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背後的聲音(2 / 2)

曹丕顯然話中有話,他說完之後便目光定定的看著郭奕和荀惲兩人,嘴角掛著一絲輕笑。

反觀郭奕和荀惲,兩人都是聰慧之人,曹丕話中的意思兩人如何聽不出來,隻是郭奕對於曹丕的觀感並不好,他依稀記起第一次見到曹衝時的情景,一個五六歲的孩童對自己的兄長卻極為害怕,顯然曹丕並不是什麼手慈之輩。

況且曹操正值年富力強的時候,子嗣極多,雖說曹丕現在是家中的長子,但誰知道再下去十幾年會發生什麼,這個時候冒然站隊,一旦選擇錯了,牽扯的不止是自己,還將會把家族的利益也葬送出去。

不過心裏拒絕是一回事,表麵上的文章也要做足了,一旦此時措辭不對,惹的對方不快,萬一日後曹丕真要繼承了他老子的位子,豈會讓兩人有好果子吃?

荀惲此次出征和曹丕一直在一起,對於曹丕的能力和堅韌,他打心裏佩服,可是他受他父親影響極深,內心對漢室忠心耿耿,而兩人出征的時候,曹丕的一些話,顯然沒有將漢室放在眼裏,所以荀惲對於曹丕的觀感,欣賞又帶著稍許的防備,自是不會輕易的上他的船。

不過,荀惲想了一會卻沒想到什麼好的推辭,他隻能把目光轉向郭奕,右眼還衝著對方眨了幾下。

郭奕看到荀惲的樣子,豈能不明白對方的意思,他又沉吟了一會,方認真地道:“管仲曾說‘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穀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

自黃賊禍亂以來,我朝所置學校多被廢棄,後生不見仁義禮讓之風,人才無法被培養,自然是越來越少,三公子自然有無人可用的感覺,如今曹公治下境內較為安寧,莫不如重辦學校,待得十年之後,遍地是人才,三公子何愁無人可用?”

一番話說出來,郭奕說的中規中矩,首先將曹丕的話引向另外一個方向,裝作不知道他招攬的意思,你不是說沒有人才可用嗎?那我就提個方法,辦學校,自己去培養。

荀惲暗暗的在心裏對著郭奕立了個大拇指,若是自己回答,還真說不出來,郭奕的一番話卻是極好,曹丕根本就挑不出任何不對的地方來,當真是有急智。

聽完郭奕的說辭,曹丕畢竟今年他才一十有五,內心涵養的功夫還未到家,他先是一愣,轉而有些生氣,自己好心好意的招攬,對方卻根本不買自己的賬。

不過他將郭奕的話仔細品味了一番,雖說是對方婉拒的說辭,不過話中的意思卻是極對,這會他模糊的記起好像他父親曹操也說過類似的話,忙斂了下心神,起身對著郭奕行了一禮。

郭奕哪敢就這麼坐著受曹操兒子的大禮,若是被有心人看到,還指不定以訛傳訛的說什麼閑話。

他連忙起身,不敢正麵受禮,稍微向一邊避了避身子,然後又還了一禮,之後臉上有些疑問地看向曹丕。

坐於兩人中間的荀惲早已躲開身子,閃到一邊,不明所以的看著兩人,暗想;這曹丕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

曹丕一臉輕鬆地對郭奕道:“剛剛先生一番話,倒是讓丕茅塞頓開,不知先生對於辦學一事可有什麼好的提議,丕洗耳恭聽。”

此時郭奕並不想和曹丕產生過多的交集,不過看對方目光堅定的樣子,一時半刻也不會放過自己,若是不說出個四五六來,恐怕今天少不了被他騷擾。

他定了定神,略微整理了下思路,說道:“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創太學設置博士弟子50名,至漢成帝時增至3000人,質帝時太學生增至3萬餘人。太學規模之宏大,世所罕見。

若能恢複質帝時期的盛況,何愁天下無多學之人可用?奕愚鈍,若是三公子有心,倒是有一想法。

如今若是興辦學校,必須為長遠計。

首先當恢複太學,朝中不乏有誌之士和鴻儒大材,一旦朝廷旨意下達,天下士子必然積極響應。

其次當下令郡國各修方學,縣滿五百戶,即置校官,選鄉中俊才教學。公卿、六百石以上官吏及將校子弟為郎、舍人者,皆可詣博士受業。能通一經以上,由太常分等授官。

中心帶動,四麵開花,若是如此慢慢行事,十年之後,全國可用之才當不下十萬。”

郭奕話剛一說完,一個不屑的聲音便傳了過來,“郭奕,你亂議朝政,該當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