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實際形勢(2 / 2)

君賜兄道:“這種事情本就瞞不了明眼人的,那個拖雷話裏話外要成為我大宋北方屏障,倒似是非他莫屬了!對於蒙古事務,之前榮王千歲已向我等剖析明白,並且一再強調完顏洪烈並非庸人,在使用蒙古人時必然剛柔並濟,可則驅之,不可則縱之。此次襄陽之戰,他僅從蒙古人手裏借來二萬騎兵,由此便可見一端。當時千歲那個詞是怎麼說來著?……對了,‘蒙古捆綁’戰略!”

這番話點醒了鄉覃兄,讓他沉思了起來。

在進鶴林宮之前,鄉覃兄心有不甘地說了一句:“如此說來,現下我們倒要給那位張大人鬆鬆綁了?”

君賜兄笑道:“是時候拋些魚餌下去了。”

二人進了大門,當即有一名員外郎上前見禮,道:“啟稟尚書大人,方才北邊又有人來,已經與使團接洽過了。”

被稱為“尚書大人”的那位君賜兄不動聲色地道:“哦,想必是最新的戰報罷。倒也難得,這次隻遲了一天。那麼此刻使團已經知道川中騎兵順利退回南岸的消息了?”

原來君賜兄竟是南宋朝中的二品大員,禮部尚書曾從龍,乃是此次和談南宋方麵挑大梁的角色,而鄉覃兄則是前日在嘉興府迎接北金使團的鄧友龍。自宋金在臨安開談以來,宋朝一方並未阻止金國派傳騎與使團保持聯係,故此才有上述戰報一說。

那位員外郎點頭道:“正是。使團裏的張大人聽了戰報後似是不願多等,已經帶人去大殿裏候著兩位大人了。”

尚書侍郎大人相視一笑,同去耳房裏換了朝服,便往大殿行去。

談了這幾日,北金欽差大臣張天綱的態度已不若先時那般倨傲,交鋒中言必稱“金蒙雄兵”的習慣用語也漸漸稀疏了許多。

宋金之間軍事、行政和外交力量對比的消長更替,也就是在這短短三年時間才產生了巨大差異,導致現在金國朝中的許多人還存在著一定的慣性思維,多多少少沉浸在前些年“金朝上國”、以侄視宋的畸形迷夢裏不能自拔。張天綱在這數日當中的表現,恰好反映了金人三年以來的心態變化。

可是在見到曾鄧二人落座之後,張天綱仍然決定,以強硬姿態出擊!

無需過多客套,張天綱沉聲道:“曾大人,鄧大人!請二位過來,乃是為了貴國這幾日提出的諸多無理條件,在下將代表大金一一拒絕!原因如下……”

還沒等驚容浮現在每位隨員的臉上,曾從龍截口道:“張大人,在貴方正式提出這個要求之前,能否先聽一聽我朝關於停戰和議的最新條件?”

張天綱一愣,狐疑不定地看了看笑容滿麵的曾從龍,以及他身邊那位狡獪詭辯的助手鄧友龍,不知這二人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在這些天的反複談判裏,從未見過他們主動讓步,今天怎麼又突然改變了態度?

多謝鮮花收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