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從博弈論上分析這一模型說實話不一定是最佳對策,特別是對對方的偏好有所了解的情況下。但是說實話絕不會吃虧,不說實話或者吃虧,或者分更多的剩餘價值。
4.三人以上分房也可用此模型,每間屋由出最高房租者居住,房租取平均值。
在這個模型中,經過博弈策略的選擇,達到了使各方均衡的多贏局麵。可見,掌握一些博弈的思維對我們的生活幫助是很大的。
文1:黔驢技窮中的博弈思維
文2:黔驢技窮
文3: 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世界上有很多東西貌似強大,樣子很可怕,但其實沒有什麼可怕的。而用博弈思維來思考,我們卻發現,毛驢和老虎都運用了策略。
文4:老虎的策略:老虎通過觀察毛驢的行為逐漸修正對毛驢的看法,直到看清它的真麵目。
文5:毛驢的策略:事實上,毛驢的策略也是正確的,它知道自己的技能有限,總想掩藏自己的真實技能。
文6:教你解決房租問題
文7:我家裏比較困難,想節省些錢。
文8:我家裏條件不錯,多拿點錢住大房子。
文9:租房模型:
文10:步驟
文11:方案
文12:租房公式
文13:第一步
文14:A、B兩人各自把方案寫在紙上,A1,A2,B1,B2,為各自認為合適的房租。
文15: A1+A2=B1+B2+550
文16:第二步
文17:決定誰住在哪個房間
文18:如果,A1>B1,A2 文19:第三步
文20:定租金
文21:A的房租=(A1+A2)除以2
B的房租=總房租-A的房租=(A2+B2)除以2
By05008
By05009
1410
(129-132)
和自己的貪婪博弈
我們經常說:欲望是無底深淵。是的,究其一生,我們都在和自己的欲望進行博弈。權錢交易的根源也是人類自身的貪婪,正是因為貪婪,很多本應有大好前途的人,結果毀了自己的一生。我們要和自己的貪婪作鬥爭,因為戰勝了自己,也就戰勝了一切。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貪婪,不管你是做生意還是做官,總是得隴望蜀,得到的東西總是不珍惜,而得不到的卻總是念念不忘。
一個乞丐在大街上垂頭喪氣地往前走著。他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看起來很久沒有吃過一頓飽飯了。他不停地抱怨:“為什麼上帝就不照顧我呢?為什麼唯獨我就這麼窮呢?”
上帝聽到了他的抱怨,出現在他麵前,憐惜地問乞丐:“那你告訴我吧,你最想得到什麼?”乞丐看到上帝真的現身了,喜出望外,張口就說:“我要金子!”上帝說:“好吧,脫下你的衣來接吧!不過要注意,隻有被衣服包住的才是金子,如果掉在地上,就會變為垃圾,所以不能裝得太多。”乞丐聽後連連點頭,迫不及待地脫下了衣服。
不一會兒,金子從天而降。乞丐忙不迭地用他的破衣服去接金子。上帝告誡乞丐:“金子太多會撐破你的衣服。”乞丐不聽勸告,仍興奮地大喊:“沒關係,再來點,再來點。”正喊著,隻聽“嘩啦”一聲,他那破舊的衣服裂開了一條大口子,所有的金子在落地的那一瞬間全變成了破磚頭、碎瓦片和小石塊。
上帝歎了口氣消失了。乞丐又變得一無所有,隻好披上那件比先前更破、更爛的衣服,繼續著他的乞討生涯。
所謂無欲乃剛,在生活中有些人就像那個貪婪的乞丐,抵不住“貪”字,靈智為之蒙蔽,剛正之氣由此消除。
在商品社會,許多人經不住貪私之誘,以身試法,大半生清白可鑒,卻晚節不保,而貪得無厭的結果是一無所有。貪欲遲早會把人帶入“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境地。
可是要避免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人畢竟是有私心的動物。
一股細細的山泉,沿著窄窄的石縫,叮咚叮咚地往下流淌,多年後,在岩石上衝出了3個小坑,而且還被泉水帶來的金砂填滿了。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漢來喝山泉水,偶然發現了清冽泉水中閃閃的金砂。驚喜之下,他小心翼翼地捧走了金砂。
從此老漢不再受苦受窮,不再翻山越嶺砍柴。過個十天半月的,他就來取一次砂,不用多久,日子很快富裕起來。
人們很奇怪,不知老漢從哪裏發了財。
老漢的兒子跟蹤窺視,發現了爹的秘密,認真看了看窄窄的石縫,細細的山泉,還有淺淺的小坑,他埋怨爹不該將這事瞞著,不然早發大財了。兒子向爹建議,拓寬石縫,擴大山泉,不是能衝來更多的金砂嗎?
爹想了想,自己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怎麼就沒有想到這一點?
說幹就幹,父子倆便把窄窄的石縫拓寬了,山泉比原來大了好幾倍,又鑿大鑿深石坑。
父子倆累得半死,卻異常高興。
父子倆天天跑來看,卻天天失望而歸,金砂不但沒有增多,反而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父子倆百思不得其解。
因為自己的貪婪,父子倆連最基本的小金坑都沒有了,因為水流大了,金砂就一定不會沉下來了。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處處克製自己的貪婪,在與貪婪博弈的時候,選擇的策略就是無欲則剛,不管外在的誘惑有多麼大,仍巋然不動,即使錯過時機也不後悔,因為我們對事物的信息掌握得很少,在不了解信息的情況下,我們盡量不要想獲得,就像金砂一樣,雖然表麵看來是因為水流衝下來的,但這是一條假信息,迷惑了這對父子,在不確定一個事物的情況下,隻靠想當然和表麵現象是不行的。但世間的信息瞬息萬變,我們又如何全麵掌握呢?那是不可能的,我們隻能防止自己的貪欲,不妄求,不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