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生活篇——現實生活中的博弈策略(3)(1 / 3)

我們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寄托於我們的人才,一個沒有人才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人才觀錯誤的民族同樣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也許,我們所有的人都需要認真考慮,什麼是人才,什麼是教育,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們必須實施怎樣的教育,隻有把這些問題都真正弄清楚了,或許這兩種教育的對抗性博弈才會真正消融。

文1: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

文2:應試教育

文3:這次成績又落後了,這樣怎麼能考上好大學?

文4:應試教育以考試和分數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好壞。

文5:現在的素質教育

文6:媽媽,我不想學這麼多了,沒有用。

文7:不行,多學點才能上好大學。

文8:現行素質教育仍然沒有脫離應試的本質。

文9:對抗性博弈與合作性博弈

文10:應試

文11:素質

文12:如何才能讓二者達到平衡呢?

文13:對抗;

文14:應試教育導致,學生除了會考試外,其他的基本生存技能嚴重缺失。

文15:在現有教育體製下,搞素質教育,孩子的分數得不到提高。最終還是考不上大學。

文16:合作

文17: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可以相互互補,在“應試教育”的過程中並非不能培養學生的素質,同時應試教育的強製性好,可以使學生不得不去培養一些素質.另外,如果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得當,也可以幫助他在應試教育中成為佼佼者。

By05017(原有)

By05018(原有)

1458

(141-144)

女博士為何會成為“第三種人”

現在社會上流傳著“男人、女人、(未婚)女博士”三種性別的調侃。在很多人眼中,女博士是人,但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而是第三種人。

博士本來就很少了,女博土在浩浩蕩蕩的中國人口大軍中更是鳳毛麟角,按照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她們應該是社會的佼佼者,是各個領域的“搶手貨”,是時代的驕子,是上帝的寵兒,但現實中,她們卻連“女人”也不算。難道女博士的生活會有什麼特別嗎?難道是女博士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性別特征和女人優勢?不管怎麼說,當前我們現實生活中,女博士這個群體的確遭到一些難以言明的奇怪禮遇。讓我們來看看這個事例:

一位畢業於某醫科大學的女博士,畢業後被高薪聘任在一醫院做主治醫生,接近而立之年卻沒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這位女博士在好友的鼓勵下,登載了征婚啟事,最初實話實說,刊載雲:某某女,28歲,醫科大學博士畢業,現在某醫院任主治醫生,月薪6000元,希望與……征婚啟事刊載三個月,居然沒有一封鴻雁傳書;無奈之際,在某高人指點下,重新設置條件:某某女,28歲,醫科大學碩士畢業,現在某醫院任職,月薪4000元,希冀與……不稈刊載月餘,仍然應者寥寥,無法從中找到理想伴侶;最後該女博士再次刊載:某某女,28歲,醫科大學本科畢業,現在某醫院任職,皮膚白皙,容貌嬌豔,月薪2000元,希冀與……刊載半月,求婚信有如雪片般飛來,其中不令眾多碩士男子,居然還有三位海外留學歸來的博士……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女博士遭受如此境遇?本來能夠把博士熬出來,這本身就是不小的成就。但在我們的上述鏡頭中,明明是醫學博士,主治醫生頭銜,耀人的薪水,卻隻能把自己說成是本科生才能得到尋找配偶的機會;有身材,有學曆的博士,卻讓導師發愁愛情上難以找到歸宿。女博土真的是區別於我們的“第三種人”,甚至是一頭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