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跋 在無險可冒的時代“走讀曆史”(1 / 1)

2008年底踏上行程之際,我並沒有意識到,這會是一係列“冒險”的開始。

這麼說當然有些做作,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傳統意義上無險可冒的時代。山水的棱角早已被抹平,康莊大道通向每一個角落,酈道元和徐霞客們經行之處都變成了景點,被旅行社細致入微地編織進收費不一的線路圖中……

我所說的冒險,在於對曆史地點的確認。十場大戰,距今最遠的已有近五千年,最近者也有幾百年,其中所涉及之地點,大多數都有爭議,如何確認何處才是真正的曆史現場?沒有捷徑,隻好把爭議中的地點盡數列入行程,一路走,一路看,試圖尋找到最為可靠的地點。最後我無奈地發現,即便到了現場,即便參閱了古往今來無數人的考證,依然不能獲得確鑿無疑的答案。

因為,“被篡改”不是文字獨享的特權,地點同樣享受到了如此待遇。

這其中原因眾多。以中國之大,曆史之久遠,政權更迭之繁複,地名變遷之多端,客觀上已經造成了辨認的困難,何況還有本地人的附會,他們恨不得全部曆史都在自己老家發生。古人如此,今人更甚,為了把家鄉打造成文化勝地,政府和地方學者們不知附會甚或改造了多少曆史事件與地點,以期把某人某事爭取為本鄉特產。伏羲、女媧、黃帝、炎帝,他們爭;大喬、小喬,他們爭;西門慶,據說他們還是爭。

於是,我見到了兩個涿鹿、三個赤壁、三個垓下、兩個馬陵……還有記不清數目的嶄新廟宇、嶄新墓碑甚至嶄新的古墓。它們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遍布於行程中,令我覺得恍惚。

但還是應該感謝這一切,因為無論如何,它們都是曆史的一種反映:一棵樹、一條古道、一條河、一個名稱古老的村落、一段邏輯混亂的傳說,不管真實還是附會,它們背後,必然都與某段曆史有著某種形式的聯係。這些聯係,正是曆史意味深長之處。

一年多時光,獨自走過十多個省的幾十個城市和上百個村鎮、很多山與河流,也遇到許多人和許多事,最終,我得到了這十幾萬字和幾千張圖片,並美其名曰“走讀曆史”。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其中貌似隱含著更為高尚或實際的人生目標。而我所謂的“走讀”,卻沒有這些令人振奮的想法,隻不過把它當做無數次充滿熱情的旅行,在收羅文字和圖像的過程中,順便悼念一下少年時“仗劍天涯”的夢想。對我而言,這或許就是所謂“走讀曆史”的意義所在吧。當然,“走讀”也是向無數前人學習和致敬的過程,他們積攢和傳承至今的知識汪洋,是我取用不竭的源泉。此外更應提及小蓓和許暉的鼓勵與支持、攝影師鄭雲峰先生和向陽大哥的無私幫助以及我以前的同事晶晶和園園,她們精心繪製的地圖為本書增色不少……還有一路所遇的朋友和陌生人……

感謝你們給我上路的勇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