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化狐狸

曆史自然

作者:伊·拉特萊夫

“小家夥,你好嗎?”魯德米拉·圖特博士一邊向他毛茸茸的夥伴打招呼,一邊打開柵欄的門鎖,柵欄上貼著標簽“馬利克”。這裏是位於西伯利亞南部城市諾沃斯別斯科附近的一個農場。馬利克和一條獵狐小犬差不多大,皮毛是栗棕色的,嘴部有一圈白毛。見著我們,它搖了搖尾巴,抖了抖身體,發出嗚嗚聲。圖特把馬利克抱出來,遞給我。馬利克躺在我的懷中,時不時玩弄自己的爪子,就像一隻獅子狗那麼溫順。

不過,馬利克並不是狗,而是一隻狐狸。作為世界上唯一馴化的銀狐群體,它和幾百隻同族親戚一起生活在這個白樺樹密布的寒冷地方。它們的皮毛大多數都是銀灰色或者灰白色,馬利克是個例外。這群可愛的小動物在幾十年的生物進化研究曆史上功不可沒。

貝亞耶夫的實驗

上世紀50年代,俄國生物學家迪米特裏·貝亞耶夫開始研究,狗是怎樣從其祖先狼進化而來的。作為細胞學和生物起源研究所主任,貝亞耶夫希望能重演生物進化過程。銀狐是犬類的同族親戚,並且以前從來沒有被馴化過,因此是這個實驗的最佳選擇。

1958年,貝亞耶夫開始飼養130隻狐狸,他想借此探究15000多年前就開始的由狼到狗進化過程的奧秘。從最開始的130隻狐狸,每繁衍出新一代,貝亞耶夫和他的同事都會挑出最溫馴的狐狸幼崽繼續研究。

貝亞耶夫證明了自己的正確設想,並成功地震驚了學術界,這群研究者成功地將幾千年的馴化過程壓縮到很快就看到了成果。1964年,貝亞耶夫的博士生圖特驚奇地發現,當他們走近時,一隻狐狸竟然搖起了尾巴。時隔不久,幾隻狐狸甚至做出了一些和狗的行為極其相似的動作。它們會跳到研究員的懷裏,用舌頭舔他們。圖特告訴我們,他能夠不用繩子帶著他的狐狸散步。隻要他吹口哨,叫它的名字,小狐狸會馬上回到他的身邊。

研究人員記錄道,狐狸繁衍到第九代時,這批狐狸幼崽開始顯示出下垂耳的特征,皮毛顏色也開始有不同層次,要知道它們的祖先野生狐狸的皮毛是單色的,並且身軀要小。貝亞耶夫認為,是一組使動物傾向於被馴化的基因促成了這種改變,這些狐狸可能與所有能被馴化的動物擁有同一種基因類型。1985年貝亞耶夫逝世之後,圖特開始領導這家研究所,繼續進行貝亞耶夫的實驗。

在世界其他地方,科學家也在尋找像這樣的基因變化案例。他們都想弄清楚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動物們的這些巨大變化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從野生動物到家畜

種植植物和馴化動物可能是人類曆史發展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了。在農業耕種之外,動物飼養也徹底改變了人類的食物供給方式,這兩者使人們在某一個地方定居成為可能。

不過,後者到底是怎樣發生的,直到現在都還不甚清楚。是野豬由於好奇心的驅使接近人類,食用他們的垃圾,此後一代代變得更加溫馴?還是人類將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家雞的祖先——邦基瓦野雞抓起來飼養,抑或是邦基瓦野雞自己主動親近人類?為什麼地球上存在的148種大型哺乳動物中隻有15種被人類馴化了呢?為什麼我們能成功馴化馬,卻不能將其近親——斑馬馴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