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黨本來可以依靠在下議院的多數席位開展反對上院的鬥爭,但他們太自信了,希望通過大選得到選民們的肯定。
1910年2月9日,大選結果出來了。令所有自由黨人大跌眼鏡的是:選民判定他們失敗了。自由黨在下議院失去了多數席位的地位,內閣也麵臨著垮台的危險。好在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和工黨在關鍵時刻支持了自由黨,才使內閣勉強維持了下去。
在自由黨全麵失利的情況下,丘吉爾在丹迪市的競選卻輕而易舉地獲得了成功。丘吉爾敏銳地意識到,工人階層在政壇上發揮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大,因此他與工黨議會黨團領袖結成競選聯盟,聯手對付兩名保守黨人。代表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的保守黨人宣稱:
“所有的文明都是貴族所創造的。”
作為瑪爾巴洛公爵的後代,丘吉爾並沒有為貴族唱讚歌。他站在公理一邊,以他出色的演說技巧,強有力地表達了自己的政見。他說:
“奧德姆沒有一個公爵、侯爵、伯爵或子爵不認為應該向他表示敬意。但是,我們應該更確切地說,供養貴族是整個文明世界的艱苦工作。”
丘吉爾此言遭到了親朋們的責罵,不少人都說他“玷汙門庭”。但工人階層卻十分佩服這位目光如炬的貴族政治家,他們紛紛將手上寶貴的一票投給了丘吉爾。
由於丘吉爾在這次競選中表現突出,阿斯奎斯首相更加器重他了,遂將他調任到更加重要的職位上——內政大臣。
內政大臣是英國內閣中地位較高、權力很大的職務。年僅35歲的丘吉爾能登上內政大臣的寶座,不能不說是一種很大的成就。比起商務大臣來說,內政大臣的工作更具挑戰性。內政部負責管理全國的監獄、少年罪犯營、消防隊和倫敦警察局。該部可以建議國王赦免罪犯,對組織議會選舉有一定的權力。全國的道路、橋梁、運河、礦山、農業、漁業、社會治安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屬於該部管轄。在如此重要的崗位上,丘吉爾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政治素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
1910年5月,英王愛德華七世突然逝世,他的次子喬治繼位為新的英王,稱喬治五世(1910-1936年在位)。此時,大英帝國不但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不保,世界軍事霸主的地位也遭到了德國等後起之秀的威脅。為了重新瓜分世界,德國公開加強軍備,其中對海軍的投入尤其巨大。
英國政界很快就意識到了德國的野心。作為軍人出身的內政大臣,丘吉爾對德國的野心看得尤其清楚。他與時任德國駐英大使麥德爾·尼赫伯爵是十分要好的朋友。尼赫伯爵回國前,丘吉爾為他舉行了歡送晚宴,並在送別時明確地對他說:
“德國不應企圖同英國在海上開戰。如有必要,德國建成一艘軍艦,我們將建造兩艘……激進派與保守派無論怎樣相互指責,但在這個問題上立場是一致的。”
但海外殖民地對德國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德國軍政界根本沒有理會丘吉爾等英國政治家的警告。1911年7月,德皇威廉二世乘坐“豹子號”炮艇突然來到摩洛哥名不見經傳的小魚港阿加迪爾。當時,摩洛哥剛剛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威廉二世為什麼會突然來到這個敗落的小魚港呢?
丘吉爾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德皇威廉二世覬覦北非之心最好的明證!他立即撰寫了一遝厚厚的備忘錄送到內閣大臣們的手中,希望德皇威廉二世的舉動能引起他們的戒心。
然而,妄自尊大的英國人並不認為德國會對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構成威脅。他們一向認為:英國的海軍是蓋世無雙的,後起的德國海軍隻是一個小字輩。而且,荒涼的摩洛哥又是法國的殖民地,英國人何必多管閑事呢?再說了,即便要對德國保持戒心,這個備忘錄也不應該由丘吉爾提出來,而應由軍方或外交部提出來。外交大臣格雷就曾挖苦丘吉爾說:
“溫斯頓見多識廣,看來不用多久,政府中除了當首相以外,別的什麼職務都不合適他了。”
丘吉爾不理睬這些,頻頻地走訪外交部和陸軍部,了解英國同歐洲各國的關係和英國的戰備情況,查閱國防委員會會議紀錄,向將軍們詢問軍事形勢。了解得越多,他對英國的未來就越擔心。他敏銳地意識到,英、德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了。當前英國應該未雨綢繆,積極備戰。
根據所了解的軍事情報,丘吉爾於8月13日寫了一份詳盡的《本大陸軍事行動問題》備忘錄上報首相阿斯奎斯。他預測,未來的戰爭主要戰役將在法、德兩國領土上進行。如果要打贏這場戰爭,英國應向法國派遣13個師的遠征軍和一些輔助部隊,共計30萬人。
丘吉爾的這份報告寫得有理有據,處處體現了他的深思遠見。英國內閣和國防委員會很快便批準了它,並認為這份報告顯示出了丘吉爾“豐富的想象力和天才的軍事思想”。首相阿斯奎斯也更加倚重他了,遂決定將其調往海軍部任職,以加強海軍建設。
英國是一個島國,其殖民地又遍布世界,要管理這些殖民地也需要漂洋過海。此外,英國人的很多生活用品和工業原材料也需要其他國家供給,而這一切一切都離不開海上運輸和軍事保障。因此,海軍在英國曆史上一向占有重要地位,管理海軍的海軍大臣在內閣中的地位自然也是舉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