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不是結束,失敗不是死亡,真正重要的是敢於繼續的勇氣。
——丘吉爾
(一)
隨著美、英兩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聯係逐步密切起來,丘吉爾感到有必要同美國總統羅斯福見一麵。
1941年8月4日,丘吉爾和他的隨從登上了“威爾士親王號”,在幾艘驅逐艦的護衛下駛往紐芬蘭普拉森夏灣。他已經與羅斯福總統約定,兩人將在那裏舉行會晤。
9日早晨,“威爾士親王號”抵達目的地。此時,羅斯福已經坐在“奧古斯塔號”的甲板上等待丘吉爾了。當丘吉爾登上“奧古斯塔號”的船梯時,美國海軍儀仗隊立即舉槍向其致敬。丘吉爾也停下腳步,禮節性向後甲板方向致敬。
然後,他邁著有力的步伐走向坐在輪椅上的羅斯福總統。丘吉爾向羅斯福伸出雙手,朗聲道:
“終於見到您了,總統先生!”
羅斯福立即回答道:
“能在這兒跟您相會,我感到很高興,丘吉爾先生!”
兩位曆史巨人的手緊緊地握住一起,這意味著:美國將和英國將攜起手來,共同對付德、意、日三國軸心的法西斯侵略者。
雙方攀談過後,羅斯福留丘吉爾一起吃午飯,隨後又邀請丘吉爾晚上到軍艦上出席正式晚宴。這正合丘吉爾心意,他正想借吃飯的時機與羅斯福加深友誼,進而爭取美國對英國的支持。
舉行晚宴的次日,羅斯福與隨行人員登上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軍艦與英國人一起做禮拜。禮拜結束後,丘吉爾鄭重其事地對羅斯福說:
“我並不篤信宗教,但我得感謝上帝,因為美國政府此時此刻的領導人不是別人,而是您。”
美、英雙方的會談共進行了4天,兩位領導人商討了新形勢下的共同行動方針,並共同發表了一項被稱為《大西洋憲章》的8點原則聲明。聲明表達了兩方共同戰勝法西斯、爭取世界和平的原則立場,提出為此有必要建立一個全球性國際組織的問題。
《大西洋憲章》的發表表明:美、英、蘇聯合起來共同反對法西斯勢力已有了共同的原則基礎,同時也奠定了在戰後建立聯合國的基礎。
《大西洋憲章》發表3個月後,即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戰,偷襲了美國在太平洋上最重要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與此同時,日本還轟炸了香港和新加坡,緊接著又對英、美、荷在太平洋各屬地發動了進攻。
12月8日,英、美兩國對日宣戰。美國直接介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極大地改變了戰爭的格局。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陣營結構最後形成: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大軸心國及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
美、英這兩個西方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同社會主義的蘇聯結成同盟,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中最為重要的裏程碑。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麵對著嚴峻的形勢,為了爭取的戰爭的勝利,都從不同側麵並以不同方式進行了不懈的、堅忍不拔的和真誠的努力!
(二)
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後,丘吉爾立即提出與羅斯福再次舉行會晤。他擔心美國會把全部力量投入到太平洋戰爭,從而忽略援英、援蘇方麵所承擔的義務。羅斯福很爽快地答應了丘吉爾的提議。
1941年12月14日,丘吉爾乘坐新下水的“約克公爵號”,冒著狂風巨浪和遭遇德國潛艇的危險,經過漫長的8天航程,終於在12月22日抵達華盛頓。
丘吉爾這次訪美是秘密進行的。除羅斯福和幾位重要的軍政界人物之外,沒有人知道丘吉爾已經抵達了華盛頓。當晚,丘吉爾和羅斯福就進行了一係列的會談。這次會談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阿卡迪亞”會議。
阿卡迪亞是古希臘的一個小城邦,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中部的高原地區。由於與世隔絕,這裏的居民在古希臘時代過著一種富有淳樸氣息的田園生活。他們遠離世俗、遠離喧囂,就如中國偉大詩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於是,在西方文化中,阿卡迪亞便成了世外桃源。羅斯福和丘吉爾將這次會議的代號定為“阿卡迪亞”,也表明了他們重建和平世界的美好願望。
會議進行得很順利,幾乎就所有的重大問題上達成了協議。羅斯福與丘吉爾重申了雙方參謀人員早先作出的決定,采取“先歐後亞”的戰略,先打敗德國這個最主要的敵人,然後再著手對付日本。這次會議還確定成立了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在太平洋地區建立英、美、荷盟軍聯合司令部、成立軍需品分配委員會等5個聯合機構,統籌盟國在軍火、船運和原料等方麵的經濟活動。鑒於蘇聯在抗擊法西斯德國中的重要作用,羅斯福決定恢複曾一度終止的對蘇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