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聽得聲音,擺擺拂塵,睜開眼睛,問道:“你這道童,所來何事?”
李蛋見了,趕緊上前,遞上《王一山靜法》。
他接過書,詫異道:“原來是你,隻是怎麼現在才過來?可是懈怠了?”
“回道長話,不曾懈怠。隻是惶恐,怕道長提問,便將這書多讀了幾遍。”
“哦?”雲濤道人不置可否的笑笑,“你將這書讀了幾遍,可是讀的通透了?”
“哪裏的話,道書博大精深,哪是我讀的通透的,隻是熟悉一二罷了。”這道長好生陰險,若是自己說讀通透了,隻怕就會讓自己離開了。
“嗯,那可有什麼問題?”雲濤道人這才正眼看了李蛋一眼。
“首先是書中說的是山非山,我不大明白。”
“嗬!”雲濤道人這才驚奇起來,緩緩道:“是山非山,是水非水,說的是非想非非想,不執著於物,不執著於形,山乃大象之意。也就是說你觀想之時,不一定要觀想大山,觀想大山也不一定要觀想他的形體。不執著,不苦惱,觀想自在心意,方能心存一念。”
見李蛋猶是麵露難色,雲濤道人伸出一隻手來,道:“你看!”
他的手上空無一物,但李蛋卻好像看見一朵花開在那裏,花開花謝。
“你見了什麼?”
“花開花謝。”
“這隻是一隻空手罷了。你所見的,乃是我的心意。”
“常觀無常,以心傳意。我想讓一朵花開在掌中,謝在掌中,但這並非是真。你所見的花開花落乃是你自己的想象,我所傳遞給你的隻有一股心意罷了。所以你若要觀想山峰,便要觀想大山傳遞給你的心意,而不是去觀想大山本身。也就是說你要觀想山的神韻、山的道理,再形成自己的山,而非眼前所見的山。”
李蛋聽了有些傻眼,大山的心意?神韻?道理?回想自己所見的山峰,還真難以形成什麼概念。
“還是不明白麼?看山,有人得山的險峻,有人得山的青秀,有人得山的沉穩,還有人得山的高大。但這其實都不是山,而是他們自己的心意被山映射出來了。有人落淚風雨,有人嗟歎山水,有人感懷日月,其實他們所觸摸的都是自己的內心深處。觀想觀想,非想非非想,映照自我才是上乘道路。世人愚昧,難見真我,所以才借物化心,以念證我。”
見李蛋還是不明白,雲濤道人笑了笑:“你這童子,其實好高騖遠。是山非山,乃是功行到了一定地步,才會去考慮的問題。你連入靜的門檻都還沒有邁入,如何談論精深的地方?”
李蛋此刻福至心靈,道:“還請道長教我!”
雲濤道人這才“嗯”了一聲,道:“你還算乖覺,我便與你說一說。”
“入靜不是清醒,也不是昏沉睡眠。而是雜念不起,一念化生的狀態。想要入靜,最初的功夫便是控製自己的呼吸。選擇自然舒適的姿勢,將呼吸融入周圍的環境,直到自己沒有察覺。這時候再保持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狀態,忘卻所有,隻保持內心的清淨。然後再按照功法的要求,以自己的一個念頭代替所有的念頭。待到一念化生,諸念不起的狀態熟悉了,再慢慢忘卻外界的幹擾,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身體放鬆,呼吸綿綿而深長,自感若有若無,這便是第二步,若是再做到渾渾沌沌,恍恍惚惚,沒有區分,沒有差別而心地光明,飄然自在,活活潑潑,便能神氣相凝,化天地精華為自己所用,生成元氣,這便是元初的境界,也是武學道法的開端!”
“你此番回去,聽著鬆濤入眠,心神注意濤聲,忘卻其他。待你呼吸和濤聲相呼應的時候再來找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