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其重要性和高瞻遠矚,堪與曹操的戰略大構想相提並論,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惜,這個策略提出得有點晚。幾個月之後,曹操就領著十數萬大軍從鄴城直指荊州,對曹操而言,荊州不僅是挺進長江流域的最佳跳板,而且,劉表手下的10萬水軍,也將是一筆巨大財富。
公元208年8月,曹操大軍還沒到新野,荊州牧劉表就連病帶嚇,一命嗚呼。其次子劉琮陰謀繼任後,立即向曹操舉手投降。不費一兵一卒,荊州城就到了曹操的手中。此時劉備還不知道荊州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等到消息傳來時,曹操大軍已進入新野境內。驚慌失措的劉備立即率部南逃。
過襄陽時,深知荊州利害的諸葛亮提出攻打劉琮,將荊州據為己有。事實上,早在劉備“三顧”之時,諸葛亮就暗示劉備從劉表手中奪取荊州——荊州地理形勢優越,“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但當時劉備說劉表有恩於自己,不忍下手。此番曹操大軍壓境,而劉表已亡,劉琮降操,諸葛亮以為劉備不再有所顧慮,所以直言攻取。哪知劉備還是以不願背信棄義為理由,拒絕了諸葛亮的提議。
表麵看,這是劉備的重大戰略失誤,實際上並非如此。劉備不取荊州的真實原因,不是不願,實是不能,以他的兵力,絕無可能從自恃有曹操撐腰的劉琮手中奪取荊州。而其所謂“信義”等理由,很顯然是個借口。當年呂布、曹操、袁紹都曾有恩於劉備,劉備皆輕而易舉背叛之,為何偏偏要對劉表守信義?如果說是因為他和劉表同姓,都是漢室宗親,那劉備日後從劉璋手中奪取益州又如何解釋?
曹操聞聽劉備南逃,恐其占據江陵(今湖北荊州),於是派遣五千精騎縱馬急追,一日一夜行300裏,終於在當陽(今湖北當陽)長阪追上了劉備。盡管劉備手下張飛和趙雲在這裏表現出了萬夫莫當之勇,以至於被小說《三國演義》塗抹上濃厚的神話色彩,劉備還是一敗塗地。《三國誌》記載說,他狼狽地拋妻棄子,僅與幾十騎得脫。此番場景不由令人想起他的先祖——西漢開國皇帝劉邦。
這個時候,一個來自孫權集團的人出現在了劉備麵前,並且帶來了好消息。這個人就是魯肅。
魯肅,一個關鍵人物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魯肅被描繪成一位老實巴交、沒有什麼能力的庸才,整天圍著諸葛亮轉,以襯托後者的絕頂聰明。但這個“演義”有點過分,因為曆史上的魯肅非但不是庸才,而且簡直可以稱之為奇才。
當劉表死亡的消息剛傳到江東之時,魯肅立即敏感地意識到,這是一個重大契機,於是向孫權建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裏,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魯肅眼光高遠,與諸葛亮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都看到了荊州地理的極端重要性以及孫劉聯手的緊迫性。而且,與《隆中對》相比,魯肅的策略還有預案,更顯得進退裕如。
孫權接受魯肅建議,派遣其前往荊州吊唁。不料變化遠比計劃快,魯肅在半途得知劉琮投降,而劉備已南逃至當陽,於是當機立斷,趕赴當陽去見劉備。那時劉備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打算投奔遠在千裏之外的蒼梧(今廣西蒼梧縣)太守吳巨。魯肅見狀,向劉備獻上了自己的計策:“孫討虜(指孫權)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足,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使自結於東,崇連和之好,共濟世業,而雲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
魯肅這番話既表明了自家態度,又對劉備無絲毫不敬之意。劉備聞之大喜,隨即接受魯肅建議,與關羽所率水軍以及江夏太守劉琦(劉表長子)部眾共計兩萬人,奔赴夏口(今湖北武昌);同時,派遣諸葛亮與魯肅一起前往柴桑(今江西九江)麵見孫權。
此時孫權正陷在焦慮不安之中,寢食難安,因為他收到了曹操自荊州發來的招降書:“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作為“建安文學”最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曹操這份招降書隻有短短30個字,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剛柔相濟、恩威並舉,立時在柴桑引起劇烈震動。孫權手下群臣大多主張投降,隻有魯肅力主抗曹,他私下向孫權進諫:“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以圖大事。今肅可迎操,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魯肅的建議情真意切,而且完全從孫權的角度考慮問題,令孫權十分感動,大呼:“此天以卿賜我也!”孫權抗曹之心初定,但並沒有徹底放下心來,於是魯肅適時向他引見了諸葛亮,並建議立即召回鎮守鄱陽的大都督周瑜。
這一番左右穿插,魯肅不僅思維縝密,而且很講究策略。正是他的穿針引線,才使得當時最有才華的幾位人物聚集到一起,讓孫權得以聽到多方意見。後來當赤壁之戰結束時,孫權盡遣諸將恭迎魯肅,他自己也親自下馬相迎,對魯肅推崇備至。再後來,周瑜病困,上疏孫權,請求讓魯肅代替自己的職位,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魯肅治兵的才能。
出於《三國誌》的這些記載表明,魯肅不僅是東吳最具才華的賢臣之一,更是赤壁之戰的一個關鍵人物。
既生瑜,又生亮
諸葛亮在柴桑的出場,被小說《三國演義》描繪得轟轟烈烈,即所謂“舌戰群儒”,孫權手下一群主降派謀士被他駁斥得啞口無言。
可惜,這個令人熱血沸騰的場麵不過是小說家的想象,根據《三國誌》的記載,真實的情況是,諸葛亮直接被魯肅引至孫權麵前,並發表了如下演講:“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指劉備)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即中原,指曹操)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麵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這段演講詞綿裏藏針,至少包含三層意思。其一,承認劉備暫時失敗,但這是“英雄無所用武”,並非劉備無能,並進而將劉備、孫權與曹操置於完全平等的地位;其二,不急於勸諫孫權抗曹,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勸其量力而行:敢打就打,不敢打就投降算了;最後,直指孫權的七寸:當斷不斷,猶豫不決,必將惹禍上身。這三層意思欲揚先抑,層層推進,最終目的就是刺激孫權。
果然,孫權十分不高興,反唇相譏:照你這麼說,劉備幹嘛不投降?
諸葛亮看孫權麵帶不悅之色,心知演講已經起到作用,於是乘勢猛攻:你孫權可以投降,但劉備是漢室後裔,天下英才,他怎麼能投降呢!
孫權素來以蓋世英雄自許,麵對諸葛亮如此嘲諷焉能不怒:“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製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孫權一怒之下決意抗曹,一言既出,自然不能隨意反悔。但怒氣過後,他還是要問諸葛亮:剛吃過敗仗的劉備,有什麼把握能抵抗曹操?這句話雖然略含諷刺,但諸葛亮刺激孫權的目的已經達到,於是立即坦誠相告自己有把握取勝的理由:
其一,劉備手下尚有精兵兩萬餘人;
其二,曹操長途奔襲,追擊劉備,已是強弩之末;
其三,曹操手下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戰;
其四,荊州水軍雖然投降曹操,但心中不服,因此戰鬥力必然不強。