台上,恢複了部分古建築,增添了景色,還在一定程度上對偏東風產生了極大的聚風作用,狹管效應使南北沙山迎泉坡麵的風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增強了風對沙粒的向上搬運能力。現在鳴沙山月牙泉已成為甘肅省集旅遊觀光、文化交流、學術研究、醫療保健於一體的旅遊勝地,也是我國西部對世界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自敦煌開放以來,鳴沙山與月牙泉以塞外一絕而名揚天下。中外客人蜂擁而至,絡繹不絕,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達20餘萬之眾。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李鵬、萬裏、喬石等,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泰國公主、王妃和聯合國官員、知名人士都慕名前來一遊。

鳴沙山現有各種娛樂設施。遊人可登上沙丘,以滑板滑沙,或乘熱氣球飛行,也可縱跳牽引傘,有驚無險,極富刺激。不過最有趣的還是赤足爬登沙山的體驗,這是不到鳴沙山就無法感覺著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