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薩爾親王:寫就沙特當代外交史
世界態勢
作者:龔正
7月9日,沙特阿拉伯王室發布訃告稱,沙特前外交大臣費薩爾親王(全名:薩烏德·本·費薩爾·本·阿卜杜拉阿齊茲·阿勒沙特)在美國洛杉磯因病逝世,享年75歲。費薩爾親王是享譽世界的傳奇外交家,自1975年起擔任沙特外交大臣,直到今年4月29日因健康問題辭職,長達40年,被稱為全世界在任時間最長的外交部長。費薩爾親王深受帕金森症困擾,從退休到去世僅僅兩個月有餘,實在是沒有享受到多少清閑的日子。毫不誇張地說,費薩爾親王用自己漫長的職業生涯寫就了一部沙特當代外交史。
沙特作為君主製國家,國王擁有製定內外政策的絕對權力,外交大臣隻是國王意誌的執行者,費薩爾親王在40年外交生涯中曾經為哈立德(1975年~1982年)、法赫德(1982年~2005年)、阿卜杜拉(2005年~2015年)、薩勒曼(2015年至今)四位沙特國王服務。1975年至2015年這漫長的40年,無論對沙特、中東還是世界來說,都可謂“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費薩爾不僅是許多重要曆史事件的見證者、親曆者,而且有時更直接成為曆史的創造者、推動者。回顧費薩爾的外交生涯,不僅可以重溫沙特外交40年來的關鍵節點與重要轉折,也能夠更好地看清當前沙特外交的演化趨勢。
臨危受命,初露鋒芒
費薩爾1940年生於沙特塔伊夫,是費薩爾國王(1964年至1975年在位)的次子。1964年,費薩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成為同代沙特親王中首先接受係統西式教育的佼佼者。費薩爾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熟練掌握英、法、德、意、西班牙、希伯來六門外語。1975年3月25日費薩爾國王遇刺身亡,同年10月,新國王哈立德任命費薩爾親王為外交大臣。
費薩爾當時年僅35歲,在承受父親遇刺的悲痛之時,還要麵對一個劇變前夕的中東。上世紀70年代末,埃以和談、伊朗伊斯蘭革命、兩伊戰爭這三大事件先後發生,產生一係列連鎖反應,極大改變了中東地緣格局,也讓沙特外部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初露鋒芒的費薩爾在處理這些事件上表現出軟硬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軟”的一麵主要表現在針對以色列的問題上。1978年埃及與以色列媾合,遭到包括沙特在內的阿拉伯國家普遍反對。沙特政府同其他阿拉伯國家一起對埃及實施了一係列製裁措施。在當時的曆史氣氛下,阿拉伯國家自然會對埃及義憤填膺,但實際上沙特對該問題的態度早就悄然發生變化。包括費薩爾親王在內的沙特高層當時已經隱約意識到,通過戰爭手段解決阿以矛盾既不現實、也不符合阿拉伯國家長遠利益。因此從1977年以來,沙特官方外交口徑中已經避免涉及“毀滅以色列”的提法,而將重點放在“收複1967年戰爭的被占阿拉伯領土”。費薩爾曾說:“如果願意,所有的鄰居都會與以色列和平共處,承認它存在的權利。如果這都無法為以色列帶來安全,那麼槍口更不可能做到。”實際上,這種姿態是對1967年阿盟對以“不和解、不談判、不承認”政策的巨大讓步。
“硬”的一麵主要體現在對待伊朗革命。1979年2月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巴列維王朝,霍梅尼公開宣稱伊朗革命是“世界穆斯林革命的開端”,伊朗人要向鄰近的阿拉伯國家輸出“伊斯蘭革命”;他還斷言“伊斯蘭政府不應該是君主製,君主製是反伊斯蘭的”,直接否認沙特王國對伊斯蘭教兩大聖地的保護資格,指責沙特用“真主賜予的石油資源滿足異教徒美國的需求”。在伊朗革命鼓舞下,1979年底沙特國內爆發了極端分子攻占麥加大清真寺和東方省什葉派騷亂事件,沙特與伊朗關係急轉直下。費薩爾作為沙特王權忠誠捍衛者,對伊朗展現出堅決強硬的一麵。在1980年的兩伊戰爭中,沙特果斷站在伊拉克一麵,拉攏科威特、阿聯酋、摩洛哥、約旦等君主國積極為伊拉克提供情報、武器、經濟援助,並於1981年聯合海灣六國成立海灣合作委員會,共同遏製伊朗威脅。據統計,沙特在兩伊戰爭期間共向伊拉克提供了高達300億美元的援助。在沙特的大力支持下,薩達姆的伊拉克與伊朗的苦戰陷入長期化,有效牽製伊朗對外輸出革命的動力,成功保護了沙特的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