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意識的理論研究(3 / 3)

克裏克和科赫2003年在“意識的框架”(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一文中把他們的理論思路總結成10條工作假設,而在解釋意識的神經機製的這些工作假設之前,他們有一個基本的哲學背景假設。對此,科赫在《意識探秘:意識的神經生物學研究》中寫道:“我們可以有把握地假設,任何現象狀態(例如,看見一條狗,感到疼痛,等等)都依賴於腦狀態。意識的神經相關物(NCC)是指足夠產生特定有意識的現象狀態所需的神經活動的最小集合(在滿足合適前提條件的背景下)。每個感受都會伴隨特定的NCC。心身問題的核心是感受質(qualia),它是意識的基本元素。弗朗西斯和我力圖解釋感受質是如何從神經係統的活動中產生出來的。”

同是2003年,埃德爾曼在“自然化意識:一個理論框架”(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一文中也概括了其意識理論的基本思路。在提出更具體的理論觀點(例如,再入的動態核心、初級意識和高級意識的模型)之前,埃德爾曼采取了三條工作假設作為整個理論的方法論平台,這三條假設是物理假設、演化假設和感受質(qualia)假設。物理假設是說:如果傳統的物理過程就能令人滿意地解釋意識,那麼二元論就是不必要的;因此,他假定意識是由某個腦的結構-動力學所產生的一類特殊物理過程。演化假設是說:意識是生物自然選擇的演化結果。感受質假設是說:意識的主觀品質是私人的、第一人稱的。這一假設意味著即便我們能夠描述產生某人意識體驗的充分必要條件,但我們也並不能因此成為他的意識體驗。埃德爾曼認為,描述(即關於意識體驗產生的知識)不能取代存在(即意識體驗本身)。

幾乎在同一個時期,著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達馬西奧在其一係列充滿濃鬱哲學意蘊的著作中發展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意識理論。達馬西奧認為,從神經生物機製的角度看,意識問題由兩個緊密相關的問題構成。第一個問題是腦如何產生客體的心智意象(mental image),第二個問題就是,與產生一個客體的心智意象同時,腦如何在知覺客體的同時產生了自我感(a sense of self)。在關於意識問題是什麼方麵,達馬西奧與心智哲學和理論心理學家漢弗萊的觀點驚人的一致。漢弗萊提出,在一個人的意識體驗中,通常存在兩個成分,一個命題成分(即達馬西奧所說的客體意象)和一個現象成分(即達馬西奧所說的自我感)。達馬西奧認為,成功的意識理論是基於對四個視角的結合:(1)主體性的視角,它是內省的、第一人稱的;(2)行為視角,它是觀察的、第三人稱的;(3)腦視角,它要求我們出現某個意識體驗時的特定腦活動。(4)生物演化的視角,它要求我們首先考慮早期生命的心智水平,接著漸漸地跨越演化的曆史朝向目前生命的心智水平。

不難看出,盡管當代意識科學在形而上學立場上還沒有達成一致的觀點——既有功能主義、還原論的物理主義、非還原論的物理主義、湧現論的物理主義、湧現論的交互作用論,也有兩麵論和不同版本的泛心論——但一個較為基本的認同還是存在的,即:盡管意識是主觀性實在,但意識仍然是一個演化的自然現象,對意識的解釋最終必須是自然的,而不是超自然的,因此實體二元論是不可接受的。在上述對克裏克、埃德爾曼和達馬西奧的簡單介紹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基本的一致之處。

哲學家麥金(C.McGinn)曾經質問:“演化如何使生物組織之水釀出意識之酒?”我們希望未來的意識理論能夠在哲學和科學這兩個層麵上最終回應這個挑戰——解開“世界之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