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中醫理論(1 / 2)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髒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製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複。

聽起來,似乎很玄奧。但是,配合著李昊天腦海裏麵最為純正,最為古老的傳承,對於這些,李昊天可謂是心領神會一般。總體來說分幾個學說。

一、精氣學說:精氣學說的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 ,植物的“生長化收藏”。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

二、陰陽學說:學說的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製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範疇。鄧氏的現代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係”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係。對立統一規律是“陰陽”的上位屬概念,陰陽則是對立統一的兩個下位種概念。

陰陽是互不相容又緊密聯係的兩個對立麵的一對性態或屬性。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的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外延的和或並。

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係中兩個不同性態,屬性的一對哲學或邏輯範疇的概括,就是兩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賴,相互聯係,又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對並列的種概念。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範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由陰陽二部分組成,凡是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陰。因而陰陽存在兩個對立麵,在陰陽消長和對立統一作用下,相互資生、相互製約、相互變化中構成世界萬物。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複雜聯係。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係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三、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學說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範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係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說中以五髒配五行即:肝與木、心與火、脾與土、金與肺、水與腎。五髒與五行相生相克應保持相對平衡和穩定,和諧相處。如果五髒與五行發生失調,出現太過、不及或反侮,也會致疾病的發生,這對於推斷疾病的好轉和惡變,治療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據。中醫主要運用五行學說闡述五髒六腑間的功能聯係以及髒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髒腑疾病的治療。

五行於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係統的相互關係。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係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係統之間的關係,並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係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製化、勝複、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四、氣血津液學說: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腑髒、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在生理上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等功能。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

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和滋潤作用。血必須在脈中運行,才能發揮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脈中循環運行,內至腑髒,外達皮肉筋骨,不斷對全身各腑髒組織器官起著充分的營養和滋潤作用,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津液是指各腑髒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津和液的性狀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分布於體表皮膚肌肉,並能滲注於血脈,起著滋潤的作用。液是指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流注於骨節、腑髒、腦髓等組織,起著濡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