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進行多方外交遊說。為確保申遺成功,從5月8日起至7月前,日本分別向相關國家派遣了內閣府、外務省、文部科學省共七名副大臣和大臣政務官,其中內閣府副大臣平將明和外務副大臣城內實造訪了德國、波蘭、芬蘭、塞爾維亞、哥倫比亞、印度、越南等十國;外務副大臣中山泰秀訪問了牙買加;外務省大臣政務官薗浦健太郎出訪了卡塔爾、黎巴嫩、阿爾及利亞、菲律賓等國。這些遊說官員是以首相特使身份出訪的。另外,日韓於5月22日在東京舉行了相關政府間對話,日本要求韓國冷靜應對。
戰爭曆史不應回避
在日本正式申遺前後,中韓都表示堅決反對。反對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在那段曆史中,日本曾強征中國和朝鮮半島的勞工。韓方指認23處日方申遺設施中包括七處日本強征朝鮮半島勞工的設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近六萬朝鮮半島勞工被迫在這些廠礦內從事非人勞作,以致大量人員死亡,其中三菱長崎造船廠等曾強製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勞工從事重體力勞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5月14日也表示,中方反對把日方申報的相關工業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日本方麵的解釋是,強製亞洲勞工的曆史隻是整個產業革命曆史中的短暫時期,不應影響西方科技傳到日本的曆史。日本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佐藤地7月5日對世遺會表示,日本在部分工業革命設施中曾強征朝鮮勞工,他用了“forced to work”(強製勞動)的表述,日本政府把這一表述譯成“被迫勞動”,淡化其強製性含義。日本《每日新聞》則稱,韓國方麵原主張使用“forced labor”(強征勞工),後同意按日本的意向改成“forced to work”(強製勞動),但要求日本在說明中寫明部分設施曾征用朝鮮勞工。日本擔心若使用“強征勞工”的表述,韓國會再提賠償要求。
二是在那段曆史中,日本曾進行戰爭掠奪。中國媒體集中關注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前後日本的所獲。1894~1895年間的中日甲午戰爭和1904~1905年間的日俄戰爭是明治維新的兩大關鍵節點。通過甲午戰爭,日本獲得清政府賠償軍費共計白銀2億3150萬兩,相當於清政府三年的財政收入。另外,日本還從中國掠奪了大量的船隻、兵器、機器、糧食,其價值約一億兩白銀。難怪當時日本內閣的高官興奮不已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日本財政部門根本料想不到會有好幾億的日元,(日本政府當時每年)全部收入隻有8000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3億5000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或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
三是在那段曆史中,日本曾使用掠奪資源。甲午戰爭後,日本從中國的賠款中拿出近2000萬日元作為創設資金,從德國引進全套設備和技術,建立了二戰前日本最大的國營鋼鐵廠——八幡製鐵所。日本政府曾明令該製鐵所主要生產炮架、軍艦材料、速射炮彈坯料等軍火器材。二戰期間,日軍大量采用八幡鋼材製造戰艦、坦克等重武器。據有關檔案記載,1905~1945年的40年間,日本侵略者從中國撫順共掠走近兩億噸的優質煤炭;1938年侵華日軍占領湖北大冶,七年間掠走420萬噸優質鐵礦。這些原料主要供應八幡。
四是有遺址曾是二戰期間日本軍火的主要生產基地及戰爭相關人物的故地。長崎造船廠的所謂“榮光”指的是其所造的重要艦船都成了甲午戰爭的戰艦及二戰期間的重要戰艦,如參與淞滬會戰、珍珠港戰役等的艦船都出自這裏。同時,“打包”的遺址中包含了日本與戰爭有關的關鍵人物的故地。如山口縣的鬆下村塾號稱“明治胎動之地”,甲午戰爭時日本運兵通信負責人、第一任朝鮮總督寺內正毅及二戰甲級戰犯岸信介(現首相安倍晉三的外祖父)等都來自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