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永遠,永遠,永遠都不要放棄。
——丘吉爾
(一)
1914年夏季,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經公開化了。德、意、奧三國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法、俄三國組成的“三國協約”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一場席卷整個歐洲的大戰一觸即發。
1914年6月28日上午9點,波斯尼亞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刺殺了主張吞並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7月23日,奧匈帝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出了最後通牒,包括交出凶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雖然塞爾維亞同意了奧匈帝國的大部分條件,但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依然將衝突迅速升級到軍事層麵。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打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槍。
消息傳到倫敦之後,丘吉爾立即命令各艦隊進入戰備狀態,隨時準備開赴戰場。戰爭是一件令人厭惡的事情,但既然無法避免戰爭,戰爭巨子們就得在戰場上表現他們的傑出才能和智慧。出身軍人的丘吉爾也意識到,戰爭將是他表現自己的一次大好機會。他在給妻子的信中說:
“發生的每件事都在導致災難和崩潰。我感到有趣、亢奮和快樂……我乞求上帝寬恕我這種令人可怕的輕率情緒。然而為了和平,我將竭盡全力,沒有什麼能誘使我會不公正地去回擊這種災禍。”
從表麵上看,第一次界大戰的爆發是由薩拉熱窩事件引起的。其實不然,這場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是帝國主義之間矛盾積累的必然結果。站在塞爾維亞背後的是強大的俄羅斯帝國和法國。英國雖然沒有公開表示要支持塞爾維亞,但也在私下裏鼓勵俄國積極備戰。
8月1日,德國正式向沙俄宣戰。
丘吉爾獲悉之後,立即趕往唐寧街10號的首相府邸,開門見山地對阿斯奎斯首相說:
“尊敬的首相閣下,在當前的形勢下,我準備先自行下達總動員令,然後再請內閣追認。”
阿斯奎斯略一沉思,點點頭說:
“溫斯頓,你的判斷是正確的。除此之外,我們還能有什麼辦法呢?這場戰爭遲早會降臨到不列顛頭上的。”
丘吉爾立即返回海軍部,向各艦隊下達了總動員令。第二天,內閣召開會議,追認了丘吉爾所下達的命令。
就在此時,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的消息傳來了。內閣大臣們坐在辦公室裏,麵麵相覷,陷入了沉默。丘吉爾突然站起來,揮舞著緊握著的拳頭,高聲喊道:
“開戰!開戰!開戰!”
8月3日,德國向其西部的鄰國法國宣戰。次日,德國又出兵中立國比利時,驅逐該國境內的法軍,比利時被迫對德國宣戰。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立即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軍在當晚11點以前從比利時撤退。
夜深了,丘吉爾焦急地在海軍部的辦公室裏踱來踱去,等待著宣戰時刻的到來。他時不時抬頭看看牆上的掛鍾,已經10點45分了,如果德國方麵在15分鍾內不作回複的話,英國便要向其宣戰了!
晚上11點整,德國方麵依然沒有就英國的最後通牒作任何回複。隨即英國政府下達向德國宣戰的命令,丘吉爾也在同一時間向海軍下達了作戰命令。
命令簽發之後,丘吉爾立即邁著堅定的步伐,在民眾的歡呼聲和《上帝保佑英王》的國歌聲中穿過近衛騎兵檢閱場,前去唐寧街10號的首相府邸向阿斯奎斯通報最新情況。他的表情看上去十分平靜,既不沮喪,也不得意洋洋,就像一個人去從事一件極其習慣的工作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