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清零重組(2 / 2)

仍然心存僥幸,繼續留在朝中觀望風色的官員們並沒有等候多久,沒過兩天就有聖旨傳下,此前受到鄭黨貶斥的大臣一律官複原職,並開恩加秩一級任用,已經下獄的立即放出,而辭職回家的可酌情商榷去留,總之是一切從寬擇優處理。

對鄭黨官員就沒有那麼客氣了,雖然朝中鄭黨力量強大,但大家都還要聽皇上的不是。

先有兩位大學士上書,曆數鄭黨之過,其中最大的一條罪狀就是“忤逆監國之策,冀滅海防之功”,這條罪狀在當前舉國上下都為邪馬台國來朝而歡呼時顯得尤為刺眼,故此奏折一上即獲聖批,寧宗下旨褫奪鄭清之右相之職,出樞密為靜江刺史,而其它鄭黨官員也紛紛以“結黨”之名遭到罷黜,或被調離權力中樞,或是跟著鄭清之一道離京它任。

事後統計,在這場政治變亂中受到處分的官員數量達到了一百三十七名之多!

一次性打發走了這麼多官員,南宋朝堂立馬出現了巨大的權力真空。此時監國榮王出麵收拾殘局,宣布將由新成立的聯合議事堂“大宋理事會”臨時接管及行使部分職權,待有新的官員任命之後再予以交還。

不過與此同時,大宋理事會又開始擴充編製,大肆招攬各部官員加入其中,並委以實實在在的權力和匹配相應品秩,看起來就是要大幹一場的模樣,就算以後想交權怕是也很難交得回去了。

隨著議事堂有條不紊地運作起來,監國榮王又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前任樞密左相趙汝愚其實未死,一直都在成州榮養,此次將複出擔任議事堂的總理事務大臣,簡稱趙總理。

此言一出不到三天,趙汝愚如約出現在了臨安城中,在與寧宗君臣二人淚眼相會之後,趙汝愚便以總理身份出現在了南宋朝堂之中,不止開始與北金派來的協理大臣商討當前蒙古危局,以及今後兩國的深度合作事宜,還憑借著他個人的多年威望和巨大號召力一舉穩住變革中的朝局,將整個南宋官僚體係迅速拉回到正常運轉的軌道上來。

後來廣聞博報特意安排了一次對趙總理的專訪,請他談一談當年死裏逃生的經曆和在成州工作的細節以飧讀者。

趙汝愚現身說法,將榮王以衝齡之身遠赴衡州相救一直到巴蜀之地的治理成效和聯合議事堂的曆史使命娓娓道來,給廣大帝國百姓上了一堂生動的普法教育和現代管理課程,也讓他自己成為了說書先生口中最鍾愛的傳奇演義素材之一。

內政初定,接下來就是對蒙宣戰了。

蒙古來的拖雷使團迅速被大宋官府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理由是“與鄭黨勾連至深,意圖惑亂我朝”,立即驅逐出大宋國境,在宋國境內的人身安全尚且可保,但是其後在北金境內時就概不負責了。

決議宣布的當天下午,拖雷帶著使團眾人氣哼哼地離開了臨安,臨走時或許還指著臨安城門發了些毒誓什麼的,但又有誰會在乎呢?

向蒙古宣戰之後,大宋軍隊可能就要在今後的戰爭中直接麵對鐵木真的精銳部隊了,這個事實讓趙洵也不得不慎重決策,和趙方及兵部一幹官員連續討論幾天,製訂了一個多路齊發的作戰方案:

在海路上,水師艦隊將一直前出北行,進抵渤海灣,出其不意地由錦州登陸搶占興中府,從側麵威脅已經攻占大定府的蒙軍。

在京兆府路一帶,巴蜀川軍仍按照趙柬此前發出的請戰計劃,派出火槍手攜帶火炮支援當麵金軍,抵禦從河東北路南下的少量蒙古騎兵侵襲。

在西京路、中都路的主戰場上,大宋將派出合計約兩千名火槍手及一百門火炮加入金軍陣營,協同對蒙作戰。

所有宋軍部隊都秉承一個原則,那就是一切戰鬥均以配合為主,主力作戰部隊仍然是金軍,而宋軍隻參與大規模兩軍會戰或是一些關鍵性的小型攻防戰役,金軍指揮官無權給宋軍直接下達命令,必須通過聯合議事堂的軍事分部來進行。

當然,在戰爭進行的中後期,大宋帝國也不排除單方麵派出軍隊直接參與戰爭的可能,未來這支部隊將接受聯合議事堂的節製。

宋軍作戰前期的軍費均由邪馬台國進貢的銀兩暫時墊付,但是其後金國必須自己負擔這些開支,歸還宋國的墊付資金並及時給友軍補充軍資給養。

為了統一調度這次宋軍跨境作戰,以及讓聯合議事堂逐步承擔起重任等,各項事務堆積如山一般,迫使趙洵不得不暫時留在臨安,先處理完這些事情再去汴梁找元哥。

轉眼之間,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

追看的人好像也不少,請繼續收藏鮮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