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敦刻爾克大撤退(3 / 3)

貝當元帥和魏剛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投降了,再勸說他們也無濟於事。於是,丘吉爾說:

“如果法國在苦難中認為最好的辦法是讓它的陸軍投降,那就不必為了我們而有所猶豫。因為不管你們怎樣做,我們都將水遠、永遠、永遠地打下去!”

(三)

由於貝當元帥與魏剛將軍堅決放棄抵抗,丘吉爾與法國軍政高層的會晤最終不歡而散。英國代表團走後不久,貝當和魏剛就自主主張地宣布巴黎為不設防的城市。貝當元帥聲稱法國政府應當不惜任何代價,要求停戰。他還斷言:

“不遷移,不逃跑,政府就不可能放棄法國領土。”

這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法國英雄固執地認為這是法蘭西複興的唯一機會,他還在一份聲明中說:

“關於法蘭西的複興,必須在原地呆著,等待複興的到來,而不是在一種無法預見的條件和期限的情況下,讓盟國的大炮來征服法國領土。”

堅信自己代表法蘭西的貝當元帥認為,法國人民應當“接受痛苦”,因為那是“法蘭西複活”必須付出的代價。他還宣布了自己的意願:

“就我而言,我將繼續在法國人民中間,與他們同甘共苦。”

6月12日,法國內閣決心將政府遷移到波爾多。此時,雷諾通過法國駐美國大使聖康坦獲悉,羅斯福隻能向自己發來一份同情電,並保證提供更多的物資援助。但除此之外,他什麼也做不了。

雷諾立即給羅斯福總統發去一封電報,肯定地說,隻有“當勝利的機遇在遙遠的將來出現時”才能同意在海外繼續進行抗戰。他斷言,英國的失敗“即使不是多半可能的,也是可能的”。因此,他請求美國對這場戰爭進行幹預,幫助法國繼續進行鬥爭。他向羅斯福建議說:

“如果在未來的時刻裏,您不能使法國相信美國將在短期內參戰,那世界的命運就會改變。”

但是,這封電報根本無法促使美國介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來。雷諾的電報除了得到一些“深表同情和遺憾”的回複之外,什麼也得不到。

6月14日,形勢進一步惡化。德軍第十八集團軍就順利開進了不設防的法國首都巴黎,巴黎鐵塔上立即升起了納粹的“卐”字旗。雷諾立即叫來海軍上將達爾朗,商量轉移到北非的後勤問題,又命令戴高樂赴倫敦請求英國對轉移提供援助。

戴高樂匆匆告別,當晚趕到布列塔尼,第二天清晨乘上“米蘭號”驅逐艦前往倫敦。但他沒想到,雷諾在貝當元帥的影響下,又給丘吉爾發去一封要求英國方麵同意法國單獨與德國媾和的電報!軟弱的雷諾總理甚至按照貝當元帥的意思,在電報中暗示:如果英國拒絕,他就將辭職。

接到雷諾的電報之後,丘吉爾暴跳如雷地將其扔在地上。如果法國投降了,英國將不得不單獨麵對強大的德、意法西斯。丘吉爾搖了搖頭,他的“英國將單獨戰鬥下去”的預言馬上就要變成了事實。但法國還有強大的海軍,如果這些海軍落入希特勒之手,英國皇家海軍將如何抵抗猖獗的希特勒呢?

法國海軍上將達爾朗曾向丘吉爾保證,決不讓法國落入希特勒之手。但在戰爭麵前,達爾朗那軟弱的個人保證又有什麼用處呢?無論如何,法國將要投降都是不爭的事實,丘吉爾根本無力阻擋貝當元帥和魏剛將軍走向投降的步伐。

6月16日,英國戰時內閣隻好作出決定:在法國艦隊盡快駛往各港口的條件下,英國同意法國尋求停戰。

但丘吉爾並沒有放棄努力,當天中午,他就與前來訪問的戴高樂將軍草擬了《聯盟宣言》,企圖將法國綁在英國的戰車上。這一宣言的意義在於讓英法兩個民族合並為一體,共同承擔戰爭責任。如此一來,法國的單獨媾和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下午4點30分,丘吉爾打電話給法國總理雷諾,興奮地對他說:

“喂!雷諾,戴高樂是對的!我們的建議可能產生巨大的效果。你要堅持住!”

但丘吉爾高估了雷諾的抗壓能力,《聯盟宣言》遭到了以貝當元帥和魏剛將軍為首的投降派的堅決抵製,雷諾總理於當晚憤而辭職。勒布倫總統已召見貝當元帥,並命他組閣。

第二天,貝當元帥便通過廣播號召全國軍民“停止戰鬥”。6月22日,貝當政府與德國在貢比涅森林簽訂了停戰協定。

法國投降了,英國不得不單獨麵對強大的德、意法西斯。為了號召法國人民繼續抵抗下去,並為將來反攻歐洲大陸做好準備,丘吉爾支持戴高樂將軍在倫敦成立流亡政府——“自由法國運動”。從此,法國出現了兩個政府並存的局麵,以戴高樂將軍為領袖的法國稱自由法國;以貝當元帥為首的法國因首都設在維希市,稱維希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